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商大学:羟基酪醇的生物合成与生物技术合成》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 王晓梅
  • 发布时间:2024-12-10
  • 羟基酪醇的生物合成与生物技术合成


    2024年5月28日,北京工商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Jiali Tang(第一作者)和Wei Chen(通讯作者)在国际期刊《Foods》(JCR一区,IF2023=4.7)发表题为“Biosynthesis and Biotechnological Synthesis of Hydroxytyrosol”(羟基酪醇的生物合成与生物技术合成)的研究论文。

    摘要

    羟基酪醇(HT)是一种来源于植物的酚类化合物,因其强大的抗氧化能力和多种药理学效益,如抗炎、抗癌、抗菌和抗病毒特性,受到广泛关注。传统的HT生产方法包括物理化学技术和植物提取,然而这些方法正逐渐被生物技术方法取代。生物技术方法在环境可持续性、安全性和成本效益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研究回顾了HT的生物合成途径,强调了酶促反应步骤和基因及代谢工程在提高HT产量中的关键作用,并探讨了HT作为营养补充剂的广泛应用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引言

    羟基酪醇(HT)被认为是已知最有效的抗氧化剂之一,广泛存在于橄榄中。HT在自然界中以橄榄叶、果实、油及其生产废料中的齐墩果苷的形式存在。作为健康地中海饮食的一部分,橄榄油因其健康促进特性获得认可,HT因其抗癌、抗炎、抗凋亡和神经保护活性被用于化妆品和食品补充剂,并获得了FDA

    GRAS的批准。HT常被添加到饮料、糖果、巧克力、糕点等食品中,作为一种低热量的糖添加剂替代品。


    总结与展望

    研究表明,虽然植物提取和化学合成方法存在回收率低、周期长、步骤繁琐、成本高和使用有机试剂造成的环境污染等缺点,生物技术合成HT在环境友好性、安全性和成本效益方面具有优势。生物技术合成HT正迅速普及,预计将在未来成为主流。HT的生物技术生产方法的进步不仅有助于优化生产过程,还能扩大HT的应用范围,推动其在营养、制药和化妆品行业中的应用。研究强调了未来需要进一步优化生产工艺,降低生产成本,并开发更高效的提取方法,以推动HT的工业化生产和广泛应用。


    图文赏析


    原文链接:

