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铜污染——海扇珊瑚应对海洋变暖的新挑战》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19-12-04
  • 对于波多黎各周边海域中五彩缤纷的海扇珊瑚来说,金属铜污染是珊瑚礁处于海洋变暖时代所面临的新型威胁。2019年10月19日发表在《生态应用》(Economic Applications)期刊上的研究报告,揭示了金属铜污染对海扇珊瑚构成威胁的证据。

    Allison Tracy博士与海洋生物学教授Drew Harvell共同开展了这项工作。Tracy博士表示,人们已经了解海洋变暖对世界各地的珊瑚礁构成生存威胁,减轻海洋变暖影响的行动是当务之急。但是,更多地了解污染物在珊瑚病和死亡率中的作用将为我们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尽管塑料垃圾和微塑料对海洋的威胁众所周知,但对金属污染的影响知之甚少。金属铜污染的日益严重可能是由于农业径流和船体浸出的海洋涂料而导致。

    研究人员在一年的时间里跟踪调查了175个独立的海扇珊瑚礁区域,并在波多黎各周围的15个珊瑚礁站点的沉积物中发现了不同浓度的铜,且沉积物中铜浓度较高的珊瑚礁面临抵抗多焦点紫斑病(使海扇困扰的疾病)能力降低的问题。

    实验结果发现,在低的铜污染浓度和温度胁迫下,海扇珊瑚最初会对破坏性感染产生免疫反应。但是当铜污染浓度增加时,海扇珊瑚的免疫反应逐渐丧失,这表明铜污染使得海扇珊瑚承受压力变化的能力降低并消除了它们的免疫潜能。

    这项研究提供了环境压力因素在珊瑚病免疫中发挥作用的新数据,并提供在局地范围内防治珊瑚病的工具包。Harvell教授表示,只有更好地了解珊瑚种群如何应激金属污染和珊瑚疾病,才能应对气候变化对珊瑚礁的破坏。尽管生命力旺盛的生态系统中健康的珊瑚也经历着低水平的疾病,但令人担忧的是,海洋条件的变化和金属污染的加剧导致珊瑚礁疾病的爆发。结果是,随着海洋压力因素的变化打破了平衡,珊瑚礁会失去与病原体斗争的能力。

    (冯若燕 编译)

