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解析小鼠脊髓发育调控机理》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2-12-24
  • 脊髓损伤是世界医学难题之一,迄今仍无临床可用的有效治疗手段。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戴建武团队20年来专注脊髓损伤修复研究,成功研发了神经再生胶原支架(NeuroRegen Scaffold)。8年、100余例患者的临床研究表明神经再生胶原支架修复脊髓损伤安全有效。该产品实现了神经修复的医疗器械产品的重要突破。为了更好地利用神经再生胶原支架产品提升脊髓再生修复效果,研究脊髓发育过程至关重要,但目前关于该过程的调控机制仍缺乏系统认识。单细胞多组学技术能帮助科学家在单细胞水平探究脊髓神经细胞在不同尺度上的异质性和复杂性,从而探索脊髓神经发育过程的调控机制。

    12月9日,戴建武团队和陆发隆团队联合厦门大学黄佳良团队,在Developmental Cell上,在线发表了题为Single-cell chromatin accessibility identifies enhancer networks driving gene expression during spinal cord development in mous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系统绘制了小鼠脊髓发育过程中的单细胞染色质开放性图谱,鉴定出影响脊髓神经细胞发育的关键调控因子及其增强子调控网络。最后,以dp1/dIl细胞重要调控因子Atoh1基因的增强子调控网络为例,科研人员利用增强子报告基因转基因小鼠和增强子敲除小鼠,在体内验证了该增强子网络对Atoh1基因表达的影响。

    该研究揭示了增强子网络在发育关键基因表达调控中的作用和机制,为剖析脊髓发育过程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提供了新视角。同时,该工作为脊髓损伤修复和相关疾病治疗提供了潜在的新靶点和新思路。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器官重建与制造”等的支持。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刘志勇团队与遗传发育所鲍时来团队对本工作亦有贡献。

