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C:到2045年全球能源需求预计增长四分之一》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发布时间:2021-03-10
  • 10月8日,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发布《2020-2045年世界石油展望》报告,分析预测了中长期内全球能源以及石油需求、供给、交易走势。报告指出,尽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导致短期内全球石油需求急剧下降,但中长期内全球一次能源需求将继续增长,到2045年将增长约四分之一。其中石油仍将在能源消费中占据最大份额(27%以上),天然气(25%)和煤炭(20%)分别位列第二、三位,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预计将占8.7%,并将保持最快增长速度(年均增长6.6%)。报告关键要点如下:

    1、疫情引起的经济衰退将导致2019-2045年全球GDP年均增速降至2.9%,2045年全球经济规模仅为2019年的两倍多

    受疫情影响,2019-2025年全球经济大幅衰退,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GDP年均增长率仅为0.7%,远低于疫情前预测的2.1%,非OECD国家GDP年均增长率为3.4%,较疫情前预测值降低1个百分点。长期来看,全球GDP将从2019年的约121万亿美元增长到2045年的258万亿美元,年均增速为2.9%。中国和印度将占2045年全球GDP的40%,OECD国家将占31%(2019年占比为43%)。OECD美洲地区仍将是人均GDP最高的地区,而中东和非洲地区人均GDP最低。

    2、尽管2020年全球一次能源需求大幅下降,但预计2021-2045年间将呈现增长态势,增长约7200万桶/天(油当量,下同)

    到2045年,全球一次能源需求将从2019年的2.89亿桶/天增加到3.61亿桶/天,年均增长率为0.9%。非OECD国家能源需求预计将增加7650万桶/天,而OECD国家能源需求将减少约440万桶/天。印度、中国等人口和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在推动能源需求增长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近一半的能源需求增量将来自印度和中国,而OECD国家则在提高能效和降低碳排放方面投入更多。

    3、到2045年化石能源在全球能源需求中占比将下降,可再生能源需求保持快速增长

    •石油仍将在全球能源结构中占据最大比例。如果新冠疫情在明年基本得到控制,全球石油需求预计在2021年部分恢复,到2025年将达到9440万桶/天,并在2045年达到9950万桶/天。2019年,石油占全球能源需求的31%以上,预计到2045年将降至27%,但仍是最大的能源来源,其次是天然气(约25%)和煤炭(近20%),如表1所示。

    •天然气将成为需求增长最快的化石能源。由于城市化水平提高、工业需求增长以及在电力行业中的竞争力超过煤炭,预计全球天然气需求将持续扩大,从2019年的近6700万桶/天增加到2045年的9100万桶/天,从而使天然气成为全球第二大能源来源。

    •煤炭将成为中长期内唯一需求下降的燃料。煤炭目前是一次能源结构中第二大燃料,但其份额正在下降,许多燃煤电厂正被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气所取代。预计2019-2045年,煤炭需求将以平均每年0.3%的速度下降。尽管全球煤炭需求下降,但印度煤炭需求预计将在2019-2045年间以年均2.6%的速度增长。

    •可再生能源将持续保持最快的增长速度。2019-2045年,可再生能源(主要为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的年均增长率将达到6.6%,远高于其他能源。这使得可再生能源需求的绝对增量超过2500万桶/天,超过天然气需求增量(约2400万桶/天)。

    4、石油需求预计将在2025年前后恢复增长态势,随后趋于平稳,到2045年将达到1.091亿桶/天

    全球石油需求从动荡的2020年复苏后,预计将以相对较高的增速增长,到2025年达到1.037亿桶/天,尤其是2022和2023年的增量将相对较高(分别为210万桶/天和150万桶/天),主要因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复苏以及航空、道路运输和工业部门的需求复苏。2030-2035年,随着OECD国家石油需求开始加速下降以及非OECD国家石油需求增速开始减缓,全球石油需求将出现下降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趋于平稳。从长期来看,全球石油需求将从2019年的9970万桶/天增长到2040年的1.093亿桶/天和2045年的1.091亿桶/天。疫情对OECD国家石油需求的影响更为明显,进一步加剧了OECD和非OECD地区之间的分化趋势。OECD国家的石油需求在2022-2025年间预计稳定在4700万桶/天左右,随后持续降低,到2045年下降至3500万桶/天。而非OECD地区石油需求将继续增长,在中产阶级规模扩大、人口增长率较高和更强的经济增长潜力推动下,这些国家的石油需求预计在2019-2045年间将增加2250万桶/天,到2045年达到7340万桶/天。印度将是这一需求增量的最大贡献者,其石油需求将增加约630万桶/天。

