《全国能源供应量价均稳 经受住多轮寒潮天气考验》

  • 来源专题:关键矿产
  • 编译者: 欧冬智
  • 发布时间:2023-07-13
  • 时值冬日,冷空气频繁来袭,我国能源安全稳定可靠供应是否能跟上?居民温暖过冬有无保障?在近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连维良表示,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有力有序的应对措施,能源保供稳价取得了明显成效。“总的看,全国能源供应有保障,价格平稳。”增产增供方面,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这些年我国通过上大压小、增优汰劣,煤炭先进产能明显增加。电力的供给能力稳步提升,目前全国各类发电装机总量达到了26亿千瓦,油气持续增储上产,原油产能提升到每年2亿吨以上,天然气产能提升到每年2200亿立方米以上。
相关报告
  • 《IEA:2018年全球能源投资企稳 电力投资连续三年超油气》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8-05
    • 5月14日,国际能源署(IEA)发布《全球能源投资2019》报告 指出,由于上游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行业投资的增加抵消了电力和可再生能源投资减少,加之能效投资稳定,使得2018年全球能源投资企稳,约1.85万亿美元,结束了过去三年连续下滑的态势。尽管出现下降,但电力行业再次成为最大的投资领域,连续第三年超过石油和天然气投资。报告对全球能源行业的投资现状和趋势进行了系统分析。要点如下: 1、2018年全球能源投资概览 从行业来看,2018年上游油气投资增加了4%至4770亿美元(整个油气产业总投资额为7200亿美元,较去年增长1%),主要原因是油价上涨以及向短周期项目(如页岩油气)投资费用增加。煤炭供应投资增长了2%至800亿美元,是自2012年以来首次出现正增长。尽管电动汽车产业一片繁荣,但交通运输部门能效改善投资停滞不前,且建筑部门的能效改善投资出现下降,使得能源效率投资连续第二年保持稳定(2400亿美元)。电力行业投资下降了1%,主要原因包括中国煤电和美国天然气发电方面投资减少,以及可再生能源电力成本下降。尽管如此,电力行业仍旧是吸引投资最多的行业(7750亿美元),连续第三年超过石油和天然气行业投资总和。 从区域来看,2018年中国仍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投资市场,但其领先优势逐步收窄。在过去3年中(2015-2018年),由于中国政府加快低碳电力、电网和能效发展,导致新建燃煤电厂的投资大幅减少60%以上,从而使中国能源总投资下降了7%。在过去三年中,由于在能源各主要领域的投资都迅速增加,印度能源投资显著增长了12%,成为了全球第四大能源投资市场。由于页岩油投资以及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气发电的投资相对稳定,美国依旧保持了全球第二大能源投资市场的地位。过去三年,欧盟的能源投资下降了7%,能效投资是唯一的增长领域,但依旧是第三大能源投资市场。同期东南亚能源投资下降了近五分之一,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石油和天然气供给投资减少。由于资本密集型低碳技术投资监管框架不完善、公共财政支持力度有限等因素影响,导致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能源投资在过去三年下降了15%。 2、油气和煤炭投资趋势 受到油价上涨的驱动,2018年全球油气上游投资比市场预期更高,总体而言较2017年上涨了6%。过去几年,油气上游投资主要发生在美国,该地区重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主要是转向页岩油气。受益美国页岩油气投资强劲,2018年页岩油气投资额在全球油气投资总额中占比超过四分之一(26%)。当前页岩油气投资前景依然向好,但是2019年迹象表明了油气投资重心有望再次发生转变,预计今年传统油气将成为投资重点,成为投资增长最快的领域。 由于海上供应和服务成本降低,以及石油天然气生产周期缩短,离岸油气项目盈利能力提高,使其吸引力逐渐增强。埃克森美孚预计其圭亚那和巴西的深水油气项目内部收益率将超过30%,而道达尔预计其安哥拉海上项目有望实现超过20%的内部收益率。 就目前发展形势,预计全球主要油气产区的上游油气投资都会增加。在中东,沙特阿美、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卡塔尔石油公司、科威特石油公司等大型油气公司均表示将增加其上游投资以维持石油生产水平,满足全球需求增长。