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类似药第一枪打响》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18-06-11
  • 2020年,全球生物类似药的销售额将有望超过90亿美金!

    这并非是盲目的乐观臆断。据IMS统计,销售额约合800亿美金的生物药将在2020年前陆续到期,而生物药的高速增长是明确可见的,仅以抗体类药物为例,作为生物药的一个分支,其全球销售额就已经从2011年的不到500亿美金增加到了2017年的1060亿美元,7年的复合增长率为11.5%。而生物原研药的专利到期,无疑会为生物类似药的上市奠定好市场空间。

    而另一方面,全球生物类似药的临床注册路径正在得以明确。较先行的欧盟已于2004年出台类似药的注册路径,美国于2010年出台生物制品价格竞争与创新法案(BPCIA),中国则在2015年出台生物类似药的注册征求意见稿,而正式的版本或许也将很快发布。全球生物类似药注册路径的明确,无疑将会降低生物类似药研发注册过程中面临的不确定性,从而缩短研发时间。

    具体到中国,生物类似药的巨大市场空间,正在开始迸发。

    1.开启后发优势

    相较于全球市场的用药情况,中国市场生物药的待开发空间还有很大。

    2017年,海外销售前十大品种中有8个是生物药,包括单抗、疫苗和胰岛素等,主要针对类风湿关节炎、肿瘤、肺炎和糖尿病等适应症,产品的治疗适应症明确,且为治疗的一线用药。

    反观国内,前十大品种多数是过期原研药和独家中药注射剂,其中立普妥、波立维等多数针对心血管慢性病,而肿瘤领域也以辅助治疗产品为主,真正国际治疗的一线用药在国内上市后由于医保和招标问题,产品的可及性较差,并且很多治疗的一线用药,国内尚未上市,巨大的临床需求尚未被满足。

    海外和国内2017 年销售前10 大品种

    但不管是在研发层面还是临床成功率层面,中国生物类似药的开发均后发优势明显。生物类似药的开发更注重对于产品的特性分析,其目的是证明其与原研生物药的类似性,而原研药则是要通过临床证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临床研究层面,生物类似药可以在生物临床II期直接进入临床III期。

    整体来看,生物原研药的研发周期在10年以上,而生物类似药的时间则为8年。生物原研药的研发成本在8亿美金以上,而生物类似药研发支出在2亿美元左右,而国内由于成本优势则会更低。

    而从临床成功率来看,对于已经证实有效的靶点而言,后发企业可以省去前期靶点研究的基础性开发的成本,例如对于革命性的PD-1靶点,后发企业可以节省大量证明靶点有效性的试错成本。临床层面还可以参照已经成功或者失败的方案,从中进行改进,例如针对更加有效的细分人群进行针对性试验。

    数据显示,生物药由于安全性的优势,临床的成功率天然是小分子化药的1.85倍。其次由于Biosimilar 的后发优势,整体的临床成功率可以从11.5%提高到70%。

    生物类似药后发优势明显

    2.人才、资本利好已现

    大批海外科学家回国创业,借助资本的力量组建在研管线,是这一时期中国生物制药的一个基本面相。

    尤其是以国家相关人才计划为代表的专家学者,在如今中国生物制药领域更是展露峥嵘,例如信达生物的俞德超、再鼎医药的杜莹、百济神州的王晓东、歌礼药业的吴劲梓等等,这些人所创立的公司既有重磅生物药产品即将面世,又在资本市场得到了良好的反馈。

    中国相关人才计划入选人数

    资金亦持续涌入。数据显示,2016年进行医投资的机构数量是226家,是2010年参与医药投资机构数量投资的2倍多。2010年到2016年中国股权投资医药行业的投资数量和金额都保持提升状态,特别是2015年和2016年,相对之前大幅提高,其中投资数量从100左右提高到200以上,投资金额从70-90亿之间提升到200亿以上。

    生物制药领域投资数量和投资金额位居医药行业投资第一。从细分领域来看,2016 年生物制药领域的投资案例数为64起,占全部医药行业投资案例总数的29.2%,位居第一;2016年生物制药领域的投资金额为47.21亿,占所有医药行业投资金额的20.3%,位居第一。

    3.政策加持,医保谈判已放量

    对于中国的生物药领域而言,过去一年最重要事情之一一定是国家药价谈判。2017年7月,国家医保谈判目录最终结果公布,36个品种最终入选,其中曲妥珠单抗、贝伐珠单抗、利妥昔单抗、尼妥珠单抗、雷珠单抗和康柏西普等生物药谈判成功。

    从医保目录执行的进度而言,截止到2018年5月,半数省份开始执行新版医保目 录,基本所有省份开始执行新版谈判目录。对于生物药来说,谈判目录不占药占比是一个巨大的优势。2017年4月以来,包括重庆、安徽、广东、海南、天津以及浙江等省市相继发布文件,明确药价谈判品种不纳入药占比。在整体医院药占比控制到30%以下的大背景下,谈判目录的企业优势明显。从终端数据来看,随着医保目录调整和谈判目录药占比政策的落地谈判目录产品销量增长明显,尤其是一线治疗的抗体,同比增速都在100%以上。

    谈判药品2017年三季度销量逐季加速

    整体而言,中国由于长期的药品审批、医保支付和临床医生教育不足的问题,生物药的临床需求尚未满足。随着人才、资本的持续投入和审批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生物药的研发领域,预计未来将有大批生物药上市。同时由于中国生物类似药注册路径的清晰,医保谈判目录的落地,中国的生物类似药将出现爆发式发展。

    4.重磅生物类似物,谁最先在中国落地?