    5、道路运输部门在石油需求占比最大,但电动汽车的日益普及将影响该部门对石油需求的依赖,工业部门中石化行业将成为石油需求增长的最大贡献者

    2019年道路运输的石油需求为4440万桶/天,占全球石油总需求的45%。受疫情影响,2020年其石油需求将比2019年减少400多万桶/天。但从中长期来看,该部门的石油需求将继续增长,到2045年将达到4700万桶/天。航空部门受疫情影响最大,2020年石油需求下降近50%,预计2023-2024年会恢复到2019年水平,但长期来看其石油需求将大幅增长(增长280万桶/天)。受技术发展、能源政策收紧、电动汽车日益普及的影响,道路运输石油需求将发生变化。预计电动汽车在全球汽车市场份额将在2030年达到5%左右,2040年达到13%,2045年超过16%。因此,即使乘用车相关石油需求在初期以可观的速度增长,但在未来十年将开始趋于平稳,并在后期出现下降趋势。到2045年,工业部门中石化行业将成为石油需求增长的最大贡献者(增长370万桶/天)。

    6、非OPEC国家液体燃料供应预计将从2021年开始复苏,在2027年达峰后下降,到2045年OPEC国家液体燃料供应占比将有所上升

    在供应方面,疫情导致全球石油需求萎缩,产油国大幅减产,这一趋势将一直持续至2022年。预计2020年非OPEC国家的液体燃料供应将大幅减少300万桶/天,是自2016年以来的首次年度下降,随后在2021年出现小幅增长,并在未来几年加速增长,从2019年的6500万桶/天增加到2025年的7070万桶/天。其增长主要受到巴西、美国、挪威、圭亚那和哈萨克斯坦的推动,其中巴西贡献最大(增加170万桶/天)。但到2025年后,将只有少数非OPEC产油国的供应出现增长,因此非OPEC国家石油供应总量将从2027年的峰值(7180万桶/天)下降到2045年的6540万桶/天。OPEC国家的液体燃料产量则将从2019年的3380万桶/天增加到2045年的4390万桶/天,意味着OPEC国家在全球液体燃料市场的份额将从2019年的34%上升到2045年的40%。

    7、美国致密油增长将持续到2030年,但低于以往预期

    尽管美国致密油受疫情影响导致减产,但随着市场状况的改善,预计产量将迅速复苏,并将在2019-2025年间增长280万桶/天达到1450万桶/天,此后将继续小幅增长,2030年左右稳定在1580万桶/天,但将低于疫情前的预测值。

    8、到2025年全球炼油产能将增加520万桶/天,随后增速减缓,到2045年将增加1560万桶/天

    预计2020-2025年全球炼油产能将增加520万桶/天,其中将有380万桶/天的新增产能在2022年前投入使用,2023年起新建产能增速减缓。受石油需求增长和促进成品油出口的推动,到2025年,超过80%的新增产能将位于亚太(210万桶/天)、中东(130万桶/天)和非洲(80万桶/天)地区。长期来看,2020-2045年全球炼油产能将增加1560万桶/天,但后期产能增速将大幅减缓,从2020-2025年的年均增加90万桶/天降至2045-2050年的年均增加35万桶/天。

    9、到2030年,全球原油和凝析液贸易量稳定在3850万桶/天左右,到2045年逐步增加到4100万桶/天,中东和亚太地区之间的交易仍为最重要的贸易纽带

    预计全球石油贸易量(包括原油、凝析液和成品油)将从2019年的5650万桶/天增加到2045年的6320万桶/天。2019-2030年,全球原油和凝析液贸易将由美国、加拿大以及拉丁美洲的较高出口量主导,中东地区石油出口量将从2019年的1850万桶/天下降到2025年的1700万桶/天以下,这是由于对OPEC石油需求减少以及本国使用量增加导致,但到2030年出口量将会恢复。到2045年,中东地区的原油和凝析液出口量将增至2350万桶/天,俄罗斯和里海地区的出口也将小幅增长。其他地区由于供应量下降(如美国)和国内使用量增加(如拉丁美洲和非洲),其原油和凝析液出口量将下降。亚太地区仍为最重要的原油进口地区,到2045年进口量增长超过600万桶/天。中东和亚太地区之间的原油和凝析液交易仍然是最重要的贸易纽带,其贸易量将从2019年的约1500万桶/天增加到2045年的近2000万桶/天。受需求萎缩和炼油厂产量下降影响,第二大石油进口地区欧洲的原油和凝析液进口量可能会大幅下降,从2019年的1000万桶/天降至2045年的750万桶/天。

    图1 2019-2045年全球不同地区原油出口情况(单位:百万桶/天)

