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 哺乳动物DNA复制中的染色质构型》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3-16
  • 2024年3月14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胡家志课题组在Science发表了题为Fork coupling directs DNA replication elongation and termination的研究论文。

    由于高通量、高分辨率研究方法的缺乏,关于DNA复制与染色质三维结构的相互关系仍缺乏深入的研究,对于哺乳动物DNA复制如何在复杂的染色质环境中有序进行仍是研究空白。

    该研究开发了一个检测DNA复制叉附近染色质相互作用的新方法,从而为研究复杂染色质环境下的DNA复制及其它DNA代谢过程提供了可行的研究手段。基于该方法,该研究不仅首次解析了DNA复制叉在复杂染色质环境下的空间组织模式,发现姐妹复制叉的稳定偶联结构,还提出了DNA复制终止的预决定模型,提示仍有重要未知机制触发复制终止。

    不仅如此,该研究还启示了一系列重要科学问题:复制叉偶联的结构基础和分子机制、偶联复制叉的生理功能、偶联复制叉与染色质其他代谢过程的协调关系等。总之,该研究为理解DNA复制、基因组稳定性和相关疾病的机理提供了全新视角和新的理论基础。

相关报告
  • 《Nature | 染色质分区调节对DNA损伤的响应》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3-10-20
    • 2023年10月18日,图卢兹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Nature 上发表了题为Chromatin compartmentalization regulates the response to DNA damage的文章。DNA损伤反应对保护基因组的完整性至关重要。虽然已经研究了染色质在DNA修复中的贡献,但染色体折叠对这些过程的贡献仍不清楚。该研究报道了在哺乳动物细胞中产生双链断裂(DSBs)后,ATM通过受损的拓扑关联域的聚集,驱动一个新的染色质室(D室)的形成,由γH2AX和53BP1装饰。 这个隔间的形成机制与聚合物-聚合物相分离而不是液-液相分离。D室主要出现在G1期,不依赖于内聚蛋白,并在药理抑制dna依赖的蛋白激酶(DNA-PK)或积累r-环后增强。重要的是,富含r-环的DNA损伤反应基因在物理上定位于D室,这有助于其最佳激活,为DNA损伤反应中的DSB聚类提供了一个功能。然而,dsb诱导的染色体重组是以易位率的增加为代价的,这也在癌症基因组中观察到。总的来说,该研究描述了dsb诱导的区域化如何协调DNA损伤反应,并强调了染色体结构在基因组不稳定性中的关键影响。
  • 《Nature | 哺乳动物早期发育过程中复制时间的出现》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3-12-24
    • 2023年12月20日,慕尼黑表观遗传学和干细胞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Nature发表题为Emergence of replication timing during early mammalian development的文章。 DNA复制使生命王国之间的基因遗传成为可能。复制的发生有一个确定的时间顺序,即复制时间(RT)程序,导致基因组组织成早期或晚期复制区域。RT是细胞类型特异性的,与基因组的三维核组织紧密相连,被认为是一种表观遗传指纹。尽管RT在维持表观基因组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其在哺乳动物体内的发育调控尚未被探索。 该研究使用单细胞复制序列,生成了小鼠胚胎从受精卵到囊胚期的全基因组RT图谱。该研究的数据显示,RT最初不明确,但从细胞期4开始逐渐明确,与A和B区室的强化相一致。研究人员发现转录有助于RT程序的准确性,并且A和B区室之间RT的差异取决于合子基因组激活时的RNA聚合酶II。该研究的数据表明,核组织的建立先于定义的RT特征的获得,并启动基因组划分为早期和晚期复制结构域。该研究揭示了哺乳动物发育初期表观基因组的建立,揭示了基因组组织的组织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