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利用碳纳米管制造出16位微处理器》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 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19-08-31
  • 英国《自然》杂志28日发表了一项计算科学最新进展: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团队利用14000多个碳纳米管晶体管,制造出16位微处理器,并生成这样一条信息。其设计和制造方法克服了之前与碳纳米管相关的挑战,将为先进微电子装置中的硅带来一种高效能替代品。

    电子器件中所用的硅晶体管正达到一个临界点,无法进行有效扩展以推动电子学的进步。而碳纳米管是一种潜在的可用于制造高效能器件的替代材料,又名巴基管,重量很轻,结构特殊——主要由呈六边形排列的碳原子构成数层到数十层的同轴圆管。目前碳纳米管已经表现出优异的力学和电学性能,但其自身的缺陷和可变性,限制了这些微型碳原子圆柱体在大规模系统中的应用。

    此次,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马克斯·舒拉克及同事设计和构建了一种碳纳米管微处理器,来解决这类问题。他们利用一种剥落工艺防止碳纳米管聚合在一起,以防晶体管无法正常工作。此外,通过精细的电路设计,减少了金属型碳纳米管而非半导体型碳纳米管的数量,后者的存在不会影响电路的功能,从而克服了和碳纳米管杂质相关的问题。

    研究团队将该微处理器命名为“RV16X-NANO”,并在测试中成功执行了一个程序,生成信息:“你好,世界!我是RV16XNano,由碳纳米管制成。”

    研究人员总结称,鉴于这个微处理器的设计和制造采用了行业标准,因此这项研究为超越硅的电子学指明了一个富有前景的发展方向。

    一直以来,人们都预测硅在芯片领域的主导地位可能会终结于碳纳米管之手。因为与传统晶体管相比,后者体积更小、传导性更强,还支持快速开关,性能和能耗表现都远远好于传统硅材料。但多年来,碳纳米管一直未能走上实际应用之路,原因之一是它的生长方式并不愿意“受人控制”;其二是杂质问题,只要存在少量金属性碳纳米管,就会损害整个处理器的性能。现在,尽管我们深知碳纳米管替代传统硅晶体管的日期仍需以10年为单位计算,但最重要的一步已经迈出,其给芯片领域带来的革命,指日可待。

相关报告
  • 《美国麻省理工创造“活体材料”》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丁陈君
    • 发布时间:2014-05-07
    • 骨是由矿物质、活细胞和其他物质组成的矩阵。受骨等天然材料的启发,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工程师们利用细菌产生的生物膜,创建出新的可包含金纳米颗粒和量子点的活性生物材料。该材料不仅有活细胞的优点,可以对环境作出反应,产生复杂的生物分子,且具有非生物材料的优点,如增加了导电和发光的功能。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2014年3月23日的《自然材料》。 研究小组选择大肠杆菌作为研究对象,因为这种细菌可以产生生物膜,这种膜包含名为“螺旋纤维”的淀粉蛋白,有助于大肠杆菌附着在其他物体的表面。每根螺旋纤维都是由相同的蛋白亚基CsgA重复构成的蛋白链。其中CsgA亚基上可以进行添加多肽的修饰,以赋予其捕捉非生物材料,如金纳米颗粒的功能,并将其纳入生物膜中。 通过细胞编程使细胞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不同类型的螺旋纤维,研究人员能够控制生物膜的特性,例如制造金纳米线、传导生物膜、镶嵌量子点的生物膜,或具有量子力学性能的微晶体。他们还设计了可互相通信的细胞,由此随时间改变膜的构成。 首先,MIT的研究小组使细菌细胞丧失产生CsgA的能力,取而代之人工设计的基因电路,该线路仅在特定条件下,即AHL分子存在的情况下才能产生CsgA。由此研究人员就能通过调节细胞环境中AHL的量来控制螺旋纤维的产生。当AHL存在时,细胞分泌CsgA,形成的螺旋纤维聚结成生物膜,覆盖在细胞生长地方的表面。 随后研究人员改造大肠杆菌细胞,使其在有aTc分子存在的情况下产生CsgA,并附加了由组氨酸簇组成的肽链。上述两种类型的工程细胞可以在同一个菌落生长,使研究人员可通过改变环境中AHL和aTc的量来调控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如果AHL和aTc都存在,生物膜就包含含肽链和不含肽链的CsgA链。如果细菌生长环境中添加金纳米颗粒,组氨酸标签就会将其捕获,并形成一行行的金纳米线和能导电的网络。 在量子点上涂一层SpyCatcher(SpyTag伴侣),就能使SpyTag与量子点结合。如果在螺旋纤维中添加量子点,研究人员就能构建产生附有SpyTag肽链螺旋纤维的工程细胞。这些细胞还能和产生组氨酸标签纤维的细胞一起生长,由此材料中将同时含有量子点和金纳米颗粒。 目前,这种新材料只是简单示范,未来还将用于更复杂的设备,如如太阳能电池、自我修复材料、诊断传感器等。
  •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开发出新型硅基LED,有望集成到计算机芯片中》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20-12-28
    • 据TechXplore网12月14日消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研究人员开发出新型硅基发光二极管(LED)。此前,LED很难由硅基材料制造,这意味着其必须单独制造后嵌入电子设备中。MIT研究人员开发的新型硅基LED具有经过特殊设计的结点(二极管不同区域之间的触点),能够在较低的电压下发出较亮的光线,且开关速度更快。在测试中,研究人员使用该LED以250赫兹的频率发送信号。这表明该技术不仅可以用于照明、传感应用,还可以用于数据传输。未来,将LED集成到硅基芯片中,有望为纳米级电子产品简化制造过程、提高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