    备注:只考虑主要地区之间的贸易

相关报告
  • 《2025年全球能源回顾》

    • 来源专题:新能源汽车
    • 编译者:王晓丽
    • 发布时间:2025-04-08
    • 本版《全球能源展望》首次全面分析了2024年全球能源行业的整体趋势,涵盖所有能源类型、技术、地区及主要国家的数据,以及能源相关二氧化碳(CO?)排放情况。核心趋势能源需求加速增长2024年全球能源需求增速高于平均水平,石油、天然气、煤炭、可再生能源及核能消费均有所上升。电力行业主导增长:因制冷需求增加、工业用电扩大、交通电气化及数据中心与人工智能(AI)的快速发展,电力需求增速达到能源总需求增速的近两倍。清洁能源满足增量需求电力需求增长几乎全部由低碳能源满足,其中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创纪录扩张,风能、核能等也持续增长。天然气需求显著回升,而石油和煤炭消费增速较2023年放缓。碳排放增速减缓能源领域CO?排放量在2024年继续增加,但增速低于2023年。关键因素:极端高温:若2024年气候条件与2023年相同,全球碳排放增量可减少约一半。清洁技术普及:快速推广的清洁能源技术每年避免26亿吨CO?排放,有效抑制了排放增长。
  • 《解析全球IC市场增长与GDP的紧密关系》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发布时间:2018-08-29
    • 2018年7月31日,IC Insights发布了全球GDP对IC市场增长的影响报告,其中指出,从过去几十年的情况来看,这一影响力及相关性将在今后持续提升。 该份报告预测,2018~ 2022年,全球GDP和IC市场相关系数将达到0.95,高于2010~2017年的0.88。IC Insights还描述了截至2017年,全球GDP增长与IC市场增长之间日益密切的关联性。 图1 1980-2022年全球GDP和IC市场增长关联分析 如图1所示,在2010 ~2017年间,全球GDP增长与IC市场增长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8,这是一个很高的数字,因为按照IC Insights的理论,完美的相关性为1.0。 IC Insights在2017年版的麦克莱恩报告中指出,自2010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长一直是集成电路产业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在这个“全球经济驱动”的IC产业中,利率,油价和财政刺激等因素是IC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这与2010年之前有很大不同,当时资本支出,IC产业能力和IC定价特征推动了IC产业周期。 图2描绘了1992年全球GDP和IC市场的实际年增长率,包括IC Insights 2017年的预测。如图所示,从2011年到2016年,这两个类别都显示出极不稳定的状态,然后在2011年至2016年期间,增长率更加低迷。此外,IC Insights预测,到2021年,全球GDP和IC市场的年增长率将受到类似限制。 图2 1992-2017年IC市场增长和全球GDP增长趋势分析 在2010年之前的30年中,相关系数从20世纪初80年代的、相对较低的0.35,到20世纪90年代的-0.10的负相关(基本上没有相关)。然后又发展到21世纪第一个10年内的0.63,再到后来的0.88,总体呈上升态势,具有较强的规律性。 IC Insights认为,越来越多的兼并和收购导致主要IC制造商和供应商减少,这是供应基础的一个重大变化,说明该行业的成熟有助于促进全球GDP增长与IC之间更密切的关联市场增长。其他因素包括fabless商业模式的强劲变动,以及资本支出在销售比例中的下降等,这些趋势表明半导体行业的巨大变化可能导致长期波动较小的市场周期。 2017年,随着DRAM和NAND闪存市场的火爆,IC产业的增长受到“容量/资本支出周期模型”的极大影响,并推动IC产业整体增长25%。乍一看,从2010年到2016年,全球GDP增长与IC市场总体增长之间的强相关系数在2017年已经消失。然而,IC Insights并不认为情况就是如此。 在2017年,排除DRAM和NAND闪存因素,IC市场的剩余部分增长了11%,这与全球GDP从2016年的2.4%增长到2017年的3.1%的情况密切相关。此外,2018年整体IC市场增长率预计会下降3个百分点,当然不包括DRAM和NAND闪存(从2017年的11%降到2018年的8%),预计将反映全球GDP增长预期的小幅下滑。 因此,去除2017、2018年DRAM和NAND闪存市场惊人的激增因素外,IC Insights认为,鉴于全球年度GDP增长率与IC市场增长率之间的紧密相关性,除非全球GDP增长与趋势有显着偏离(上升或下降),整体IC市场增长与全球GDP增长之间日益密切相关的趋势仍然保持不变。 IC Insights给出了全球经济增长(GDP)的一些观察结果,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自1980年以来,全球年度GDP增长率平均为2.8%。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年均GDP增长率每10年都在下降,预计在本10年的前7年将出现小幅反弹。 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全球GDP增长率为2.5%或更低,这表明全球经济衰退。在20世纪90年代末之前,当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市场在全球经济中的份额小得多时,全球经济衰退通常被定义为2.0%或更低的增长率。 如图3所示,IC Insights比较了2011年全球GDP和全球IC市场的实际年增长率。值得一提的是,该图表使用了图2中用于全球GDP增长(-2%~5%)和IC市场增长(-40%~50%)的相同规模。很明显,从2011年到2017年,IC市场和全球GDP增长波动比过去更加温和。 