    从全球来看,目前专利即将到期的生物药以利妥昔单抗、曲妥珠单抗、阿达木单抗和贝伐珠单抗销售额最为可观。

    其中,利妥昔单抗2017年销售额73.88亿瑞士法郎,同比增长1.21%; 曲妥珠单抗 2017年销售额70.14亿瑞士法郎,同比增长3.42%; 阿达木单抗2017年销售额 184.27亿美金,同比增长14.61%;贝伐珠单抗2017年销售额66.88亿瑞士法郎,同比增长-1.40%;

    而国内相关产品的生物类似药研发也都在进展之中。利妥昔单抗方面,中信国健抗 CD20单抗由于临床数据规范性问题撤回,复宏汉霖针对DLBCL适应症申报生产,为国内首家;神州细胞和信达生物均为临床三期,进展比较靠前。同时,复宏汉霖针对RA适应症在临床I期,为国内首家。

    曲妥珠单抗方面,中信国健抗HER2单抗由于临床数据的规范性问题撤回;嘉和生物的抗HER2单抗于2016年3月开展临床III期,为目前进展最快的产品;复宏汉霖曲妥珠单抗生物类似药于2016年9月进入临床III期,排名第二,同时复宏汉霖在乌克兰、菲律宾、波兰等同步开展临床III期试验,一方面进入欧盟等高端市场,另外一方面也为拓展潜力市场做好准备。百奥泰针对乳腺癌适应症于2018年3月进入临床III期。其他企业处于临床I期或者临床前研究阶段。

    阿达木单抗的生物类似药竞争则最为激烈,目前信达生物、百奥泰、海正药业针对强制性脊柱炎进入临床III期,排队靠前;苏州众合、嘉和生物和上海赛金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适应症进入临床III期;复宏汉霖针对银屑病适应症进入临床III期,为该适应症国内最快。另有多家企业在研。

    贝伐珠单抗方面,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领域,信达生物针对非小细胞肺癌于2016 年11月进入临床III期,为国内目前进展速度最快;齐鲁制药于2016年12月进入临床III期,排名第二。后续包括东曜药业、北京天广实、百奥泰、嘉和生物、博安生物等;另有多家目前临床I期。

    结直肠癌(CRC)领域,复宏汉霖针对CRC适应症于2018年3月进入临床III期,是国内针对该适应症最快的企业;另外,先声药业、恒瑞医药、正大天晴等针对CRC适应症处于临床 I 期。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领域,原研未获批该适应症,但是从靶点机理方面可行,而且海外存在off-label使用的情形,国内目前仅有江苏泰康按照新药途径申报改靶点的临床,于2016年1月进入临床I期。

