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汽车加速固态电池布局》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0-06-19
  • 面对电动汽车储能较少、自燃风险、充电缓慢、回收困难这几大硬伤,固态电池成为了业内争相研究的对象。由于固态电池在能量密度上做到出众外,还具有不可燃、无腐蚀、不挥发、不存在漏液问题等特性而被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寄予厚望。近日,大众汽车集团计划增持斯坦福大学研发固态电池的衍生企业QuantumScape公司的股份,并将追加投资2亿美元(约合14亿元人民币),旨在推动固态电池技术的发展。

    目前,大众汽车希望加强其在电池领域的布局,大众汽车零部件管理委员会主席Thomas Schmall表示:“我们与合作伙伴QuantumScape正在取得技术进步,此次投资将会有效地增强我们对全固态电池的联合研发工作。”

    在战略规划上,大众汽车早在2012年就与QuantumScape公司在固态电池技术领域达成合作,并在2018年向其投资1亿美元(约合7亿元人民币)成为其最大股东。双方又共同成立一家专注于固态电池研究的合资公司,将于2020年年内设立试点工厂。按照大众汽车的规划,其将于2025年建立固态电池量产生产线。

    据悉,QuantumScape已经拥有了约200项固态电池技术专利和专利申请。大众汽车官方宣称,QuantumScape的固态电池能够使e-Golf(高尔夫纯电动版)的综合续航里程从300公里提升到750公里,并且大众已经对QuantumScape的电池样品进行了测试,推测测试对象为此前搭载了固态电池的PB18 e-tron纯电动超跑。

    为加速电动化布局,大众汽车在电池领域的布局速度也在加速。2019年,大众汽车与Northvolt成立专注于研发动力电池的合资公司;2020年5月底大众中国投资11亿欧元(约合88亿元人民币)获得国轩高科26%的股权,至此,大众将成为首家直接持有中国电池厂商股份的外资汽车公司。

