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发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计划》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战略政策
  • 编译者: 杨芳
  • 发布时间:2016-04-25
  • “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要实现中高速增长,需要培育出一代全新的产业。

    17日,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审定委员会主任邵宁在“2016年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上表示,“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要实现中高速增长,需要培育出一代全新的产业,无论是高端服务业还是高端制造业,都需要以自主创新为基础。

    据经济参考报4月18日报道,邵宁表示,中国经济在近几年之所以出现了下行趋势,是经济发展阶段转换造成的。要扭转经济下行的趋势,就必须培育出一代附加值更高的、有足够市场规模的新产业。”邵宁表示,当前特别需要一批中国企业开发新技术、开拓新市场、发展新产业,承担起新产业培育发展的责任,把国民经济增长带动起来。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秘书长阎晓峰强调,企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再不创新,不主动作为的话,恐怕有一天也会成就自己的竞争对手。”

    创新将成为我国未来一段时间发展的主要方向。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冯飞在书面致辞中表示,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期,各国经济增长低于预期,外部需求依然疲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功能转换困难期相互叠加,有效需求乏力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发展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面对经济发展新阶段、新任务、新机遇和新挑战,2016年工信部将主抓制造业创新、智能制造、提质企业管理等方面。”冯飞说。

    冯飞介绍,我国将实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年内争取建成2至3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实施工业强基工程,组织示范项目,集中解决30到50项标志性的产品和技术,实施高端装备创新工程,推动航空发动机、燃气发动机、新能源汽车创新突破。智能制造 方面,将支撑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智能传感与控制,智能检测与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五大关键装备的创新应用,并确定60个新的试点示范项目。