    https://www.mdpi.com/2304-8158/13/11/1694





  • 原文来源:https://www.mdpi.com/2304-8158/13/11/1694
相关报告
  • 《合成生物学技术驱动上海农业创新场景》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4-10-16
    • 今年9月初,在科技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4浦江创新论坛上,一项关于“RNA生物农药绿色制造”的参赛项目斩获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最高奖“卓越奖”,奖项颁发给了硅羿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创始人、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首席研究员唐雪明教授。奖项的授予,也让与会者的目光聚焦在对RNA生物农药的关注上。 要理解RNA生物农药对国家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意味着什么,要先认识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未来走向。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演进,被誉为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的合成生物学迎来全球化高速发展期。当前,国家对合成生物学研究支持力度大增,在2022年5月由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中,多次提及合成生物学在农业、医药、食品等领域的应用。尤其在农业领域,关于节能减排、病害防控、提升生长效率等绿色话题成为重点。今年6月,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本市农业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中,也将合成生物学技术应用作为布局农业科技新赛道的重点方向之一,对挖掘生物制造潜力、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给予了很高的期待。 合成生物学之于农业科技创新的推动,表现在生物育种、生物制造、食品营养与健康等诸多领域。近两年,在市农业农村委的支持下,不少科技创新项目正瞄准相关学科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积极为新赛道布局投石铺路,而像硅羿科技这样一些有竞争力的上海本土企业及科研团队犹如黑马,为上海农业新质生产力增添新动能。 加快生物绿色农业布局。 “RNA生物农药在环境(土壤或水流)当中,基本在3-4天内就能降解。在可检测范围内,硅羿科技进行了多方面检测验证,结果表明,RNA生物农药的安全性能好,降解之后的残留很少,但速效性快,持药性长,它通过叶片进入到植物体内,在植物叶片甚至根茎中能够保留到20-30天,被国际同行喻为‘植物疫苗’。”唐雪明说。 普遍来看,传统化学农药研发周期长,费用高,同时使用过程产生的环境污染,农作物易产生抗性等问题难以解决,对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唐雪明说,RNA生物农药的“颠覆性”在于,以RNA干扰的方式,靶向干扰宿主(昆虫或病菌)关键因子mRNA,实现对病虫害的精准灭杀。 具体说来,就是通过细胞工厂或无细胞合成的方法,制备出具有特异性靶向宿主(昆虫或病菌)的dsRNA,直接作用于mRNA,作用时,大片段dsRNA会被多次切割,其中一个与靶标基因结合一次就会激发靶基因沉默;在自然环境中,dsRNA可实现快速降解,降解的产物还能作为植物生长的促进剂,被作物再次吸收,不仅环境友好还能促进增产。 新技术的优势还在于,其研发周期仅3-6个月。目前,团队正从无到有地创制以纳米技术搭载RNA农药,以进一步提升农药的吸附能力,降低研发成本;同时,形成了基于AI智能算法靶点筛选技术平台和dsRNA生物规模化合成,进行制剂研发的全链路生产工艺。 我国“十四五”全国农药产业发展规划中,首次将RNA生物农药列入优先发展规划。而国际上,像孟山都、拜耳、先正达等农化龙头企业,也更早落子布局,瞄准了对RNA生物农药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克。 2017年,唐雪明创立硅羿科技时,看准了RNA干扰技术应用于农业绿色防控领域的巨大潜力空间。这是他在耶鲁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到10年后在牛津大学担任客座教授时,持续关注并感到得心应手的技术领域。事实印证了他的判断,硅羿科技成为中国首家RNA生物农药高新技术企业。 不过,从国际国内相关领域发展来看,仍然普遍缺乏产品研发标准,新材料获批和监管难度也很大。硅羿科技领跑于新赛道,主持制定了全球首个RNA生物农药的产业化标准,获得国内最早颁发的4张RNA农药“核酸干扰素”命名函,目前,已获得8张;也创制了全球第一个RNA杀菌剂和国内第一个RNA杀虫剂。 在上海,除了像硅羿科技这样的“黑马”,同样瞄准以合成生物学来推动绿色农业技术革新的农业创新企业还有不少。位于崇明陈家镇的长三角农业硅谷科创企业孵化园,正加快对农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布局。比如,康码高产(上海)生物有限公司基于全球领先的D2P蛋白制造技术,研发为农作物提供替代化肥的蛋白营养液生物肥料,已建成目前全球最大的体外合成蛋白质工厂;上海植科优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也正进行RNA农药开发等。 寻找更多农业应用突破点。 在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农业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心,有我国最早成立的从事农业合成生物学研究团队。近来,在市农业农村委科技创新项目支持下,团队创始人姚泉洪研究员正带领团队着手一项新课题,以水稻种子反应器为平台创制富含麦角硫因的稻米。 麦角硫因是一种天然氨基酸,能够清除自由基、有抗氧化、抗衰老、抗辐射等多种生理功能。