  • 原文来源:http://news.bioon.com/article/6723277.html
相关报告
  • 《广州打响新基建“第一枪”》

    • 来源专题:装备制造监测服务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20-05-21
    • 总投资额1800亿元、73个签约项目,广州打响数字新基建“第一枪”。5月8日,广州举办首批数字新基建重大项目签约及揭牌活动。华为、百度、京东、腾讯、阿里等全国300多家企业齐聚一“线”,见证云“签”云“访”云“揭牌”。   “73个项目涵盖5G、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智能充电桩等数字新基建重点项目。”广州市政府高裕跃副秘书长表示,其将催生全市数字新基建提质增速,引领未来数字经济万亿规模增量,带动经济发展新机遇,有力促进广州经济起底回稳、激发数字经济增长潜力。   新基建73个项目落地生根   新基建带来经济发展新动力。近期中央密集部署新基建, 两个月内5次点名新基建,其已成为投资“新宠”。4月20日,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新基建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方面。   广州签约的73个项目,以此进行布局。既有以5G、阿里云、工业互联网、智能物联网、互娱网络、区块链等为代表的信息基础设施类项目,也有以5G智慧港口、5G+AI智慧教育、智能充电、BIM技术+智慧城市等为代表的融合类项目,更有以华为“鲲鹏+昇腾”生态创新中心、百度阿波罗自动驾驶基地、京东供应链科技总部、云从人机协同开放平台等为代表的“硬核总部”创新类项目。   “新基建的核心是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它的‘新’就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过去的物理世界过渡到了数字世界。”华为高级副总裁侯金龙说。华为正加足马力奔向新基建蓝海。其携手广州市无线电集团共建广州“鲲鹏+昇腾”生态创新中心,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鲲鹏计算产业发展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撑。   “第一枪”背后的发展底气   广州抢抓新基建历史机遇,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样板的底气,来自于其坚实的产业优势和优越的营商环境。广州在人工智能、5G领域、工业互联网、信息基础设施水平等方面提早布局,业已构筑起新基建的产业生态。   人工智能领域,打造了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等产业载体,拥有科大讯飞、云从科技、佳都科技等一批龙头企业,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600亿元。5G领域,广州已建成20246个5G基站,培育130余项5G+示范应用,网络规模和生态氛围居全国前列。   今年一季度,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作为广州科技创新高地、实体经济主战场,广州市黄埔区、广州经济开发区、广州高新区经济发展表现出极强韧性,疫情催生并推动一批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   此外,今年3月,广州市黄埔区还率先推出全国首个区县级新基建产业政策——“新基建10条”,单个项目奖励最高可达5亿元,释放出加速新基建建设的强烈信号。   本次签约活动,该区与百度公司将共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智能网联示范高地,并打造Apollo(阿波罗)智能汽车生态基地及自动驾驶运营基地。   谈到缘何选择落户该区时,百度集团副总裁兼智能驾驶事业群总经理李震宇直言:“广州是带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一直以良好的营商环境着称,有雄厚的汽车产业基础,并持续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引领型城市建设。”   启动数字经济转型引擎   广州将如何推进数字新基建发展呢?高裕跃亮出了未来三年行动计划。他说:“将在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充电基础设施四大新基建领域实施专项行动,力争在新基建角逐中率先起跑。”   其中开展5G发展“头雁”行动备受瞩目。据介绍,到2022年,广州将累计建成5G基站8万座,总投资超过300亿元,建成全国一流的5G商用试点城市和综合型信息消费示范城市。   此次签约的项目之一,广州港即将打造的粤港澳大湾区首个5G智慧港口将对大湾区的交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与传统码头相比,广州港5G智慧港口的自动化码头可节省60%人力资源,减少人为的安全隐患,且更节能环保。”广州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宏伟介绍。   新基建带来新机遇。广州市从化区以明珠智慧产业园为主要抓手,打造数字经济平台。该区常委、常务副区长吴林波指出,项目建成后将撬动粤港澳大湾区千亿级数字经济产业集群。   业内人士指出,借助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新基建将充分发挥和释放数据的价值红利,有效提高社会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的能力。此次广州大手笔投资,将为数字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新的运行载体和驱动引擎。
  • 《降价!比亚迪打响“第一枪”》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4-02-21
    • 春节过后,比亚迪带头打响了龙年新能源汽车价格战的“第一枪”,并喊出“电比油低”的口号。随后,长安启源、哪吒汽车、上汽通用五菱的新能源品牌纷纷跟进降价,新能源车市从“油电同价”走向“电比油低”。 据了解,春节后小鹏汽车CEO何小鹏和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分别在春节后的开工信中强调,今年将迎来更为激烈的车市竞争。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也发文称,2024年全国乘用车市场价格战仍将激烈。 多家车企降价 2月19日,比亚迪宣布,旗下两款插混车型秦PLUS荣耀版和驱逐舰05荣耀版上市,起售价为7.98万元,相较于上一版本冠军版车型,两款新版本车型价格均下降了2万元。其中,秦PLUS DM-i荣耀版售价区间为7.98万元-12.58万元;秦PLUS EV荣耀版售价区间为10.98万元-13.98万元。 业内人士表示,比亚迪上述两款车型,将进一步加速插混车型的“油电替代”效应。同时,比亚迪喊出“电比油低”的口号。 随后,多家新能源汽车品牌纷纷跟进降价。其中,五菱星光19日宣布降价,五菱星光150km进阶版插混轿车降至9.98万元,较原价10.58万元降低6000元,和比亚迪驱逐舰05 120km版本价格基本一致。 长安启源宣布,长安启源A05 7.89万元起,也打出了“电比油低”的口号。据悉,长安启源A05此次降价1.1万元。 19日晚间,哪吒汽车宣布多款主力车型降价,其中,哪吒X全系降价2.2万元,哪吒AYA全系降价8000元,哪吒S全系降价5000元。同时,哪吒汽车推出保值换购政策,即日起至2024年3月31日,购买哪吒S和哪吒GT车型可享受2年内以开票价7折换购哪吒汽车全系新车的权益。 新能源车市龙年首次价格战,主要集中在插混车型。而龙头比亚迪一举将其插混车型打入7万元区间,比同级别燃油车更低。业内人士表示,这将全面冲击A级家轿市场。 平安证券日前发布研报称,头部新能源车企在2024年增速承压,因此以头部新能源车企主导的价格战仍将延续,尤其是在10万元-20万元的主流价格带。 车市竞争将异常激烈 近日,多位业内人士表示,2024年车市竞争将异常激烈。 其中,淦家阅表示,2024年,将是最“卷”的一年。何小鹏也表示,今年是中国汽车品牌进入“血海”竞争的第一年,也就是淘汰赛的第一年。2月19日,崔东树表示,2024年全国乘用车市场价格战仍将激烈,其中,在未来几年的高速增长中,2024年是新能源车企站稳脚跟的关键年,竞争注定非常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