相关报告
  • 《《中国制造业走向2025》白皮书发布》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战略政策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5-11-04
    •   作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制造业受到了各国的广泛重视,中国也出台《中国制造2025》白皮书,大力推进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日前,赛迪顾问与IBM商业价值研究院联合发布了《中国制造业走向 ... .   作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制造业受到了各国的广泛重视,中国也出台《中国制造2025》白皮书,大力推进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日前,赛迪顾问与IBM商业价值研究院联合发布了《中国制造业走向2025》白皮书,通过对“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解读,以及对市场环境的分析,提出了“构建以数据洞察为驱动的新价值网络”创新发展新模式,并分析了新价值网络各个环节的战略重点及核心能力,为企业明确自身定位、制定未来发展方向、选择转型升级发展路径提供指导。   白皮书认为,创新发展是实施国家战略的具体要求,创新是“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驱动,未来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入融合,制造业生产方式将趋向智能化、网络化,企业组织将走向扁平化、虚拟化,产品模式将转向定制化和服务化。企业也面临着内部挑战和外部环境变化的双重压力,必须寻求创新发展新模式。从企业内部看,生产成本上升、研发投入不足、生产组织方式较为传统都是企业目前面对和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从企业外部看,消费者具有更大的主导权,期望企业去了解他们真实的需求和提供卓越的服务体验。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大数据、云计算、移动、社交化、3D打印、机器人都将颠覆旧有的制造模式。另外,产业也在发生巨大变革,跨界融合、制造业服务化都将成为发展新趋势。   图片来自百度图片   为此,企业亟须寻找转型升级发展新模式,即“构建以数据洞察为驱动的新价值网络”。白皮书指出,参与者、产品和生产是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三个要素。在传统价值链下,三者之间缺乏交互作用,联系不紧密,而在新价值网络下,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平台的作用,企业能够获得精准的数据洞察,以此为核心驱动力,改造整个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实现参与者、产品和生产的协同互联;同时,数据洞察作为核心驱动力,将始终贯穿整个新价值网络。   IBM大中华区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副总裁、制造行业总经理徐习明指出,数据洞察将始终贯穿参与者、产品和生产三个要素,使它们具有智能分析能力和自我优化能力,实现“智慧的参与者”、“智慧的产品”、“智慧的生产”的角色转变。大数据的获取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智能终端和智能产品直接采集数据,并通过物联网传输到大数据平台;二是通过端到端的全渠道营销,实时收集和监测消费者数据与产品数据;三是通过整合企业内外各种数据资源,建立大数据体系。   白皮书还为企业规划了实现新价值网络的参考实施路径,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步,通过智能产品和端到端的全渠道营销,获取精准的消费者洞察和产品洞察,并从横向打通产业链各端口,纵向整合企业管理体系;第二步,整合企业内外其他数据资源,按照以消费者为中心、个性化、柔性化、大规模定制等智能制造原则重新构建自己的研发、客服、生产、供应链和物流体系;第三步,基于智能产品平台、全渠道平台、大数据体系,在地域边界和产业边界上实现扩张,整合全球资源,打造集制造和服务为一体的全球整合企业及其生态网络。   徐习明表示,新价值网络的构建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工作。“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现需要杰出的创新能力、领先的信息技术能力,以及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作为中国企业35年的合作伙伴,IBM已经与中国政府、客户和市场建立了深厚的互信,IBM有能力、有价值、有意愿,也有措施成为助力“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现的“中国合伙人”。.
  • 《智能制造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8-09-20
    •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推动下,智能制造已然成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动能”,它让传统制造业脱胎换骨的同时,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方式改变着中国。   制造业升级推动中国产业发展   自动播放轻音乐“唤醒”主人的智能音箱、能够单手做俯卧撑的手掌大的机器人、搭载着人工智能系统的新能源自动驾驶汽车、能“S”形弯折的柔性显示屏……中国制造业特别是智能制造领域的发展成就,令2018世界制造业大会的与会人士惊叹不已。   在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庆峰看来,制造业升级是推动中国产业发展乃至全球技术更新的催化剂。“人工智能的多维度发展、多产业链运行,将和教育、医疗、汽车等一系列制造行业深度融合”。   “我们身处智能制造时代,无所不在的智能制造正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   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80亿元,相关产业规模达2200亿元。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服务机器人、医疗影像辅助诊断系统等智能化产品在中国已有较好的技术和产业基础。   “智能制造除了使我们的制造过程更加智能化,比如在制造过程中大量运用机器人、物联网等新技术,同时还能让产品本身智能化。”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张友国介绍。   外企竞相拥抱中国“智”造   随着中国制造业供给侧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瞄准了中国制造业发展这一红利,竞相调整全球布局,顺应中国制造从“低成本、低技术含量”转向“高科技、高质量”的转型过程。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吴晓华表示,中国制造业在转型升级中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给外资企业创造了大量的投资和市场机会。   他说:“新一轮的制造业升级开放对外国企业来说,也许比第一轮有更大的红利,因为附加价值高,市场购买力更强。”   5月25日,江淮汽车与大众汽车集团合资生产的首款电动汽车在合肥下线。这款纯电动车以江淮汽车的新能源技术框架为基础,融合了大众旗下西雅特品牌的设计理念,将于今年下半年上市。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总裁约亨·海兹曼介绍说,该款电动车续航里程超过300公里,搭载了人工智能技术的语音控制平台及包括智能充电、智能停车在内的出行解决方案。目前,该车型已接到来自大众共享移动出行伙伴的数千台订单。   据了解,江淮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于2017年12月成立,是中国首个中外合资新能源汽车企业,也是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的第三家合资企业。   去年11月,惠而浦(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在合肥开始打造其全球第三个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惠而浦(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在工厂里配备了智能机器人辅助生产、自动化物流运作、虚拟现实眼镜、设备状态追踪、大数据网络监控等手段和系统,期望最终实现物联网环境下的智慧工厂运营模式,完整建设计划将耗时十年。   数据显示,2017年,在中国设立的外商投资制造业企业达4986家,比上年增长24.3%,制造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总额达335亿美元,外商投资重点也从加工制造业,逐步拓展到计算机、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高新技术领域,在中国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的跨国公司近2000家。   一些国外行业人士表示,希望中国制造业的大门更为开放,与全球制造业企业开展更加深入的合作。   发展智能制造要深耕基础科研和技术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制造业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发挥自身优势,承接产业国际转移,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距离制造强国还有很大差距。”辛国斌坦言。   据介绍,从经济效益看,2017年入围世界500强的企业中,中国企业平均营业收入比美国企业高11%,但平均利润却低了30%;从核心技术看,80%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90%的通用计算机CPU和基础软件都依赖进口;从产品质量看,通用零部件产品寿命一般为国外同类产品寿命的30%到60%,模具产品使用寿命一般较国外先进水平低30%到50%。   辛国斌说:“加强对外合作、加强交流沟通、共同应对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积极参与全球经济竞争合作是我们基于对自身的认知,而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则是我们立足制造业现状,对未来30年的展望,在这个过程中既不可夜郎自大,又不必妄自菲薄。”   毫无疑问,中国制造业的开放步伐还将加快、程度继续深化,但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以创新为驱动,加大科技攻关力度,找准价值链新坐标。   刘庆峰认为,中国制造业未来必然走向与人工智能的匹配和深度融合。“未来30年,如果我们抓住了人工智能产业机遇,将会在全球的价值链中有更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所以,我们一定要把人工智能和中国制造,提到双能驱动、并驾齐驱的战略高度。”   一些业内权威专家指出,发展智能制造要更加注重深耕基础科研和技术,全力打造中国智能制造核心竞争力。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超七成分布在应用层,而不是在技术层。如果要在2020年实现核心智能产业总产值达到1500亿元的目标,整个行业水平就需要大幅提高。因此,智能制造产业的爆发期还远未到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说,“我国智能制造的产业基础仍不够牢固,因此要继续集聚自主研发原动力,在技术层上下大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