由于北海油田Johan Sverdrup开发,预计欧洲上游投资在2019年也将增加。俄罗斯石油公司均表示2019年的上游油气投资至少维持在2018年水平。中国国有石油企业宣布其将大幅增加上游油气投资。 自2018年中期以来,已经有四个新的液化天然气项目获得批准(北美三个和西非近海一个)。到2025年,上述项目预计增加近600亿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气产量,总投资预计超过400亿美元。2018年炼油装置升级和维护投资分别达到了430亿和240亿美元,其中约70%的投资来自亚洲和中东地区。 2018年,伴随几乎所有主要产区(中国、印度和澳大利亚)投资增加,全球煤炭投资增长了2%,达到了800亿美元,是2012年以来首次出现增长。同期,交通生物燃料投资增长了12%,尽管如此,生物燃料投资还不到燃料供应投资总额的1%,为了满足可持续发展需求和《巴黎气候协定》目标,未来十年该行业投资需要增加六倍。就总体发展态势而言,IEA预计今年全球原油与天然气上游投资将温和上涨9%。 3、电力投资趋势 2018年,尽管电池储能投资大幅增长了45%(达到40亿美元),但由于发电和电网领域的投资均出现下降,致使全球电力投资微弱下滑1%至7750亿美元。燃煤电力投资减少近3%,是200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主要原因是全球新建燃煤电厂数量减少以及众多老旧电厂退役,尤其是中国和印度。在经历过去十年燃气发电投资稳步增长(在2012年达到历史高峰)后,燃气电力投资增速放缓,特别是在中东和北非地区以及近年来大量新建项目的美国;而欧洲的天然气发电投资仍接近本世纪的最低水平。 2018年可再生能源投资小幅下降1%,主要原因是可再生能源技术进步和单位成本下降。其中太阳能光伏投资下降较多,降幅4%,成为可再生能源投资减少的主要因素,根本主因在于中国政策调整,即其在寻求更具成本效益的投资方式。中国以外的地区可再生能源投资增长了近5%。其中印度太阳能光伏投资首次超过了煤电。而美国太阳能光伏和风电投资增长了15%。同期,电网投资支出减少了1%,但配电投资继续增加。其中美国投资增长强劲,而中国则下滑。印度和欧洲的电网投资增长了约5%。 电力投资重心逐步转向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2018年,中高收入国家(包括中国和大部分东南亚和拉丁美洲国家)电力投资占到全球投资总额的近45%。过去十年,亚洲地区贡献了全球电力投资增量的四分之三,其中仅中国就贡献了近一半的亚洲增量。尽管中国继续占到全球电力投资增量的四分之一,但其电力投资在2018年下降了7%,这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首次出现下降,主要是煤电投资减少和光伏成本下降。过去三年,美国电力部门投资增幅最大,增幅7%。欧洲2018年电力投资下降了4%,其在全球电力投资中的占比减半至15%,电力投资中很大一部分来自可再生能源(占比四分之三)。印度电力投资增长了4%,其中可再生能源贡献显著,其连续第三年超过化石燃料发电投资。撒哈拉以南非洲电力投资在2018年显著增长8%,超过65%的增长来自可再生能源。综上可知,低碳电力投资日益得到各国重视。 2018年,可调度电力最终决策(FID)投资大幅下降了近四分之一,装机容量只有90 GW。其中燃煤电力FID投资大降30%,天然气也连续第三年下降近15%,核电和水电FID投资同样也大幅下滑40%。同期全球电网投资小幅下降1%,但固定电池储能投资飙升至40亿美元,同比增长45%。 4、能效投资趋势 尽管全球亟需提高能效投资以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但2018年其投资出现了停滞。全年全球能效投资(涵盖建筑、交通运输和工业部门)总额为2400亿美元,与上一年相同,增长停滞的主要原因是建筑能效投资减少。2018年,该领域的投资下滑2%至1390亿美元。同期,交通运输能效投资微弱增长。工业能效投资保持稳定,但市场构成发生了变化,中国投资在全球的占比从2015年的25%增长到了2018年的37%,而北美占比从17%降至当前的10%。整体的投资趋势反映出能效改善进程放缓,关键原因在于新能效政策出台数量不足以及现有的政策严格度有所下降。 2018年全球电动乘用车销量达到近200万辆,较2017年增长近70%。仅中国单一市场的销量就达到了110万辆,牢牢占据全球第一大市场位置。欧洲和美国是全球第二、三大市场,2018年的销量分别为38.5万辆和36万辆。2018年全球空调销售量大幅上涨16%,超过1.75亿台,主要是极端天气(异常寒冷的冬天和酷热的夏天)所致。相比之下,热泵的销量比空调小了一个数量级,但仍然增长了10%。热泵和电动汽车有助于提高总体能源效率,如果他们能够与可再生能源部署协调发展,则可以帮助供暖和交通部门进一步脱碳化。 