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306亿立方米 惠及四省市6700万人》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lifs
  • 发布时间:2020-06-28
  • 从水利部获悉,6月21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420立方米每秒加大流量输水工作圆满结束,工程运行良好,调度平稳有序,期间输水19亿立方米,其中生态补水9.5亿立方米,助力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成效显著。截至6月21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306亿立方米,惠及四省市6700万人,成为沿线城市供水新的生命线。   此次加大流量输水运行,是水利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水利改革发展,优化水资源配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是检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水利行业全力促进复工复产、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具体行动。   2019年1月,水利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和农业农村部共同印发《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行动方案》,这是我国首次提出的大区域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方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承担着地下水超采回补的重任。充分利用丹江口水库汛前富余水量,自2020年4月29日正式启动此次加大流量输水,陶岔入渠流量按计划逐步从350立方米每秒设计流量提升至420立方米每秒加大设计流量,5月9日到达峰值。目前,陶岔入渠流量由420立方米每秒逐步调减,历时50余天,输水19亿立方米,向沿线35条河流生态补水9.5亿立方米,有效缓解了华北一些地区“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困局,恢复了河道基流,河道水质明显改善,沿线地下水位逐步抬升。   从1999年起,华北地区连续干旱21年,超采地下水严重。中线一期工程通水以来,沿线受水区水资源得到有效补充,同时通过相机实施生态补水,受水区地下水超采局面得到遏制,部分地区地下水位回升明显。据河北省地下水超采区地下水位监测情况通报显示:截至今年5月底,全省浅层超采区地下水位下降幅度明显减慢,有39 个县(市、区)水位回升,雄安新区、衡水、沧州等地上升明显。全省深层超采区地下水位平均埋深与上年同比上升1.85 米,有47 个县(市、区)水位回升,衡水、保定、廊坊等地上升明显。地处邢台市七里河下游的狗头泉、百泉已经干涸了18年,今年实现了稳定复涌。   据了解,截至6月21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306亿立方米,相当于黄河年径流量的一半还多,向河南省供水107亿立方米、向河北省供水80亿立方米、向天津市供水52亿立方米、向北京市供水53亿立方米,惠及四省市6700万人,成为沿线城市供水新的生命线,有效保障受水区复工复产用水需求,为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中原崛起战略提供了水资源支撑。通水以来,丹江口水库和中线干线供水水质稳定在Ⅱ类标准及以上。甘甜的长江水,也为沿线群众提供了更为优质的饮用水,饮用水硬度明显降低,北京市自来水硬度由过去的380毫克每升降至130毫克每升。河北省500多万人告别了长期饮用的高氟水、苦咸水,受水区广大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显著增强。   通过加大流量输水,验证了工程大流量输水能力,膨胀土段、地下采空区渠段等特殊地质区段也经受了加大流量输水能力检验。与此同时,运行管理单位收集了大量监测数据,复核了加大流量水面线,并与原设计的加大流量水面线对比,分析出总干渠渠道及各种输水建筑物的输水能力。全线监测数据显示,工程满足加大流量输水设计工况,为中线一期工程全线竣工验收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

相关报告
  •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累计向天津供水50亿立方米》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lifs
    • 发布时间:2020-05-09
    • 截至5月3日,南水北调中线天津干线工程累计向天津市引调长江水50亿立方米,相当于350个西湖的水量,供水范围覆盖天津市中心城区、环城四区及滨海新区等14个行政区,近千万人受益。   目前,南水北调水已经成为天津市的主力水源,发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天津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水资源保障。   拥有1600多万人的天津市是我国资源型缺水的特大城市,属重度缺水地区。据介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前,天津城市生产生活主要靠引滦调水解决,农业和生态环境用水靠天吃饭,地表水利用率接近70%,远远超出水资源承载能力,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作为一个特大城市,天津市城市生产生活主要依靠引滦单一水源,有很大的风险性。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天津市在引滦工程的基础上拥有了一个充足、稳定的外调水源,中心城区、滨海新区等经济发展核心区实现了双水源保障,城市供水“依赖性、单一性、脆弱性”的矛盾得到了有效化解。   虽然有了南水北调外调水源,但要确保天津供水稳定安全,必须对南来之水进行调蓄。近两年,天津市不断加快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建设步伐。2019年9月4日,天津市引江中线配套工程王庆坨水库正式开闸蓄水,存蓄引江水1200万立方米。蓄水完成后,王庆坨水库将充分发挥调蓄作用,满足天津稳定供水要求,进一步提高天津供水可靠性和安全性。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还有效促进了天津市地下水压采进程。地下水曾是天津的供水水源之一,历史上开采量最高曾达到10亿立方米。中线工程通水以来,天津加快了地下水源转换和压采进程。2019年全市地下水开采量降至4.05亿立方米,深层地下水开采量降至1.1亿立方米,提前完成了《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受水区地下水压采总体方案》中明确的“2020年深层地下水开采量控制在2.11亿立方米”的目标。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以来,天津干线经受住了各种困难和风险的挑战,实现1900多天连续不间断安全供水,水质稳定达标。据介绍,目前工程已进入第6个调水年度,向天津市供水量呈逐年提高趋势,除2014~2015年度因工程初期运行,控制调水流量外,其他4个年度供水量均超过南水北调中线规划向天津市的分水量8.63亿立方米,2019~2020年度计划向天津市供水12.04亿立方米。
  •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累计向北京调水达100亿立方米》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6-17
    • 近日获悉,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自2014年12月全面通水以来,累计向北京市调水量达100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1600万,中心城区供水安全系数从1.0提升至1.3,水质始终稳定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及以上。 据悉,南水北调工程开工之前,北京市多年平均人均水资源量不到100立方米。“南水”进京后,北京市年人均水资源量由100立方米提高到150立方米左右,有力提升了城市供水安全保障水平。 目前,北京市形成了一个107公里长的输水环路,满足“南水”、密云水库水、地下水“三水联调”需要。“南水”已占北京城区供水的70%以上,供水范围基本覆盖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经开区等区域,累计向密云等水库存蓄水量约8亿立方米。如今,北京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均保持全国领先水平。源源不断的“南水”增加了北京生态文明建设的底气,全市生态环境用水量从2014年的7.2亿立方米,增加到2023年的16.36亿立方米。值得一提的是,密云水库还维持了库区生物的多样性,重点保护鸟类在这里安家落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