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贝-黄岩海山链的深部结构及演化过程获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12-14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深部地球物理团队联合多家海洋单位在南海珍贝-黄岩海山链的研究上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地学期刊Tectonophysics(《构造物理》)上,博士贺恩远为论文第一作者,研究员赵明辉为论文通讯作者。

    全球海底已知的海山数量高达43454座,它们分别位于洋中脊、板内和岛弧区三种地质构造背景中,代表了不同的岩浆来源和演化过程。珍贝-黄岩海山链是南海东部次海盆停止扩张之后(15.5 Ma)岩浆沿着构造薄弱带上涌而形成,其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更接近板内热点海山,但其所处构造位置与洋中脊海山相似,因此它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一直存在争论。

    为了揭示这个问题,研究团队对2011年在该区域开展的三维海底地震仪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并通过走时模拟获得了14条海山链南北向二维深部速度剖面,研究发现珍贝和黄岩海山的喷出/侵入比值均接近3,且顶部存在巨厚低速体,表明岩浆主要以喷出作用为主。此外,还发现海山下方岩石圈的有效弹性厚度仅3-5 km,表明海山是在海盆停止扩张后的三个百万年内快速完成主体建造和加载。海山平均岩浆通量(~0.03 m3/s )远远小于板内热点海山(> 0.6 m3/s),地壳厚度与速度的弱相关性则进一步指示了海山的形成与高温引起的地幔熔融关系较小。

    这项成果对于进一步认识南海广泛存在的扩张期后海山演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海山的量化评估提供范本。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U2244221)和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自主部署项目(SCSIO2023HC08)等项目联合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Enyuan He*, Minghui Zhao*, Haibo Huang, Yuhan Li, Pinchuan Tan, Xuelin Qiu, Xubo Zhang, Kang Liu, Seismic structures of Zhenbei and Huangyan seamounts and their postspreading volcanic evolution, Tectonophysics, 869, 230102. doi.org/10.1016/j.tecto.2023.230102.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0195123004006

