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能源体系构建迈入新阶段》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8-01
  • ——非化石能源装机首破六成,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占全国91.5%

    7月31日,记者从国家能源局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5年上半年全国能源结构持续优化,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历史性突破60%,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占全国新增装机的91.5%,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在能源安全供应和绿色低碳发展协同推进、电力体制改革持续深化、能源投资“向绿向新”聚集等多重因素驱动下,我国能源发展迈入提质增效新阶段。

    清洁能源主体地位巩固

    “今年上半年,全国能源供应充足,供需总体宽松,能源结构持续优化,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助力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副司长邢翼腾表示。

    邢翼腾指出,今年上半年能源发展呈现四大特点。能源安全保障能力稳步提升,原煤生产平稳增长,规上工业原煤产量同比增长5.4%。油气生产稳定增长,规上工业原油产量同比增长1.3%,规上工业天然气产量同比增长5.8%;绿色低碳转型加速推进,新能源装机保持快速增长,5月底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首次突破六成;能源消费总体保持增长,全社会用电量增速企稳回升,4月、5月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分别达到4.7%、4.4%,6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5.4%;重要政策举措密集出台,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新能源全面进入市场等政策相继落地,开启新型能源体系新进程。

    “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持续实现新突破。”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潘慧敏用一组数据呈现清洁能源主导趋势:2025年上半年,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2.68亿千瓦,同比增长99.3%,约占新增装机的91.5%。截至2025年6月底,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21.59亿千瓦,同比增长30.6%,约占我国总装机的59.2%。其中,全国太阳能发电装机11亿千瓦,风电装机5.73亿千瓦,形成“风光领跑”格局。

    此外,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再上新台阶。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约占全国总发电量的四成,超过同期第三产业用电量与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之和。更值得关注的是,风电、光伏合计发电量较去年同期增加2470亿千瓦时,超出全社会用电量增量,标志着清洁能源正从补充能源转向主力能源。

    电力市场建设实现新突破

    2025年是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实施十周年的关键节点,也是全国统一电力市场计划初步建成之年。

    “今年以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进一步提质增速,取得一系列新进展新成效。”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副司长张星在答记者问时指出。

    2025年上半年,全国电力市场运行总体平稳,市场化交易电量规模和主体数量延续稳步增长态势。市场化交易规模持续扩大,上半年各电力交易中心累计完成市场交易电量2.95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8%。截至6月底,全国电力市场经营主体数量97.3万家,同比增长23.8%,绿电直连、绿证交易等新机制为新能源消纳开辟新路径。

    跨经营区常态化电力交易机制取得新突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建立协同工作机制,编制形成跨经营区常态化交易机制方案,推动跨电网交易常态化开市。

    区域电力市场建设迈上新台阶。南方区域电力市场于今年6月28日成功转入连续结算试运行,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实现多省区电力资源统一优化配置,成为全球集中统一出清电量规模最大的电力市场。

    省级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实现新加速。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快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工作的通知》,对全年现货市场建设作出系统安排,各地也形成了阶梯式、加快推进的良好态势。

    电力市场基础规则获得新成果。《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基本规则》《电力市场计量结算基本规则》等基础规则出台,初步完成涵盖电力市场各品种各环节的全国统一电力市场“1+6”基础规则体系的建设。

    绿色投资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

    能源投资持续“向绿向新”聚集,成为推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重要引擎。

    据邢翼腾介绍,今年上半年,我国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保持良好势头,全国在建和年内拟开工的能源重点项目完成投资额超过1.5万亿元,同比增长21.6%,东、中、西部地区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速均超过20%,民营企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新增能源投资不断“向绿向新”聚集。

    新能源领域尤为亮眼。上半年,新能源发电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广西、新疆陆上风电完成投资额较去年同期实现翻番,集中式光伏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长24.5%,分布式光伏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长超70%。

    电力保供能力建设同步加码,电力供应保障投资持续扩大。上半年,煤电、核电等领域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华东、华中、内蒙古西部一批迎峰度夏电力保供重点支撑性煤电项目建成投产。

    与此同时,能源新业态投资加快释放。上半年,氢能重点项目投资额实现翻番;充换电基础设施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长近70%;新型储能、源网荷储一体化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长均超过30%。

    “当前,随着新能源快速发展,系统调峰、电力保供压力不断增大,发展新型储能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客观需要。”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边广琦披露,上半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9491万千瓦/2.22亿千瓦时,较2024年底增长约29%。新型储能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

    此外,能源领域民营企业投资较快增长。上半年,能源领域民营企业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长27.8%。在分布式光伏、陆上风电等领域投资加快释放,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长40%以上。