图3 2011-2017年IC市场增长和全球GDP增长趋势分析 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崛起之影响 回看图1,我么可以发现,20世纪80年代,日本半导体崛起了,而当时的全球GDP和IC市场关联系数为0.35,并不高,这与当时的经济全球化水平,以及半导体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半导体产业于20世纪50年代起源于美国,之后共经历了三次大规模产业重心转移。 第一次是在1970s末期,从美国转移到了日本,第一次转移后日本成为世界半导体的中心,1980s年代,是日本鼎盛时期,依靠低价战略迅速占领市场,该阶段,日本半导体产业的主要竞争力是产品的成本优势和可靠性; 第二次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美国掀起了以downsizing为核心的技术革命,以PC为代表的新型信息通信设备快速发展,但日本在该领域未有足够准备。另外,美国的遏制,也加速了日本半导体产业的衰落,产业从日本转移到了韩国、中国台湾和新加坡等地,日本在DRAM方面的技术优势也逐渐丧失,成本优势也被韩国、中国台湾等地取代。形成了世界范围内美国、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多头并立的局面; 第三次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由于具备劳动力成本等多方面的优势,正在承接第三次大规模的半导体产业转移。 为何出现-0.10? 再回看图1,如果全球经济和半导体产业按照正常的轨迹发展,则再日本兴盛的那10年之0.35相关系数的基础上,20世纪90年代,韩国和中国台湾半导体产业的兴起,应该会延续这一相关性,而实际情况却完全相反,那10年,全球GDP和IC市场的相关系数变为了-0.10,这是什么原因呢? IC Insights似乎没有给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而从整个半导体产业时间轴来看,IC Insights的GDP与IC市场相关性理论是成立的,而之所以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异常,一定是全球GDP,或半导体产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二者必有其一,才会打破原有的规律。 而在半导体层面,那10年与其它10年相比,该产业未发生巨大变化。那么,原因一定就出在全球的GDP上了,具体来讲,就是全球经济在那段时间出现了巨大变化。我们仔细想一想,确实如此。 由于经济与政治和军事密不可分,而20世纪90年代,全球的政治和军事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是前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打破了全球政治和经济两强争霸的局面,变成美国一家独大,使得全球经济体系与格局巨变。另外,海湾战争爆发,业对原有的全球经济形势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全球的经济大动荡,客观上必定会打破原有的相关与依附关系,而全球GDP与IC市场的相关性就是重要关系之一。这或许就是那10年,这一系数突变为-0.10的重要原因吧。呵呵,一家之言而已。 并购对相关系数的影响 再看图1,进入21世纪以来,半导体行业并购逐渐增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全球GDP与IC市场的相关性。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早期的半导体产业有一个很重要的发展趋势,那就是离散化,即由少数几家大公司分化出越来越多的中小型公司。1966年,德州仪器(TI)、Fairchild和Motorola这三家公司,占半导体行业收入的70%左右。到1972年,该合并的市场份额已经下降到53%。当今最大的半导体公司——Intel,有大约15%的市场占有率,但这只比1972年排名第一的德州仪器多2%。 与大多数行业不同的是,半导体由摩尔定律驱动,即每2~3年,集成电路晶体管数量就会增加一倍,这促使半导体行业领导者阵容不断发生着变化。排名前10位的半导体公司经常发生变化,在过去的50年里,top 10中超过50%的公司已经从榜单中消失了。 半导体产业有60多年的发展历史,已经是一个很成熟的行业,其增长速度正在放缓。在过去的20多年里,半导体销售额占总电子设备销售额的比例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整合并购会进一步提升产业的成熟度,就这一点来说,它和其它行业没有什么不同。 在提升特定市场领域占有率和收入、市场上充足的资金流动性,以及政治等因素的驱动下,在过去20多年的时间里,全球半导体业由早期的离散型发展,转变为整合,并购案例不断涌现,并在2015和2016年达到最高峰。 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在“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前,市场并购的繁荣景象在2000年达到高峰,其总市值达到了3.5万亿美元,2007年,这一数字攀升到4.6万亿美元。当前,由于央行进一步释放了资金流动性,使得2015年市场并购总值达到了5万亿美元。 由图1可以看到,目前的相关系数未0.88,而今后几年会上升到0.95,并购在其中发挥了不小作用。 结语 IC Insights的理论和视角很是独特,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全球GDP与IC市场的相关性可能会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出现很有意思的态势,静观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