5、能源投融资 能源投资与国家层面的财务状况密切相关。2018年,三分之一的能源投资集中在拥有完善的金融体系和良好外资投资环境的地区,如美国、欧洲许多国家。四分之一的投资来自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在这里国家扶持资本发挥更大的作用。总体来说,金融体系不完善和外资投资环境不好的国家,投资缺口最大,然而这些地区又是投资潜力最大的地方,即这些地区对能源投资需求最大。 能源投资决策的主要依据在于盈利能力,同时也考虑风险和商业因素。一些参与者最近宣布将资本分配转移到不同的燃料和技术组合就是典型案例。投资的盈利能力(ROIC)和融资成本(WACC)是任何投资决策和分配资本的驱动因素。财务指标显示,石油、天然气和电力部门在盈利能力和融资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从历史上看,石油和天然气的特点是回报更高,资本成本更高,波动性更大。更多资本密集型电力的盈利能力较低,但融资成本较低,市场波动程度较小。 石油和天然气公司一直致力于降低杠杆率并改善股东价值创造。自2016年年中以来,由于油价上涨,运营效率提高和成本降低,大型企业的财务状况有所改善。2018年,自由现金流量达到近900亿美元,但这是自200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在电力行业,大多数能源投资项目是投资者根据资产负债表来计划投资金额,表明可持续行业收益的重要性,这些收益是以能源市场和政策为基础的。2018年约85%的电力投资来自公用事业,而这里面可再生能源贡献最大。现金流确定性对于可再生能源项目风险管理和促进融资至关重要。迄今为止,几乎所有公用事业规模电力投资都受益于政策计划下的长期定价,如合同拍卖和上网电价,以及与购买义务有关的公用事业单位购电协议。 为最终用户提供能源服务和节能设备的能源服务公司(ESCO)市场规模在不断增大。2017年全球ESCO公司市场价值已经达到300亿美元。大部分的增长发生在中国,它是ESCO全球最大市场。政府政策依旧是ESCO的关键驱动因素。在中国,政府政策推动了ESCO在私营部门的快速发展,但政府采购规则限制了ESCO在公共部门的发展。在北美,公共部门能够以优惠条件贷款获得ESCO合同。 6、能源技术研发投资 2018年,各国政府能源研发经费总额为260亿美元,较2017年增长了5%。中国能源研发投资增量最大,主要投资流向是可再生能源和先进的化石燃料燃烧技术。美国紧随其后,主要将资金投入到太阳能、氢能和替代车辆技术。虽然欧盟交叉技术(如智能电网)投资增加,但能效和核能投资显著减少,使其研发投资减少15%;但是必须注意的是,欧盟采用的是多年期预算拨款,因此年度变化不会给整个多年期投资产生大的影响。 企业能源研发投资在2018年增长了4%,达到940亿美元,其中三分之二的资金流向清洁能源技术。汽车制造商通常拥有比单一能源公司更高的研发投入,因为政府政策和竞争压力驱使汽车制造商需要不断增加研发投入,以提升能源效率和发展电动汽车。2018年汽车制造商是企业能源研发投入增长的最大贡献者。这一趋势在欧洲和美国的主要汽车和汽车零部件企业中表现尤为显著,其研发支出在2018年平均增长了约7%,而日本和韩国企业则为4%。石油和天然气以及其他化石燃料公司的企业研发投入在2018年实际增长1%,这是自2014年以来该领域研发支出的首次增长,但仍远低于2014年水平。新兴能源企业的风险投资(VC)估计达到69亿美元,虽然数额远远低于研发投资,但已是历史新高,大部分投资聚焦在清洁能源技术领域。
  • 《IEA:能源需求持续增长能源系统深刻转型》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wuk
    • 发布时间:2018-01-03
    • 11月14日,国际能源署(IEA)发布《世界能源展望2017》 报告指出,可再生能源成本大幅下滑、电气化快速发展、美国页岩革命、中国经济模式转变(工业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变)和能源结构日益清洁化正在深刻改变着现有的能源系统和生产消费方式,将对全球能源格局带来深远影响。报告采用情景分析法对全球及主要地区到2040年石油、煤炭、天然气、电力和可再生能源等各行业进行了展望和深度分析,要点如下: (1)全球能源需求增速放缓,但依然保持增长态势 报告新政策情景显示,全球能源消费需求增速已经放缓,但到2040年仍将增长30%,相当于当前中国和印度的能源消费量之和。其中,印度是全球能源需求增长主要贡献力量,其消费增量将占全球增量近30%,到2040年时,印度在全球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将从当前(2016年)的7%上升到 11% ,远低于其在全球人口中18%的预期占比。