  • 原文来源:https://www.cas.cn/syky/202212/t20221220_4858446.shtml
相关报告
  • 《研究解析小鼠脊髓发育调控机理》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2-14
    •   脊髓损伤是世界医学难题之一,迄今仍无临床可用的有效治疗手段。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戴建武团队20年来专注脊髓损伤修复研究,成功研发了神经再生胶原支架(NeuroRegen Scaffold)。8年、100余例患者的临床研究表明神经再生胶原支架修复脊髓损伤安全有效。该产品实现了神经修复的医疗器械产品的重要突破。为了更好地利用神经再生胶原支架产品提升脊髓再生修复效果,研究脊髓发育过程至关重要,但目前关于该过程的调控机制仍缺乏系统认识。单细胞多组学技术能帮助科学家在单细胞水平探究脊髓神经细胞在不同尺度上的异质性和复杂性,从而探索脊髓神经发育过程的调控机制。   12月9日,戴建武团队和陆发隆团队联合厦门大学黄佳良团队,在Developmental Cell上,在线发表了题为Single-cell chromatin accessibility identifies enhancer networks driving gene expression during spinal cord development in mous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系统绘制了小鼠脊髓发育过程中的单细胞染色质开放性图谱,鉴定出影响脊髓神经细胞发育的关键调控因子及其增强子调控网络。最后,以dp1/dIl细胞重要调控因子Atoh1基因的增强子调控网络为例,科研人员利用增强子报告基因转基因小鼠和增强子敲除小鼠,在体内验证了该增强子网络对Atoh1基因表达的影响。   该研究揭示了增强子网络在发育关键基因表达调控中的作用和机制,为剖析脊髓发育过程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提供了新视角。同时,该工作为脊髓损伤修复和相关疾病治疗提供了潜在的新靶点和新思路。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器官重建与制造”等的支持。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刘志勇团队与遗传发育所鲍时来团队对本工作亦有贡献。
  • 《北京生科院等发现调控神经管发育新基因》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2-14
    •   12月12日,中国科学院北京生科院孙中生团队、温州医科大学、首都儿科研究所合作,在Advanced Science上,在线发表了题为Loss-of-Function of p21-Activated Kinase 2 Links BMP Signaling to Neural Tube Patterning Defect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聚焦神经管畸形的致病机制,综合运用神经生物学、人类遗传学、多组学等技术手段,在多种模式生物中揭示了PAK2调节背外侧铰链点形成和神经管发育及其功能异常所致神经管畸形的致病机理,为探究神经管畸形的病理机制提供了崭新视角。   神经管是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基础,在胚胎后期发育成脑和脊柱。在脊椎动物中,神经管闭合是高度复杂的动态调控过程,涉及许多由遗传和表观遗传因素精确控制的细胞事件。神经管闭合异常会导致神经管畸形。神经管畸形致死率和致畸率较高,给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与精神负担。神经管畸形是胎儿和新生儿中最严重的出生缺陷类疾病之一。   PAK家族是一类可以调控细胞骨架的蛋白激酶。该团队的前期研究确定了PAK2在脑发育中的重要功能,并阐明了PAK2在自闭症发病中的分子机制(Wang et al., 2018)。本研究发现Pak2纯和缺失小鼠在胚胎期9.5天时发育迟缓,表现出颅脊柱裂的表型。进一步研究发现,在胚胎期9.5天时,Pak2纯和缺失小鼠未能在后脑和脊柱部位抬起双侧神经板,导致背外侧铰链点形成失败。这提示PAK2基因对于整个头尾胚轴的背外侧弯曲是必要的。研究通过分析胚胎期9.5天的转录组发现,Pak2纯和缺失小鼠的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到初级神经管形成、前脑、中脑、后脑发育、模式特化过程和脊柱发育过程。这些差异表达基因还显著地富集于BMP信号通路。BMP信号通路的多个配体,如BMP4/5和下游Smad9的磷酸化水平,均在Pak2纯和缺失小鼠中显著增加。科研团队进一步将Smad9蛋白417位点丝氨酸突变后可减弱PAK2和Smad9蛋白的相互作用,并解除PAK2对Smad9蛋白465位点丝氨酸磷酸化的抑制。上述工作提示PAK2可通过调控Smad9蛋白的磷酸化水平,从而抑制BMP信号通路,促使双侧神经板的抬起和神经管背外侧铰链点形成。   单细胞测序技术进一步显示,Pak2纯和缺失后可影响中胚层细胞向神经管及前脑和脊柱的分化轨迹,使得与神经管和神经管发育而成的前脑、后脑、脊柱等相关的细胞类型显著下降。与野生型胚胎相比,Pak2纯和缺失胚胎的神经管发育分数及前脑(尤其是间脑部分)发育分数降低。同时,BMP信号通路及该信号通路中的基因表达在Pak2纯和缺失胚胎中增加。这提示Pak2纯和缺失胚胎中异常的分化时序与异常的转录状态相关。   该团队在流产的神经管畸形胎儿中检测到5个位于PAK2基因的点突变。研究运用NanoString检测方法,发现携带PAK2突变的胎儿脑组织中PAK2的水平降低而BMP信号通路中多个基因的水平增加。同时,研究发现PAK2突变点可影响PAK2蛋白的稳定性,抑制ATP转化ADP的水平,显著降低PAK2的活性形式pPAK2的水平,提示该突变位点影响PAK2激酶活性。   研究在斑马鱼中用CRISPR-Cas9系统构建了pak2a的特异敲除模型。该模型在出生后48小时后在头部背前侧区域出现了一个明显的空腔,提示其神经管发育异常。研究在敲除pak2a的斑马鱼中过表达神经管畸形患者携带的PAK2突变位点,发现不能改善斑马鱼神经管畸形的表型。   综上,该研究以神经管特定发育事件(背外侧铰链点形成)为出发点、从细胞动态时序发育过程(单细胞测序技术)、分子机制(磷酸化激酶活性)和信号通路(BMP通路)等多水平,在多种脊椎类生物中阐明了PAK2在神经管发育的作用机制。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等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