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村镇生态建筑材料重点专项启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3-26
  • 由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绿色宜居村镇技术创新”重点专项“村镇生态建筑材料研究与部品开发”项目在北京正式启动。

    据介绍,本项目是中国建材总院“十三五”期间在村镇领域获得国家支持的重要项目。项目研究目标是以建设村镇绿色民居与生态保护为目标,聚焦资源、环境、节能、经济、安全、适宜等关键问题,重点开展低品位原料和大宗固废资源化及生态化高效利用、传统建材品质提升及与新型建材相容性和复合应用、生态环境功能材料和维护材料稳定性与耐久性控制、村镇绿色民居建筑用产品模块化预制及关键装备、生态与特色村镇适宜生态建材生产和应用标准体系建立等关键技术研究,实现村镇生态建材及部品产业化和应用。

    通过系统研究和产业化示范,项目将解决一批共性关键技术,以期促进村镇绿色民居住宅装配化、产业化,全面提升我国村镇生态建材和部品技术创新水平,通过集成示范和推广应用,为我国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等重大需求提供支撑。

  • 原文来源:http://www.xincailiao.com/news/news_detail.aspx?id=458935
相关报告
  • 《中南大学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通量材料制备技术平台”项目启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9-04
    • 8月30日,由中南大学周科朝教授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通量材料制备技术平台”项目启动会在长沙召开。工业与信息化部产业发展中心处长衣丰涛、项目主管张炜,中国工程院院士黄伯云等10位项目顾问专家出席了会议。 会上,衣丰涛代表项目主管部门讲话指出,材料基因工程是新材料研发的制高点,高通量制备是材料基因工程的基础,建立覆盖全国的高通量综合性制备技术平台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形成了多个高通量制备研发核心基地,其中中南大学地位非常重要。他要求,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组要增强承担专项任务的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切实做好项目的协同管理、组织实施、内部管理、资金管理、条件保障等各项工作,认真完成好项目的预期研究任务和既定目标。 周科朝为10位项目顾问专家颁发了聘书。项目及课题负责人周科朝、李冬玲、王震、王湘麟等4位教授分别围绕课题的任务分解、技术方案、实施计划等内容进行了汇报。专家们对项目技术方案与实施计划等内容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项目立项必要性强,国家需求迫切,创新性突出,研发意义重大。同时也提出了项目研究内容要紧紧联系应用场景实际需求,把握国际科技合作特点,统一参考标准,具体落实项目研究进度计划和阶段指标等具体建议。 “高通量材料制备技术平台”项目以我国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发展急需的关键材料为牵引,依托北京、上海、深圳、长沙4个优势互补的材料基因工程研究中心,整合并完善已研发的高通量制备技术与装置,探明多组元材料高通量快速制备过程中成分/组织/微结构的梯度或分立时空演化规律及调控机理,形成满足块体、薄膜、纤维、粉体、流体等多形态典型材料高通量制备的关键技术和装备群,最终建立辐射全国的实体操作与虚拟服务相结合的共享平台,通过技术规范化、装备平台化、平台系统化和服务网络化,支撑“材料基因工程专项”和“两机专项”等重大专项的实施,满足高端制造业与高新技术发展对于材料快速研发的需求,支撑“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跨越式发展。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氮化物半导体新结构材料和新功能器件研究”项目启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0-24
    • 2018年10月18日上午,由北京大学作为牵头单位,联合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北京邮电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广东省半导体产业技术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五研究所、湖南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学、合肥彩虹蓝光科技有限公司等14家单位共同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重点专项“氮化物半导体新结构材料和新功能器件研究”项目启动会,在北京西郊宾馆会议中心举行。 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材料处处长史冬梅、“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专项主管杨斌代表项目管理部门出席并指导项目启动的相关工作。出席项目启动会的专家包括南京大学郑有炓院士、北京大学甘子钊院士、基金委信息学部主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郝跃院士、基金委信息学部综合处潘庆处长、香港科技大学葛惟昆教授、苏州纳米所徐科研究员、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邱宇峰教授、半导体所陈弘达研究员、李晋闽研究员、南京大学施毅教授、物理所韩秀峰研究员、北京大学沈波教授和王新强教授等。北京大学科研部副部长韦宇也应邀出席了启动会。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宽禁带半导体研究中心唐宁副教授作为项目负责人介绍了项目总体情况以及项目的实施方案。项目各课题负责人清华大学郝智彪教授、苏州纳米所边历峰研究员和唐宁分别汇报了所负责课题的概况、实施方案及近期研究进展。 唐宁介绍项目情况 该项目围绕后摩尔时代信息领域对分立光电子和电子器件的需求,开展基于氮化物半导体新结构材料和新功能器件的研究,重点突破氮化物半导体的零维量子点、一维量子线和二维量子阱及其复合结构等低维量子结构的制备,深入研究低维量子结构中载流子的输运/复合/跃迁及其调控规律,研制出单光子源、紫外红外双色探测器、太赫兹发射及探测器件和自旋场效应晶体管器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和器件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专家组针对项目的研究内容进行了研讨与分析,在对项目充分肯定的同时,也对项目的基础科学创新、关键考核指标以及团队合作、项目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并预祝项目组顺利完成项目任务,推动我国在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和器件领域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