东南亚则是全球能源消费需求的另一个增长点,其能源需求增速将是中国的2倍。总体而言,亚洲发展中国家是未来能源需求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其能源消费增量将占到全球能源需求增量的三分之二,其余主要来自中东、非洲和拉丁美洲。 (2)可再生能源发展强劲,煤炭行业举步维艰 与过去二十五年相比,世界满足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过去的煤炭、石油转向了现今的天然气、可再生能源和能效。能效提升在减轻能源供应侧压力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如果其没有提升,则终端能源消耗量将增加一倍以上。可再生能源能够满足一次能源需求增长的40%,而其在电力行业中的爆炸式增长则标志着煤炭黄金时代已经过去。自2000年以来,燃煤发电装机容量增加了近900GW,但从现在到2040年其装机增量预计仅为400 GW,且大多数增量来自在建的电厂。在没有大规模部署碳捕集与封存设施的情况下,全球煤炭消费将与当前持平。尽管石油需求增速放缓,但到2040年仍将保持增长态势。到2040年,天然气消费量预计增长45%,工业需求成为最大的增长点。 到2040年,在世界众多国家可再生能源将成为成本最低的电力资源,届时其将占到全球电厂投资总额的三分之二。可再生能源的增长并不局限于电力部门。尽管基数较低,但可再生能源在供暖制冷和交通领域的使用量预计翻番。例如在巴西,可再生能源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占比有望从当前的39%上升到2040年的45%,同期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将从9%上升到16%。 (3)电气化大势所趋 在全球各种终端能源消耗形式中,电力正发展成为一股重要力量,到2040年时,电力将会占到终端能源消费增量的40%,与石油在过去 25 年中所占的份额相同。随着人们收入水平不断增加,数百万家庭将添置新的电器(智能家电的份额越来越大)和安装制冷系统,意味着电机数量日益增加。新政策情景显示,工业电机系统的电力消耗需求将占到全球电力需求增长的三分之一。到2040年,在中国仅仅用于制冷的电力需求就会超过现今日本电力需求总量。随着电力普及率的不断提高,全球每年将新增4500万电力消费者,但这依然不足以实现2030年电力普及目标。除了在传统应用领域取得增长,电力在供暖和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也取得显著进展,使其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占比提升到了近25%。受益于行业举措和政策支持(如英、法政府宣布从2040年起全面禁售汽油和柴油汽车),全球电动汽车保有量将从当前的200万辆增加到2040年的2.8亿辆。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到2040年时,中国需要再新建一个与当今美国整个电力系统装机容量相当的电力基础设施,印度则需要增添一个与欧盟电力系统规模相当的电网设施。单靠可再生能源成本削减难以保障电力有效低碳化和稳定的电力供应,需要相应的政策来予以支持。而当前政策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保障电网建设能够获得充足的投资,以及如何保证这些投资流向最符合电力系统发展需求的发电技术中去,以提高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下电力系统的灵活性。数字技术在经济活动中的广泛应用,提升了运行效率,促进了电力系统的灵活运营,但也会带来潜在的安全隐患(如电力网络攻击)。 (4)中国能源革命对全球能源转型意义重大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已经迈入全新的阶段,能源政策加大了对电力、天然气和清洁高效数字化技术的关注。过去几十年,以重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制成品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让数亿人摆脱贫困(包括能源贫困),但也导致了中国形成了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留下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致使每年将近200万人因为空气污染而过早死亡。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能源革命”、“向污染宣战”、向服务型经济转型战略举措,推动能源行业朝着新的方向发展。