  • 原文来源:http://news.cornell.edu/stories/2019/11/sea-fan-corals-face-new-threat-warming-ocean-copper
相关报告
  • 《珊瑚如何帮助其后代应对海洋变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9-10-11
    • 一些珊瑚物种可能会在其共生体群落内改组共生菌科的比例,从而改变其耐热性,作为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获得优势的应对机制,但目前尚不清楚改组后的群落是否转移给后代。在南加州大学和澳大利亚海洋科学研究所的水族馆中科学家发现了希望。南加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珊瑚可以遗传经过改组的共生藻类,这可能有助于其后代抵御气候变化。全世界珊瑚礁的命运取决于其后代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全世界约有一半的珊瑚由于海洋变暖而消失。随着温度的升高,珊瑚礁区域不再生机勃勃,而是逐渐白化。发生这种情况是因为温度升高与其共生的动物和藻类在此环境变化压力下会迁出,失去了与它们共生的伴侣,珊瑚会逐渐白化。然而,在南加州大学和澳大利亚海洋科学研究所的联合研究下这种情况得到改善。生物学家研究了珊瑚具有的异常能力,可以将所谓的共生体(细胞内的藻类菌落)改组为一种环境应对机制,并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获得优势。 研究人员首次表明,成年珊瑚可以通过这种能力将共生体遗传给后代。直到科学家开始在太平洋两岸的实验室进行圈养繁殖研究才发现这是一个除了传统的DNA转移外的遗传过程。 科学家们的研究已经证明珊瑚和藻类可以和谐共生。这两种生物合而为一形成一种类似于海葵或水母的软息肉动物或生活在其细胞内的藻类。动物为藻类提供了光合作用的物质并维护其安全;藻类并为珊瑚产生氧气,帮助其清除废物并提供能量。珊瑚利用能量制造碳酸钙,这种坚硬的结构建造了礁石,而藻类则使珊瑚更加壮观。 环境变化的压力会破坏这种和谐相处的伙伴关系。当发生这种情况时,某些珊瑚会屈服,而另一些则能够改组共生体,这些藻类在适应水体条件、获取营养物质方面要优于其他藻类。在这种差异之下,其后代可能会从中受益。研究人员Kenkel想研究亲本珊瑚是否可以将经过改组的共生体遗传给其后代。这是一个棘手的研究课题,因为藻类的存在独立于细胞核之外,因此在繁殖过程中不属于传统的遗传给后代的DNA转移。 Kenkel来到了澳大利亚大堡礁和东北部的奥菲斯岛,在这里她加入了詹姆斯·库克大学和澳大利亚海洋科学研究所的科学家团队,以解决心中的疑惑。该研究小组的研究重点是西太平洋和大堡礁大片常见的特定珊瑚Montipora digitata。 科学家关注了两个连续的产卵季节:一个在2015年处于正常条件下,另一个在2016年全球珊瑚大规模白化事件中。通过DNA测序,科学家们筛选出具有改组共生体的潜力的珊瑚,以及这种变化是否反映在其后代中。他们发现,从细胞密度和光合作用输出的角度来看,从藻类细胞的数量和类型上来看这两年有很大不同。这个发现与其他研究一致。 研究结果表明,珊瑚可能比想象中的更具适应性,但这足以应对环境变化的困局吗?随着海洋变暖的加剧,珊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根据联合国的一份报告,世界的珊瑚礁处于气候变化影响和物种丧失的中心。如果全球气温再升0.9华氏度(很可能如此),珊瑚礁可能会萎缩70%至90%。报告称,如果全球温度上升1.8度,意味着世界上99%的珊瑚将陷入困境。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上。这是第一个证据证明改组的共生双歧杆菌科可以被后代继承,并支持微生物群落改组可能是快速机制的假设。 (冯若燕 李亚清 编译) 图片源自网络
  • 《海洋变暖和镍富集影响造礁珊瑚生长》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7-06-05
    • 珊瑚及其共生藻(虫黄藻)对温度变暖的敏感性已受到科学界广泛关注,然而,仅少数研究认为,人为输入物(如金属污染物)已经对许多岸礁产生影响。值得注意的是,镍释放现象在现今的沿海生态系统中很常见。 本研究应用底栖室实验,将两种主要的造礁珊瑚—美丽轴孔珊瑚(Acropora muricata)和细枝鹿角珊瑚(Pocillopora damicornis)暴露于原位环境和中等镍浓度环境中1小时。同时,在实验室条件下测试了于中度镍浓度环境中慢性暴露8周和海洋变暖对美丽轴孔珊瑚的共同作用。原位试验表明,在环境温度(26℃)中,富镍环境刺激两种珊瑚27~47%钙化生长,而对光合作用无影响。相比之下,暴露于较高的镍浓度以及水族箱模拟的高温中,严重抑制了30%美丽轴孔珊瑚(A. muricata)的钙化生长。 本研究总结了慢性镍富集与全球变暖对珊瑚成年生活阶段的综合影响,研究结果强调镍对两种主要造礁珊瑚钙化生长的双重作用:在环境温度下对珊瑚钙化生长有积极作用,但当水温升高时,则会抑制其生长。 解释镍刺激珊瑚钙化的假设之一是镍在尿素酶中起结构作用,可以参与钙化过程。然而,该假设还需要实验来证实。研究发现,我们的数据集表明温度和镍对珊瑚的负面协同作用,对于使得珊瑚的生长速率更低:镍会加剧海洋变暖对A. muricata生长的负面影响。 此项研究集中阐明了金属与海洋变暖的共同效应。然而采矿作业过程或径流中可能会同时释放多种金属。但截至目前,很少有研究关注金属间的相互作用,金属混合物可能会降低或增加其对珊瑚的毒性或生物利用度。因此,在慢性和中度镍输入以及海洋变暖的同时作用下,珊瑚增长率已下降37%,若加之珊瑚聚集区遭受诸如海洋酸化等其他与未来的变暖问题密切相关的威胁,珊瑚则可能会变得更加脆弱。 本研究重要结论: ? 镍可随周围水温变化促进或抑制珊瑚钙化生长。 ? 在环境温度(26℃)下,镍富集可增加两种测试珊瑚种的钙化速率。 ? 热海水和富镍环境使得美丽轴孔珊瑚的钙化生长率降低30%。 (刘雪雁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