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Commun | 上海药物所合作解析人源松弛素/胰岛素样肽受体4复合物三维结构》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3-02-03
  •  人源松弛素/胰岛素样肽受体4(Relaxin family peptide receptor 4, RXFP4)为A类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GPCR),2003年首见于人类基因组数据库,2005年被证实为胰岛素样肽5(Insulin-like peptide 5, INSL5)的内源性受体。INSL5属于松弛素/胰岛素超家族,1999年Conklin等人在研究该超家族保守的B链半胱氨酸基序(Motif)时,通过检索人类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ed sequence tags, EST)数据库而被发现,二者均高表达于结直肠组织。INSL5/RXFP4还参与调控能量代谢、食欲调节和肠道蠕动等生理功能。目前,尚未解析RXFP4与内源性配体或活性小分子配体的复合物三维结构。

      2023年1月30日,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王明伟、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柳红和杨德华领衔的合作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题为“Ligand recognition mechanism of the human relaxin family peptide receptor 4 (RXFP4)”的研究论文。该论文首次报道了RXFP4分别结合内源性配体INSL5、小分子RXFP4/RXFP3双激动剂Compound 4及小分子RXFP4选择性激动剂DC591053与Gi蛋白形成复合物的高分辨率冷冻电镜结构,不仅阐明了INSL5独特的受体识别模式,而且揭示了Compound 4拟肽作用的关键位点和DC591053受体亚型选择性的分子机制。

    合作团队利用大肠杆菌表达、高密度发酵和专有蛋白纯化技术批量生产INSL5,为结构解析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通过对柳红课题组已构建的四氢异喹啉类优势骨架化合物库进行药理活性筛选,以及基于四氢异喹啉母核开展多轮结构优化,发现了非肽类RXFP4选择性激动剂DC591053(pEC50 = 7.24 ± 0.12)。王明伟课题组和杨德华课题组在NanoBiT系连技术的助推下获得了分别与上述三种不同配体结合、颗粒均一和性状稳定的 RXFP4–Gi蛋白复合物,并通过300 kV冷冻电镜所拍摄的清晰图像和后继单颗粒三维重构,成功解析了分辨率各自为3.19 埃、3.03 埃和2.75 埃的INSL5–RXFP4–Gi、Compound 4–RXFP4–Gi及DC591053–RXFP4–Gi三个复合物的分子结构(图1)。

      研究显示,RXFP4识别INSL5的方式不同于已报道的A类GPCR:INSL5 B链羧基末端的α-螺旋深入受体跨膜域(Transmembrane domain, TMD),而A链则覆盖正构位点从而维持配体的完整性和结构稳定性。特别是B链羧基末端的R23B与RXPF4上的E1002.63(右上标数字为Ballesteros–Weinstein编号,用于确定TMD氨基酸的相对位置)形成盐桥,而W24B除了与T1213.32、Q2055.39和R2085.42等残基形成众多极性作用网络外,亦可与W972.60及H2997.43发生与受体激活密切关联的堆叠效应(图2)。人为突变E1002.63、T1213.32和R2085.42导致INSL5完全失活,破坏W972.60、Q2055.39和H2997.43等残基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RXFP4的活化。

     非选择性激动剂Compound 4也能深入RXFP4的结合口袋,其胍基模拟INSL5的B链R23B与RXFP4上的E1002.63形成盐桥,而吲哚母核则模拟W24B的吲哚环与周围残基形成广泛的相互作用;该小分子配体对RXFP4的激活能力在发生W972.60、E1002.63、T1213.32与H2997.43等残基的突变后显著降低(图3a-b)。然而,选择性激动剂DC591053则展现与Compound 4迥异的结合方式,其吗啉环占据RXFP4独特的配体结合口袋(图3c-d),在3.29、3.33、5.39、5.42和7.39等位点上(Ballesteros–Weinstein编号)与RXFP3的氨基酸差异明显,与亚型选择性相关(图3e)。这个发现得到了功能性实验数据的支持:置换RXFP3和RXFP4上述同源位点的氨基酸,Compound 4对RXFP4突变体L1183.29S+V1223.33S的作用没有显著变化,但DC591053的效价却降低20.9倍;较之Compound 4,DC591053激活Q2055.39H和R2085.42K等RXFP4突变体的能力也受到更大影响。

      这项成果将有助于深入研究RXFP4的生理功能和开发高效的选择性RXFP4小分子激动剂,同时也有望提升人们对胰岛素超家族成员多元识别相关受体的认识。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博士研究生陈彦、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青年研究员周庆同和临港实验室王江研究员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复旦大学王明伟讲席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柳红研究员和杨德华研究员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合作者包括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Ross A.D. Bathgate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徐华强研究员和常州健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沈纯博士等。该研究成果先后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科学技术部、国家卫生与健康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等的经费资助。