中国能源消费需求增速明显放缓,从2000-2012年年均 8%下降到 2012 年以来的年均不足 2%,且该增速将在新政策情景中进一步放缓,到2040年时年均增速将降至 1%,主要的原因是中国政府推出了众多的能效政策法规。如果没有这些政策法规,到2040年时,中国终端能源消费将会比现有的预测高出 40%。但即便能效政策持续,到2040年中国人均能源消耗仍将会超过欧盟。 中国的能源政策将对全球能源转型起到决定性作用,并有望加速全球向清洁能源系统转型的步伐。中国的清洁能源发展、技术出口和对外投资规模是其成为全球低碳转型关键决定因素的背后驱动力。新政策情景下,全球新增的风能和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有三分之一在中国上线,全球超过40%电动汽车投资也发生在中国。到2040年,全球天然气增量的四分之一预计来自中国市场需求,届时中国的天然气进口量将达到2800亿立方米,成为仅次于欧盟的第二大天然气进口市场。到2030年,中国的石油进口量将达到1300万桶/天,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费国。然而随着中国汽车和卡车能效提升,且2040年时将近四分之一的汽车被电动汽车取代,这意味着中国不再是全球石油消费需求的决定因素,相反印度石油需求将在2025年后大幅增长。到2040年,中国仍将领跑全球煤炭市场,但其已在2013年达到煤炭需求峰值,届时将下降近15%。 (5)页岩革命引领美国迈向能源出口之路 页岩革命使得美国油气产能大幅提升,这使得美国油气产量比任何其他国家产量都高出50%的水平。美国已经是天然气净出口国,且将在2020年左右成为石油净出口国。从2010到2025年,预计美国致密油产量会增加800万桶/天,这是石油市场发展历史上单个国家石油增产持续时期最长值。自 2008 年后的15年间,美国页岩气产量预计增加6300亿立方米,从而轻松打破以往的天然气产量记录。这种大规模的出口扩张已经北美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掀起了石化行业和其他能源密集型产业投资热潮,重塑着国际能源贸易秩序,挑战现有的能源供应国和商业模式。到21世纪20年代中期时,美国将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液化天然气(LNG)出口国,几年之后会成为石油净出口国(但仍是重质原油主要进口国,主要出口产品为轻质原油和精炼产品)。若将加拿大和墨西哥的额外供应量考虑在内,北美地区将会成为全球原油供应增量最大来源。到2040年,亚洲原油进口量大幅增加到900万桶/天,届时全球70%的石油贸易流向都将指向亚洲。 (6)电动汽车蓬勃发展但石油时代远未结束 到2025年,美国石油产量将占到全球石油供应增量的80%,从而维持近期石油价格下行态势,使得消费者暂时还无法找到停止使用石油的理由。新政策情景显示,到21世纪20年代中期,石油需求仍将保持强劲增长态势,但之后将显著放缓,原因是更高的燃油效率和替代燃料使用降低了汽车的石油使用量。其他行业对石油强劲的需求会促使石油消费保持增长态势,到2040年全球石油需求预计将达到日均1.05亿桶。石油化工行业是石油消费增长最大驱动因素,紧随其后的是卡车货运、航运和船运行业。一旦美国致密油产量在21世纪20年代后期达到峰值,那非欧佩克石油的整体产能则会回落,市场供需平衡就会越来越依赖中东。到2040年仍需要大规模的投资来开发6700亿桶的新石油资源,主要目的是弥补现有油田产量下降产生的供应短缺,而不是满足需求的增长。随着石油供应市场趋紧,石油公司必须转向开发条件更为复杂的新油田项目,而这势必给成本和价格带来持续的上行压力。 美国致密油更大的上涨空间和电动汽车快速发展步伐将会迫使油价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保持在低位。在低油价情景中,报告预计美国致密油资源会翻番,达到2000多亿桶,大幅提高美国的供应量,而更广泛的数字技术应用则有助于遏制上游成本增长。额外的政策和基础设施支持将会加速电动汽车在全球范围内部署扩张,到2040年预计保有量将达到近9亿辆。但主要产油地区能够经受得住油气利润下滑的挑战,这足以使价格在2040年时保持在50-70美元/桶的范围内。然而,上述的情况也难以扭转目前石油消费的主流趋势。尽管客车市场正在快速转型,但想要让全球石油需求见顶则需要在其他行业采取更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否则,在低油价环境下,消费者几乎没有任何经济动力来放弃石油使用。与此同时,石油需求预计增长强劲(至少在短期内),但包括2017年在内石油新项目已经连续三年呈现投资疲软态势,而这极有可能在21世纪20年代带来新增供应短缺风险。 (7)液化天然气正在塑造全球天然气市场新秩序 新政策情景下,到2040年天然气将占到全球能源需求增量的四分之一,成为继石油后的全球第二大燃料。在中东等资源丰富的地区,扩大天然气使用相对比较简单,特别是在可以替代石油的情况下。在美国,即使没有出台限制煤炭使用的国家政策,到2040年天然气发电都将在电力生产中占有很大的份额。但预计全球天然气需求增量的80%来自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和其他亚洲国家),这些国家的大部分天然气依赖进口,且基础设施往往不够完善。这反映了天然气采用非常契合上述国家的政策重心,因为天然气可以用于供暖、发电和交通运输燃料,但比其他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污染物排放量要少,有助于解决空气污染问题。但天然气面临的竞争格局是异常激烈的,不仅仅是煤炭,还包括可再生能源,因为在一些国家,到21世纪20年代中期可再生能源成为比天然气更便宜的电力资源,推动燃气发电厂从基荷电厂演变成调峰电厂。此外,能效政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天然气使用:到2040年,尽管天然气发电量会增加一半以上,但由于电厂效率提升,电力行业的天然气使用量仅会增长三分之一。 美国液化天然气(LNG)出口正在加速全球天然气市场转型,催生了天然气市场新秩序的建立,即形成一个灵活性更大、流动性更强、全球化程度更高的新市场。而如何在渡过当前供应充足和低价格时期后,确保天然气依然廉价和安全,对于其未来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到2040年,LNG将占到长途天然气贸易增长的近90%:除了少数例外(如俄罗斯与中国之间开辟的新天然气管道),各大新建管道将展开激烈竞争。天然气供应也将变得更加多元化:到2040年,全球LNG工厂数量将会翻一番,主要新增工厂来自美国和澳大利亚,其次是俄罗斯、卡塔尔、莫桑比克和加拿大。价格形成越来越依赖于不同天然气来源之间的竞争,而不是依赖石油指数。由于目的地选择灵活性,定价以配送枢纽为基础,有现货可供选择,使得美国的LNG成为了全球天然气市场变革的潜在催化剂。尽管变革步伐和方向上的不确定性会阻碍新投资进入,且在21世纪20年代存在天然气市场硬着陆的风险,但天然气新秩序建立有助于保障天然气安全。从长远来看,规模更大和流动性更强的LNG市场可以抵消能源系统其他环节灵活性降低带来的问题(例如,由于燃煤电厂退役,一些国家的燃料转换能力会降低)。到2040年,预计主要LNG进口国家/地区需要10天左右的时间才能把进口水平提高10%,比当前的欧洲、日本和韩国所需要的时间少一周。 (8)能源普及、污染控制和减排目标尚未实现 当前电力普及仍未实现,而扩大清洁烹饪设施的使用范围更具挑战。但积极迹象已经显现:自2012年以来,每年新增1亿多人获得电力供应,而2000到 2012年这一数值仅为6000万。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进步尤为显着,且在2014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电气化普及率增幅首次超过人口增幅。尽管发展势头良好,但在新政策情景中,到2030年仍将有约6.75亿人(其中90%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当前是11亿)无法获得电力服务(当前是11亿),23亿人继续依赖生物质、煤炭和煤油进行烹饪(当前是28亿)。这些非清洁燃料的使用过程产生的空气污染每年导致280万人过早死亡。 政策对空气质量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报告预计全球所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会有所下降,但其对健康的影响依然严重。许多工业化社会的老龄化人口变得更容易受到空气污染的影响,城市化也会增加与交通污染物接触几率。尽管污染控制技术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并且能效提升减少了其他污染物的排放,但在新政策情景下,到2040年,室外空气污染造成的全球过早死亡人数依旧会从现在的300万人增加到400万人。 尽管近两年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处于稳定状态,但在新政策情景下,到2040年排放仍将有所增加。虽然目前取得的减排成果远不足以解决气候变化带来的严重问题,但还是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新政策情景下,2040年的碳排放量将比去年报告预计值少6亿吨(去年是363亿吨,今年是357亿吨)。