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盐湖化工产业标准化研究报告》

  • 编译者: 张明 赵萍 徐丹丹
  • 发布时间:2025-06-30
  • 聚焦青海盐湖化工产业,深入剖析其发展现状与标准化建设情况。首先阐述全球盐湖化工产业现状,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青海盐湖化工产业的现状,包括规模、产品等方面,同时分析其与 “世界级” 产业基地标准的差距。接着,阐述盐湖化工领域标准制修订状况,以及青海省在该领域标准化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而对青海盐湖化工产业标准体系进行说明,并展开产业标准比对。最后,指出盐湖化工产业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如技术创新不足、标准执行力度不够等,并提出针对性建议,包括加强科研投入、完善标准监管机制等,旨在推动青海盐湖化工产业迈向更高水平的标准化发展,缩小与世界级产业基地的差距,提升产业竞争力。
相关报告
  • 《青海盐湖所建成目前国内数据量最大的盐湖资源环境信息数据库》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liuzh
    • 发布时间:2018-09-19
    •   7月9日,在科技部基础专项、中国科学院相关人才计划等项目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历时6年建成的中国盐湖资源与环境科学数据库正式通过科技部验收,标志着我国数据量最大的盐湖资源与环境科学基础数据共享系统正式建成。
  • 《解读|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

    • 来源专题:人工智能
    • 编译者:高楠
    • 发布时间:2023-08-23
    • 一、制定 《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 的背景是什么?   新产业是指应用新技术发展壮大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具有创新活跃、技术密集、发展前景广阔等特征,关系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新产业发展,作出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一批产业增长新引擎的重要指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前瞻谋划未来产业。   标准化在推进新产业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高标准助力高技术创新、促进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提出“实施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开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标准化研究,制定一批应用带动的新标准,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为此,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科技部、国家能源局、国家标准委等部门制定形成《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持续完善新兴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标准研究,充分发挥新产业标准对推动技术进步、服务企业发展、加强行业指导、引领产业升级的先导性作用,不断提升新产业标准的技术水平和国际化程度,为加快新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二、《实施方案》新产业主要聚焦哪些领域?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等文件,综合考虑产业发展现状与发展潜力,《实施方案》主要聚焦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标准化工作,形成“8+9”的新产业标准化重点领域。其中,新兴产业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民用航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等8大领域;未来产业聚焦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 机器人 、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来显示、未来网络、新型储能等9大领域。 三、《实施方案》推进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实施方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推动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和抢抓未来产业发展先机为目标,以完善高效协同的新产业标准化工作体系为抓手,按照创新引领、应用带动、系统布局、工程推进、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统筹推进新产业标准研究、制定、实施和国际化,充分发挥新产业标准对推动技术进步、服务企业发展、加强行业指导、引领产业升级的先导性作用,不断提升新产业标准的技术水平和国际化程度,为加快新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四、《实施方案》的主要目标是如何考虑的?   为兼顾新产业标准化中长期发展,《实施方案》以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式,分别提出2025年、2030年和2035年的“三步走”目标,工程化推进实施。   到2025年,支撑新兴产业发展的标准体系逐步完善、引领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标准加快形成。共性关键技术和应用类科技计划项目形成标准成果的比例达到60%以上,标准与产业科技创新的联动更加高效。新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2000项以上,培育先进团体标准300项以上,以标准指导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更加有力。开展标准宣贯和实施推广的企业10000家以上,以标准服务企业转型升级的成效更加凸显。参与制定国际标准300项以上,重点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超过90%,支撑和引领新产业国际化发展。   到2030年,满足新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标准体系持续完善、标准化工作体系更加健全。新产业标准的技术水平和国际化程度持续提升,以标准引领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能更加显著。   到2035年,满足新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标准供给更加充分,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开放融合的新产业标准化工作体系全面形成。新产业标准化发展基础更加巩固,以标准引领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能全面显现,为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提供有力保障。 五、《实施方案》的重点任务是什么?   《实施方案》根据新产业发展不同阶段的标准化需求,分解设置了五项主要任务,回答了新产业标准化需要“做什么”与“怎么做”的问题。   一是建体系:完善高效协同的新产业标准化工作体系,主要包括协同推进新产业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实施,协同推进新产业各类型标准研制,协同推进新产业标准全生命周期管理,协同推进新产业技术基础标准化建设,协同推进新产业标准化技术组织建设与管理,协同推进大中小企业标准化融通发展等六项具体工作。二是强能力:强化标准支撑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能力,提升标准与产业科技创新联动水平、提升先进适用科技创新成果向标准转化水平、提升标准制定质量水平、提升标准制定效率水平等四方面工作。三是抓新兴:全面推进新兴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明确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民用航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等8个新兴产业重点标准研制方向,并以专栏形式细化分解标准研制重点。四是谋未来: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标准研究,提出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来显示、未来网络、新型储能等9个未来产业标准研究方向。五是拓空间:拓展高水平国际标准化发展新空间,主要有扩大标准制度型开放、加快国际标准转化、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推动构建良好的国际标准化合作环境等四项工作。 六、如何保障《实施方案》的落地实施?   《实施方案》提出五个方面的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统筹推进各项任务实施。二是加大资源投入,推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和重大产业化专项加大对标准研究的支持力度。三是动态考核评估,加强方案实施情况的动态监测和效果反馈,做好新产业标准化工作新进展、新成效的总结和推广。四是健全人才队伍,鼓励标准化研究机构培养和引进标准化高端人才,加强国际标准化研究机构建设。五是注重宣传激励,支持在新产业标准化工作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参与国家级奖励的评选表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