该课题相关负责人彭日荷介绍,水稻种子合成麦角硫因,不存在人类病原或微生物毒素等安全顾虑,且在稻种中的生物活性物质比较稳定,有望让麦角硫因生产变得简单、经济,同时提升稻米附加值。 事实上,这样的科研创新并非只是在植物中合成营养成分的简单逻辑。在研究团队眼中,水稻被喻为“植物细胞工厂”,他们通过寻找或改造植物底盘,找到合适的“植物细胞工厂”,从而借助其丰富的酶库、各种细胞区室及其高度发达的细胞内膜系统,实现复杂的生物合成。 在国内,青蒿素和紫杉醇的商业化生产就成为典型案例,证明了合适的植物底盘作为“植物细胞工厂”在植物活性天然产物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而在上海,姚泉洪团队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以水稻种子为底盘,创制出了富含β-胡萝卜素的金水稻、甜菜红素水稻、高含量虾青素稻米、核黄素稻米、叶酸水稻和Vc稻米等;以毕赤酵母为底盘创制出了高比活耐高温饲用植酸酶、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等重要饲料酶工程菌种;以大肠杆菌为底盘研制获得一步法生产Vc、VB2、天然抗癌物质terrequinone A、抗衰老物质NMN、助眠物质褪黑素以及完全降解各种有机污染物工程菌种。 这些看似繁复的成果的取得,对高附加值农作物生产和健康生活品质改善有重要影响。目前,该团队正在促进相关科技成果转化,这也是商业化生产所看中的重要价值。 近两年,合成生物学技术推动农业科研创新,其显示度不断提升。新形势下,合成生物学农业交叉学科建设正积极推进,更大程度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并通过跨学科、跨领域的专家引进,引育一批生物育种、生物制造等顶尖科学家及创新团队。 今年以来,浦东的张江种谷、崇明的长三角农业硅谷和奉贤的上海农业科创谷等产业园区的落地和错位发展持续收获关注热度,一批生物育种、生物制造的农业企业和科研团队作为“隐形冠军”引驻,其创新项目也引来期待,这些为推动未来农业的绿色转型升级,形成新兴农业产业链打下潜在基础。
  • 《北京工商大学:黄水多糖-海藻酸钠基凝胶珠的制备、表征、溶胀和对Cu2+吸附机理研究》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王晓梅
    • 发布时间:2024-09-30
    • 孙宝国院士团队联合五粮液技术中心 黄水多糖-海藻酸钠基凝胶珠的制备、表征、溶胀和对Cu2+吸附机理研究 2024年9月,孙宝国院士团队联合宜宾五粮液技术中心成员在环境科学与生态领域1区TOP期刊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5年SCI影响因子为10.2)发表题为“Prepar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mechanism of swelling and Cu2+ adsorption by alginate-based beads enhanced with Huangshui polysaccharides”(黄水多糖-海藻酸钠基凝胶珠的制备、表征、溶胀和对Cu2+吸附机理研究)的研究论文。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是吴紫妍博士,第二作者是苏建高级工程师,通讯作者是吴继红副教授。 1摘要 黄水(HS)作为生物质资源,是中国白酒传统固态发酵的高产副产品。研究旨在可持续地利用黄水粗多糖(cHSP)制备基于海藻酸盐的珠子,以促进废水中Cu2的吸附,并探索相关机制。通过Ca2+诱导交联合成了海藻酸钠/F3O4(Mag-SA)珠,同时通过将cHSP固定在Mag-SA基质中制备了Mag-SA-cHSP珠。分别使用FTIR、SEM-EDS、XRD、VSM、TGA、Zetasizer和XPS分析了珠的化学结构、物理性能和形态。对溶胀性能、吸附能力、动力学和热力学特性等进行了研究,以更好地阐明cHSP增强Cu2?吸附的机理。结果表明,添加1.0 wt%的cHSP可提供稳定的三维结构,并增强热稳定性、溶胀性能和吸附能力。在将cHSP掺入珠粒后,溶胀比从75.29 g/g增加到86.56 g/g,这是由水扩散和链松弛驱动的。cHSP嵌入珠粒后,Cu2+的吸附容量从59.10mg/g提高到67.89mg/g,这涉及离子交换、螯合和静电相互作用。此外,在四次吸附-解吸循环后,珠子保留了其初始吸附容量的66%-71%,表明可以重复使用以降低成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提高黄水利用价值的新方法,并开发了一种可重复使用且高效的材料,以环保的方式从废水中去除重金属离子。2研究内容 研究创新性地利用黄水粗多糖(cHSP)增强海藻酸钠(SA)基凝胶珠的理化性能,以促进其对废水中Cu2?的吸附,并探索潜在的作用机理。研究通过掺入Fe3O4来提高机械强度,并通过与cHSP交联来改性SA/Fe3O4基体,以改善Cu2+的吸附。添加1.0 wt%的cHSP增加了珠粒的热稳定性和孔隙率,分别使溶胀比和吸附容量增加了16%和14.9%。虽然溶胀和吸附的机制主要是物理的,但珠粒与Cu2+之间的螯合化学吸附不容忽视,这使得珠粒比溶胀珠粒更小、更粗糙。制备的珠粒成本低廉,可重复用于处理Cu2+废水,cHSP可成为去除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潜在生物资源。 3总结展望 应用黄水多糖强化Cu2?废水处理,不仅可以降低黄水废水中高分子量有机物的含量,还可以提高其利用率。铜(Cu)是废水中普遍存在的有害污染物,制备的珠子为Cu2?吸附提供了一种可重复使用且高效的理论解决方案。此外,这些珠子可以使用外部磁场很容易地从系统中分离出来,使其成为处理Cu2?废水的绿色有效材料,而不会将新的污染物引入水系统。然而,本研究仅限于Cu2+的单一体系。未来的研究应侧重于探索其他重金属离子和染料的二元或多元吸附系统,以扩大Mag-SA-cHSP吸附剂的应用。4图文赏析 图1 cHSP的最优添加量及凝胶珠的化学键和物相分析 图2 凝胶珠的表观和截面形貌特征 图3 凝胶珠的元素组成及相对含量 图4 凝胶珠表面元素化学态和化学键分析 图5 凝胶珠的溶胀性能及机理 图6 凝胶珠的吸附性能及机理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clepro.2024.143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