      全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3-36182-z

  • 原文来源:http://www.simm.ac.cn/web/xwzx/kydt/202302/t20230203_6670571.html
相关报告
  • 《Nat Commun | 上海药物所合作揭示内皮素受体多肽识别选择性的分子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3-09
    •   内皮素(Endothelin,ET)是一类由21个氨基酸组成的内源性多肽激素,包括ET-1,-2和-3三种亚型,由氨基段、羧基端和中部的α螺旋区组成(图1a)。ET-1是已知最强且作用最为持久的血管收缩肽之一。ETs通过作用于内皮素受体(ETRs)调节人体多种重要的生理和病理过程。ETRs由ETAR和ETBR两种亚型组成,属于典型的A类G蛋白偶联受体。在被ET-1激活后,ETAR和ETBR呈现相反的血管调节作用:ETAR激活导致长时间的血管收缩效应,而ETBR则介导血管扩张。内皮素系统对于维持血管稳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多种器官系统的血管疾病密切相关,是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重要靶标之一。   ETs对两种ETRs亚型表现出不同的亲和力,其中ETAR对ET-1和ET-2表现出相当级别的亲和力(亚纳摩尔),但对ET-3的亲和力弱100倍,而三种ETs对ETBR 的亲和力相同。IRL1620是一种ETs多肽类似物,但其序列不含ETs的氨基段,可以高选择性地激活ETBR(图1b),目前在临床研究中被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癌症的辅助治疗等。目前尚无针对ETAR亚型的结构研究,因此多肽识别ETAR的机制,以及两种ETRs亚型对不同内源多肽和多肽类药物的精确选择性机制尚不明确,这也是内皮素及其受体研究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   2023年3月7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徐华强团队联合临港实验室蒋轶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段佳研究员共同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Structural basis of peptide recognition and activation of endothelin receptors”。本研究利用冷冻电镜技术解析了内源性配体ET-1结合于ETAR/ETBR-Gq复合物的结构,选择性激动剂IRL1620结合于ETBR-Gi复合物的结构,分辨率分别为3.0埃,3.5埃和3.0埃(图1c-e)。   该研究展示了ETRs激活的构象特征,表明ETRs对ET-1/-2/-3保守的识别机制。ETs的羧基末端插入ETRs的配体结合口袋对ET-1所诱导的ETRs激活至关重要。ETs的羧基末位残基W21与“Toggle switch”残基W6.48的直接相互作用触发了家族性ETRs的激活。科研人员进一步从结构的视角对ETRs的配体选择性进行了阐述,提出两种受体亚型在结合口袋大小和受体胞外表面的静电电势的差异决定了配体对ETRs多肽的识别选择性。该研究成果在分子层面上揭示了ETRs与配体相互作用的机制,加深了对ETRs的激活以及对配体的选择性的理解,为设计靶向特定ETRs亚型的药物奠定了结构基础。   本研究中的冷冻电镜数据由上海药物所高峰电镜中心收集。上海药物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纪语婕、段佳研究员、袁青宁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徐华强研究员、蒋轶研究员、段佳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项工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上海市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的资助。   全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3-36998-9
  • 《Nat Commun |上海药物所联合构建表面功能仿生型纳米药物载体改善胰岛素口服治疗效果》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11-25
    •  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目前,临床上针对Ⅰ型糖尿病及Ⅱ型糖尿病中晚期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是频繁皮下注射胰岛素,这不仅给患者造成了痛苦与不便,且会导致外周高胰岛素血症,从而引起低血糖、肥胖等副作用。相较而言,口服胰岛素则因无痛、给药方便等特点而更容易被患者接受。但是,一方面人体胃肠道内的生理屏障极大限制了胰岛素的口服吸收效率;另一方面,胰岛素经口服吸收入血后,还面临着在靶部位有效蓄积的困境。正常生理状态下,胰岛素经胰岛β细胞分泌后主要作用于肝脏,肝脏处胰岛素浓度约为外周组织的2-3倍。因此,口服胰岛素需要依次高效克服肠黏膜吸收屏障并靶向富集在肝脏发挥作用,从而模拟内源性胰岛素的分泌模式,改善体内葡萄糖的利用与分布。综上,胰岛素口服递送面临着巨大挑战。   针对上述挑战,启发于病毒独特的表面特性及功能特征,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甘勇团队联合复旦大学魏刚团队于2022年11月4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该成果设计了一种表面配体可转换的病毒仿生型多功能纳米载体(Pep/Gal-PNP)。经口服给药后,首先在酸性的胃肠道环境中,Pep/Gal-PNP表面的Pep配体可以仿照包膜病毒表面的刺突蛋白,结构发生伸展并暴露出一端的穿膜肽片段,介导纳米载体高效跨过肠黏膜屏障;入血后,在生理pH条件下,Pep配体结构折叠,Pep/Gal-PNP表面的Gal配体暴露出来并与肝细胞表面的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ASGPR)结合,从而将胰岛素特异性递送至肝脏发挥作用(图1)。体内研究结果表明,Pep/Gal-PNP口服给药后在小肠绒毛上吸收明显,且主要分布在肝脏(约占总吸收量的71.9%)。在I型糖尿病大鼠模型中,Pep/Gal-PNP显示了良好的降血糖效果。更重要的是,其恢复了糖尿病大鼠体内肝脏-外周的高胰岛素浓度梯度,长期给药后显著提高了肝糖原的储存,约为对照组的7.2倍,有效改善了糖利用。该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口服胰岛素递送策略,通过模拟病毒表面蛋白的构象变化,可依次高效克服肠黏膜屏障并精准靶向肝脏,实现糖尿病病理状态下体内血糖的合理处置,有助于维持血糖稳态,最终改善胰岛素的口服治疗效果。   上海药物所博士研究生杨甜甜为论文第一作者,上海药物所甘勇研究员和复旦大学魏刚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复旦大学-上海药物所融合基金的资助。 全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343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