  • 原文来源:https://www.china5e.com/m/news/news-1192083-1.html?m_referer=aHR0cHM6Ly93d3cuY2hpbmE1ZS5jb20v
相关报告
  • 《国家高新区迈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2-27
    • 2001年,国家高新区GDP总和为2855.4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6%。2017年,国家高新区GDP总和达9.52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5%。 12月26日,记者从国家高新区建设30周年座谈会上获悉,1988年,国务院批准建设第一个国家高新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即中关村科技园区前身,截至目前,国家高新区数量达到168家。 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表示,国家高新区30年的发展成就,是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成果,是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实践。国家高新区的发展,再次证明党中央改革开放总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建设国家高新区的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 王志刚指出,经过30年发展,国家高新区经历创业发展、二次创业、创新驱动战略提升三个阶段,正迈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他说,在新时代国家高新区要努力做到“四个率先”,即率先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率先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更多突破;率先开展体制机制创新,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率先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引领开放新格局。 为实现新时期国家高新区的发展目标,推进新时代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王志刚从着力增强国家高新区原始创新和核心竞争能力等六个方面对国家高新区工作进行了部署。
  • 《如何构建绿电为核心、碳中和为目标的现代能源体系》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1-22
    • 2021年1月13日,大唐集团党组副书记、董事时家林署名文章《践行“碳中和”目标:加快构建绿电为核心的现代能源体系》。时家林在文中表示: 从未来发展路径看,我国目前以煤为主、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决定了能源转型不可能像西方国家那样,依次完成由煤炭到油气,再到可再生能源的两次更迭,而应直接向可再生能源转变,实现跨越式、创造式发展。为此,应分两个阶段推进“碳中和”目标:第一阶段:到2030年,着力推动绿电对油、气等化石能源的替代,存量火电全面参与调峰,消费侧大量布局储热/冷、电动车、电制氢等灵活性产业,可再生能源比例和终端电气化率继续快速提升,大幅减少对国际油、气资源依赖。第二阶段:到2060年,着力推动绿电对煤炭的替代,储能、氢能技术实现大规模成熟应用,绿电为核心的能源体系成为我国能源优化配置的主要平台,存量火电替换基本完成。 践行“碳中和”目标:加快构建绿电为核心的现代能源体系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中提出,中国的碳排放要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目标。2020年12月12日,习近平主席在气候雄心峰会上进一步明确了实现“碳中和”的2030年阶段性目标,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反响。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我国急需加快摒弃原先粗放型、高污染的发展道路,加速推动能源领域深度变革,逐步构建绿电为核心的现代能源体系,走出能源转型升级的“中国模式”。 提出“碳中和”目标的技术条件已经成熟 技术创新驱动能源领域加速变革。当前,以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等技术为主要驱动力的第四次工业革命重塑全球能源供需格局,新能源、智能电网、储能、电动车和氢能产业的发展和落地加速实现,传统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将发生革命性变革。 从供给侧看,风能驱动叶片做功产生电能,光伏通过半导体直接将光能转化成电能;从需求侧看,电动车、电制冷/热等电气化技术不断成熟推广。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终端电气化水平不断提升,能源利用从“高碳”转向“无碳”、从“黑色”转向“绿色”,供需两端的能量转换都在逐步脱离“高温高压”,能源领域即将从“火药时代”迈入“冷兵器时代”,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蓝图已呈现在眼前。 能源供给侧加速无碳化进程。我国风、光等新能源装机已突破4亿千瓦,相当于英、法两国电力装机总和。青海、西藏、内蒙古等西部、北部地区风、光资源丰富。青海柴达木盆地2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理论上光伏装机可达100亿千瓦以上,年发电量可达20万亿千瓦时以上,完全可以满足全国终端能源需求(目前终端消费电量约7万亿千瓦时,若交通、建筑用能等全部由电能替代,消费总量约10万亿千瓦时)。 