到2030年,中国的碳排放将达到峰值(92亿吨,略高于当前水平),随后开始下降。到2040年,尽管全球GDP将上涨125%、电力需求将增长60%,但电力相关的碳排放仅会小幅增加5%。然而,其他行业无法跟上电力部门的变化速度:交通运输行业产生的碳排放将在2040年赶上燃煤发电厂,工业碳排放也将大幅增加20%。 (9)采用综合方法缩小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差距 可持续发展情景提供了一个综合方法,以实现一系列对于可持续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能源相关目标:气候稳定、空气清新、现代能源服务广泛普及和能源安全风险的降低。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是及早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随后迅速下降,与《巴黎协定》保持一致。 在可持续发展情景中,低碳能源在2040年的能源结构中份额将翻番,达到40%,各种提升能效方法被采用,煤炭需求下滑,此后不久石油消费量也将达到峰值。到2040年,电力行业基本实现低碳化,主要依靠可再生能源(贡献超过60%)、核能(15%)以及碳捕获和封存(6%),且这一技术在减少工业部门排放方面可以发挥同等重要的作用。电动汽车成为主流,但运输行业的脱碳还需要更为严格的效率措施,特别是公路货运。在这种情景下,能够实现或者超越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确定的2030年可再生能源和能效目标;可再生能源和能效是推动低碳转型、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关键机制。要想获得经济高效的结果,就要充分考虑可再生能源和能效之间的相互协调、统一政策和市场框架——尤其是在居民生活领域。将高效电器与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相结合,从而在扩大电力普及和清洁炊事方面发挥更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电网难以覆盖的农村地区和偏远山区。 (11)天然气有助于能源系统转型 随着石油和煤炭需求回落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强劲增长,天然气成为可持续发展情景中全球最大的单一燃料。确保天然气利用带来清新气候效益取决于可靠的行动,以尽量减少甲烷泄漏到大气中。在可持续发展情景中,到2030年天然气消费量将增长近20%,到2040年仍将维持在这一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天然气的贡献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差异很大。在严重依赖煤炭的能源系统(如中国和印度),在缺乏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情况下(特别是在一些工业部门),或者在整合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时需要保持电力季节性灵活性的情况下,天然气将发挥关键作用。加强行动力度,解决石油和天然气价值链上的甲烷泄漏是提升天然气环保形象的关键所在:这些排放量不仅是唯一的人为甲烷排放,且减少这些排放的花销是最低的。IEA首次对全球每年减少约7600万吨甲烷排放量的成本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排放量的40%-50%可以在没有净增成本的情况下得到削减,因为所捕获的甲烷价值可以抵消实施减排措施的费用。上述的措施在新政策情景中对限制全球气候升温的影响与关闭中国燃煤电厂的效果相当。 (12)在政策指引下,投资有助于书写能源未来新篇章 全球能源系统大规模转型正在深刻影响能源未来投资前景。在新政策情景中,电力投资占到能源供应总投资的近一半,在可持续发展情景中,则占到近三分之二,比近年来占比 40%的平均水平会有上升。在新政策情景中,在能源供应侧和终端消费的投资累计将会达到 60 万亿美元;在可持续发展情景中则会达到 69 万亿美元,清洁能源技术和能效的投资占比都会不断增加。但是油气上游投资仍然是安全能源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即便是在可持续发展情景中的碳约束条件下也是如此。保持正确的定价信号和政策框架包括逐步取消造成化石燃料浪费性消费的补贴政策。与社区、市政和私营部门倡议一样,精心设计的政策仍是追求更加美好能源未来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