相关报告
  • 《蜂巢能源加速固态电池布局》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7-23
    • 蜂巢能源加速固态电池布局,多家A股公司披露最新进展 7月22日,蜂巢能源董事长杨红新透露,蜂巢能源正全力推进固态电池的研发与量产进程,计划于2025年第四季度在其2.3GWh的半固态量产线上,试生产第一代容量为140Ah的半固态电池。 这款电池不仅标志着蜂巢能源在固态电池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更将作为宝马MINI下一代车型的专用电池,预计于2027年开始大规模供应,为新能源汽车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图片来源:蜂巢能源  此外,蜂巢能源在半固态电池领域还有其他规划,今年将量产第一代半固态能量密度为300Wh/kg的软包电池,其成本优势显著;而第二代半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将提升至360Wh/kg,容量为78Ah。 在全固态电池方面,蜂巢能源第一代全固态电池产品的能量密度将达到400Wh/kg,容量为68Ah,主要瞄准低空飞行和汽车两大应用领域。全固态电池因其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好的安全性,被视为未来电池技术的发展方向。蜂巢能源在这一领域的提前布局,无疑将为其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蜂巢能源的固态电池布局并非孤例。7月以来,A股市场多家上市公司纷纷披露了其在固态电池领域的最新进展或量产时间,固态电池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其中,孚能科技宣布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建成设计产能达0.2GWh的硫化物全固态电池中试线,并向战略合作伙伴客户交付60Ah的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公司计划在2026年将全固态电池产能进一步放大至GWh级别。 长安汽车则预计2026年实现固态电池装车验证,2027年推进全固态电池逐步量产,能量密度同样达到400Wh/kg。德尔股份也表示,其固态电池已通过UN38.3认证,为后续拓展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并正在积极推进固态电池中试线的建设。 材料端与设备端同样释放出产业化的积极信号。清陶(乌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建设的固态电池专用材料项目已进入试生产阶段,而四川赛科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基地一期项目首批生产设备也顺利进场,即将进行安装调试。这些项目的推进,为固态电池的量产提供了坚实的材料与设备保障。 据国投证券统计,2025年中国固态电池行业出货量有望增长到11.1GWh,到2030年预计出货量将达到614.1GWh,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固态电池技术的不断成熟和量产进程的加速推进,其在新能源汽车、低空飞行、机器人、AI等新兴应用场景中的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打开,产业化落地有望提速。
  • 《华为 | 公布固态电池专利》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1-08
    • 11月5日,华为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了一项硫化物固态电池的专利,题为《掺杂硫化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该专利旨在解决硫化物固态电池在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金属锂负极与硫化物电解质间的界面副反应问题,进而提升电池的寿命和稳定性。这一创新技术被业内视为固态电池发展的重要突破,为高效、安全的电池应用提供了新的方向。 创新技术背景:优化界面稳定性 随着新能源市场的快速发展,固态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及安全性,被视为未来电池技术的主流路径。硫化物固态电池在离子电导率、快充性能以及耐高温方面优于氧化物固态电池,但其金属锂负极与硫化物电解质的界面反应却对电池的使用寿命产生不利影响。针对这一技术瓶颈,华为的研发团队提出了一种氮元素掺杂的硫化物材料,显著提升了电解质对金属锂的稳定性。氮元素作为掺杂基团,可与锂结合形成Li?N,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副反应的发生,延长了电池的循环寿命。 华为新专利的技术细节与优势 晶体结构与材料设计:该专利的掺杂硫化物材料采用立方晶型结构,在晶胞中掺入氮元素,能够与锂(Li)结合形成Li?N,这种设计在阻止材料与金属锂的副反应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电池性能提升:掺杂硫化物材料具有较高的离子电导率,并能够显著提升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这种材料可作为硫化物固态电解质使用于锂离子电池中,有助于提高能量密度、延长寿命,并具备更好的安全性和快充性能。 产业快速发展,多方布局固态电池 近期,固态电池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推进。10月24日,“北京亦庄”宣布国内首条全固态锂电池量产线投产,具备年产50安时全固态电池的能力。两天后,江西于都的500MWh全固态电池量产线正式投产并发布产品,这标志着中国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速。与此同时,太蓝新能源将联合长安汽车于11月7日发布新的固态锂电池技术,展示固态电池在电动汽车中的应用前景。 产业界的龙头企业也纷纷投入固态电池研发。宁德时代已在10Ah级全固态电池上进行试验,计划在2027年实现小批量量产;清陶能源计划2025年实现10万辆级别的固态电池量产。卫蓝新能源则在北京开工建设固态电池项目,预计2027年可以实现电池在整车上的小规模验证。整体来看,业内普遍预期到2025年半固态电池有望量产并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到2030年全固态电池将逐步实现大规模商用。 市场前景广阔,概念股走势强劲 东方证券指出,全固态电池早期将优先应用于消费电子、高端电动车及航空航天市场,到2030年在动力电池和消费电池中的渗透率将分别达到2%和10%。集邦咨询预测,到2027年前固态电池的产量将达到GWh级别,2030年其应用规模将突破10GWh,而电池的单位瓦时价格预计在2035年有望降至0.6-0.7元,为其大规模推广创造经济基础。 华为专利的发布也带动了A股市场中固态电池相关概念股的表现。据统计,固态电池指数自9月以来涨幅超35%。其中,南都电源的涨幅超过180%,璞泰来、德福科技、容百科技等多家企业涨幅也超过50%。此外,蓝海华腾、万向钱潮、新宙邦等公司均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回应称已布局硫化物固态电池的研发。珠海冠宇作为消费电池供应商,开发了固态电池正极材料,其电池样品能量密度达400Wh/kg,并具备安全性和长寿命优势,预计未来有望在消费电子中实现大规模量产。 技术推动市场变革 华为的硫化物固态电池专利不仅为固态电池技术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也进一步奠定了其在电池领域的研发实力。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持续扩张和储能系统需求的快速增长,固态电池的市场前景被普遍看好,技术路线逐步清晰。 未来数年,固态电池将逐步替代现有锂电池技术,推动电动汽车和储能系统的高效、安全发展。华为在此领域的技术突破,尤其在材料和界面稳定性上的创新,将为行业带来更高效的电池解决方案,有望成为未来绿色能源应用的关键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