目前,新能源装机年增量约为6000万千瓦。若增量按10%增速增长,到2030年,新能源总装机将达到15亿千瓦,可以超额完成2030年12亿千瓦目标;若随后30年保持年增量不变,到2060年新能源总装机约60亿千瓦,每年可提供12万亿千瓦时清洁电量。新能源装机以复利形式增长,“碳中和”战略目标可以加速实现。 能源消费侧加速电气化进程。电动车、氢能、储能、热泵、储热等技术快速发展,交通、供暖等用能终端电代油、代气、代煤的步伐不断加快。全面电气化进程将引起能源消费结构的巨大变革,是一场效率革命、成本革命,电力与传统化石能源相比,能效、成本和环保优势逐步显现。 同时,大数据、物联网、5G等信息与数字技术不断进步,可以对每个发、用电单元进行精准控制,以数字化手段构建需求侧智慧能源管控系统,实现荷随源动、源荷互动的运行机制,提供了新能源间歇性问题的解决路径。 坚持系统思维,构建绿电为核心的现代能源体系 传统能源体系下,煤、油、气、电、核等各类能源形式相互割裂、各自为战,行业与行业之间壁垒严重,能源体系的整体布局还是脱离不了缺煤找煤、缺油找油、缺气找气的思维模式,造成了综合效率的低下。实现“碳中和”目标,急需打破行业壁垒,坚持系统思维,立足整个能源系统全局,统一谋划,全盘考虑,通过电的“空间转移”和“时间转移”,构建绿电为核心的“发输储用”一体化现代能源系统。 能源供应侧,构建清洁化的能源供应系统,以风、光等非化石能源取代油、气、煤等传统化石能源,逐步成为电力系统的主导一次电源。特别是在风、光资源优势突出的西部、北部地区建设清洁能源基地,将廉价清洁能源送出,实现我国清洁能源更大范围、更大规模的“空间转移”。 能源消费侧,构建高弹性的能源消费系统,加快推进能源消费终端的电气化进程,从需求侧改革做文章,通过合理电价机制引导需求侧可中断、可调节负荷有序调整,统一调度分布化的需求侧资源,变散兵游勇为集团军作战。加快储能、储热/冷、电动车及氢能的发展,在风、光等新能源出力高峰、电价较低时,将电能转化各种形式能源“储存”,在风、光等新能源出力不足、电价较高时,使用储存的能源供能,从而实现能源的“时间转移”。 此外,在推动新能源基地建设时,同样要坚持系统思维,统筹能源、经济、生态的协同发展。如在内蒙古地区发展新能源,1亿千瓦的风电装机每年可提供3000亿千瓦时清洁电量,可替代1.5亿吨产能的煤矿,减排二氧化碳2.3亿吨。同步开发新能源基地与现代农牧业基地,开展荒漠治理、治沙,可以减轻草原放牧强度,变革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以绿电为核心,加速完成电力系统大变革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从薪柴到煤炭、从煤炭到油气两次能源革命,其间蒸汽机、内燃机、电气化等重大技术创新,直接驱动了能源行业发生变革。目前来看,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5G等重大技术革新,已经为实现“碳中和”奠定了基础。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重大技术创新给行业带来的变革往往是渐进过程中的一个突变。我们要充分看到技术进步与创新给新能源、电气化发展带来的“加速度”。 绿电为核心的现代能源体系对传统“发输用”同时完成的电力系统而言是一次变革,将带来若干重大转变。 系统向“发输储用”转变。系统中的电制氢、电制热/冷、电动车充放电等不仅承担着替代煤、油、气等化石能源的作用,更是系统负荷调节的“蓄能器”,使电力系统由“发输用”向“发输储用”模式转变,需求侧的各个用能、储能单元可以实时响应发电侧出力,让负荷跟随发电侧调节,适应新能源出力特点,彻底解决间歇性问题。预计2030年,我国电动车保有量或超1亿辆,可达50亿千瓦时以上的储能规模,相当于北京市半个月的用电量,需求侧将拥有海量“储能”资源。 社会总体用能成本下降。电能替代增量可以通过“时间转移”实现在低谷时段消纳,不会过多新增电网投资成本。新能源的规模化发展带来供能成本的下降,终端电气化的推进带来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这样,现代能源体系不会推高能源利用成本,社会总体用能成本会呈下降趋势。 变总量平衡为时空平衡。过去能源系统往往更关注能源供应与需求之间量的匹配问题,即发即用,就地平衡。现代能源体系将通过电的“时间转移”“空间转移”,打破原有能源供给的时空约束,推动多种能源互补利用,实现更大时间、空间尺度的系统性平衡。 从未来发展路径看,我国目前以煤为主、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决定了能源转型不可能像西方国家那样,依次完成由煤炭到油气,再到可再生能源的两次更迭,而应直接向可再生能源转变,实现跨越式、创造式发展。为此,应分两个阶段推进“碳中和”目标:第一阶段:到2030年,着力推动绿电对油、气等化石能源的替代,存量火电全面参与调峰,消费侧大量布局储热/冷、电动车、电制氢等灵活性产业,可再生能源比例和终端电气化率继续快速提升,大幅减少对国际油、气资源依赖。第二阶段:到2060年,着力推动绿电对煤炭的替代,储能、氢能技术实现大规模成熟应用,绿电为核心的能源体系成为我国能源优化配置的主要平台,存量火电替换基本完成。 “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过程就是我国能源革命逐步迈向深入的过程。加速构建“绿电为核心的现代能源体系”,对内而言,是解决我国能源安全和生态环保问题的重要举措,非化石能源将进入“倍速”发展阶段,带动新能源、储能、制氢等新技术、新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加速完成能源领域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逐步淘汰落后产能,拉动内需,扩大消费,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注入新动能。对外而言,可以展示我国对全球生态环境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责任与担当,进一步增加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引领全球能源共同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