  • 原文来源:https://scsio.cas.cn/news/kydt/202312/t20231212_6942371.html
相关报告
  • 《透视海底热液区深部岩浆房及岩浆演化过程研究获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7-03
    • 俯冲带岩浆活动是海底热液地质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由于俯冲洋壳、俯冲沉积物等物质影响,俯冲带火山岩往往成分多样,成因复杂。弧后盆地作为重要的俯冲构造单元,其海底热液区火山岩的研究可为进一步明确俯冲带岩浆作用过程提供帮助。传统全岩研究由于受到后期岩浆演化及蚀变作用影响,不能很好地刻画岩浆演化过程。单斜辉石是岩浆演化过程中的早期结晶矿物,可存在于岩浆演化的大部分阶段,且不同结构环带、元素组成的单斜辉石具有不同的成因。因此,单斜辉石可以保存岩浆房物理化学状态及岩浆演化过程信息,指示多期岩浆充填或混合现象,是研究岩浆组成、岩浆演化及岩浆运移的理想工具。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曾志刚研究团队及合作者对采自西太平洋弧后盆地热液区附近的玄武岩、安山岩、粗安岩和流纹岩内的单斜辉石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及矿物学研究,并分析了主量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根据环带结构、主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特征可将不同火山岩内的单斜辉石分为多种类型。其中玄武岩内Type 1的单斜辉石与粗安岩内Type 1单斜辉石在地球化学特征上具有相似性,表现出亏损LREEs和无明显Eu异常;玄武岩内Type 2的单斜辉石与安山岩内及粗安岩内Type 2单斜辉石在地球化学特征上具有相似性,表现出亏损LREEs及明显Eu负异常。 研究人员通过对单斜辉石的微量元素模拟发现,不同岩性内的单斜辉石可以通过玄武质岩浆发生单斜辉石+斜长石±斜方辉石±副矿物的分离结晶获得。此外,在安山岩中存在与玄武岩内单斜辉石成分相似的环带,表明了同源岩浆的充填、混合在不同岩性单斜辉石间普遍存在,并根据单斜辉石与熔体间元素分配系数获得了基性岩中单斜辉石平衡熔体成分。通过对平衡熔体的成分模拟,结果显示源区岩浆受到明显的俯冲沉积组分影响,且俯冲熔体的影响强于俯冲流体。 单斜辉石的研究突破了全岩成分对岩浆信息刻画的局限,对明确海底热液区岩浆成分、分析火山岩成因具有重要意义。基性-中性-酸性岩中系统的单斜辉石研究明确了分离结晶及同源岩浆混合对研究区内中酸性火山岩成因起着主导地位。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地学期刊LITHOS(JCR一区)上,第一作者为李晓辉博士后。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全球变化和海气相互作用等基金项目支持。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lithos.2019.105320 
  • 《放线菌鞭毛起源和退化研究获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12-11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高贝乐团队在放线菌鞭毛起源和退化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The common origin and degenerative evolution of flagella in Actinobacteria”为题,在线发表于mBio。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朱思琦、科研助理孙贤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高贝乐为论文通讯作者。 细菌鞭毛是最复杂的纳米机器之一,鞭毛介导的运动在细菌环境适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对其形态、生理和发育具有直接影响。鞭毛和鞭毛介导的运动可能在细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鞭毛的获得和丢失对细菌谱系演化的影响缺乏系统的研究,尤其是在高级分类水平。放线菌门是细菌域中最大的细菌门之一,在生态分布、形态特征、生理和生命周期等方面都展现出巨大的生物多样性。放线菌门中最具代表的分枝杆菌和链霉菌都没有鞭毛,而少数放线菌能在其生命周期的早期短暂形成带有鞭毛的游动孢子,以极高的速度运动,但相关的功能研究十分匮乏。早期的细菌域基因组分析表明,极少数放线菌具有“不完整”的鞭毛基因,而这些鞭毛基因的进化来源和演变过程并不明确,鞭毛马达的组成和结构有待揭示,鞭毛运动与放线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 本研究对目前已知的放线菌门下的所有谱系的鞭毛基因分布和组成,结合生理、生态等特征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放线菌的祖先具有完整的鞭毛基因,主要通过垂直传递的方式遗传给子代。放线菌门早期进化的谱系主要分布在水生环境中,这些单细胞物种普遍保留了鞭毛基因;随后进化的谱系(放线菌纲)大多与宿主相关或分离自土壤环境,并且能够形成菌丝体并具备复杂的细胞周期,这些谱系经历了多次鞭毛基因的丢失事件。能够形成游动孢子的放线菌只在单细胞的孢子形成阶段利用鞭毛运动,一旦孢子萌发就开始丢失鞭毛并丧失运动性。为了保留鞭毛基因,我们发现这些基因组中具备更多的c-di-GMP合成酶和趋化类型,可能用以协调鞭毛基因的表达和细胞周期。 放线菌门随后进化的谱系除了鞭毛基因的大量丢失外,保留鞭毛的物种在其结构上也经历了退化。早期出现的谱系具有与模式生物相似的鞭毛组分,而后期进化的谱系丢失了部分鞭毛基因,其中最显著的是鞭毛的远端杆组分FlgFG,形成了目前已知的最简单的鞭毛杆结构。FlgFG是鞭毛杆-鞭毛钩连接的分子基础,这说明目前基于沙门氏菌的组装模型并不适用于这些物种。由于鞭毛杆内嵌于细胞壁之中,必须与周围结构协同进化,我们推测这些没有FlgFG的放线菌在细胞壁结构上也发生了改变。此外,随着鞭毛结构的改变,后期进化的放线菌的趋化类型也从F1型变成了F5型。 综上所述,研究团队通过深度的基因组学分析,揭示了放线菌鞭毛基因的起源和零星分布之谜,为放线菌物种演化与鞭毛丢失之间的联系提供了独特见解。作为放线菌鞭毛退化的产物,最简单的鞭毛杆有望成为合成生物学中重构纳米机器的模型。 本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引进人才团队重点专项广东实验室(广州)、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中国科学院南海生态与环境工程创新研究院的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https://journals.asm.org/doi/10.1128/mbio.0252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