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 | 国防科技大学自主研发光纤实现10 kW高光束质量激光输出》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4-07-17
  • 掺镱光纤激光器具有结构紧凑、电光效率高、热管理方便等优势,广泛应用于先进制造、材料处理等领域。使用1018 nm光纤激光对掺镱光纤(Yb-doped fiber, YDF)进行级联泵浦是目前获得万瓦级高光束质量光纤激光的主要技术方案之一。利用该方案,美国IPG Photonics公司于2009年研制出10 kW单模掺镱光纤激光器。根据公开发表的文献,迄今尚还未有第二家单位实现10 kW级M2<2的高光束质量光纤激光。如何在常规双包层YDF中实现高功率、高光束质量的激光输出具有较大技术挑战,也是高功率光纤学科方向的研究热点。

    近期,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2YFB3606000)支持下,国防科技大学研究团队突破高模式不稳定阈值大模场双包层YDF制备技术,综合采用后向泵浦、种子激光拉曼滤波、增益光纤弯曲直径优化、输出传能光纤长度优化等方式,有效提升了级联泵浦光纤激光器的模式不稳定效应阈值和非线性效应阈值,实现了输出功率10 kW,光束质量因子M2=1.92光纤激光输出。

    级联泵浦光纤激光系统设计

    激光器系统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1080 nm种子激光经倾斜光栅(Chirped and tilted fiber Bragg grating, CTFBG)、模式适配器(Mode field adaptor, MFA)和包层光滤除器(Cladding light Stripper, CLS 1)后进入YDF。YDF纤芯直径和数值孔径分别为30 μm和0.06,内包层直径和数值孔径分别为250 μm和0.46,泵浦光吸收系数约为0.4 dB/m@1018nm,YDF长度约38 m。1018 nm泵浦激光通过(6+1)×1后向泵浦信号合束器(Backward pump and signal combiner, BPSC)注入YDF。放大后的信号光经包层光滤除器(CLS 2)和端帽(Quartz block holder, QBH)输出。为实时监测激光器特性,输出激光经准直器(Collimator, CO)后由反射率大于99.99%的高反镜(Highly reflective mirror, HRM)进行分束。微弱的透射光进入光束质量仪(Laser quality monitor , LQM),反射的高功率激光经进入功率计,散射光进入光谱仪(Optical spectrum analyzer, OSA)和光电探测器(Photodetector, PD)。

    图1 10 kW级联泵浦光纤激光系统结构图

    实验结果

    本工作在前期研究(Optics Express 31, 24423-24436 (2023))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光纤的盘绕方式,通过调控模间竞争实现了对高阶模功率放大的有效抑制,有效提升了模式不稳定阈值,保证了功率提升全过程中的高光束质量。此外,针对输出尾纤(图1中A至B点)中的激光功率密度极高的情况,当激光器输出尾纤为1.5 m时,输出功率为10.03 kW,光谱中仍未出现明显的拉曼特征峰,实现了受激拉曼效应的有效抑制。

    图2(a)所示为10 kW级激光器的功率曲线,最大输出激光功率达到10.03 kW,激光器光光转换效率为79.6%。图2(b)所示为激光器的功率稳定性测试结果,200秒测试时间内,满功率运行的激光器功率波动为~0.7%,表明激光器具有良好的功率稳定性。图2(c)所示为不同功率下的光束质量,最高功率10.03 kW时M2=1.92。图2(d) 所示的激光器时序及频谱表明系统未出现模式不稳定现象。该激光器输出功率进一步提升仅受限于可用泵浦功率。

    图2 光纤激光器输出特性。(a)输出功率随泵浦功率的变化;(b)输出功率10.03 kW时的功率波动测试结果;(c)不同输出功率下的光束质量;(d)最高输出功率下的时序和傅里叶变换频谱

    总结与展望

    该工作利用自主研发的高模式不稳定阈值大模场双包层掺镱光纤,基于级联泵浦方案,实现了单纤万瓦高光束质量光纤激光输出,验证了自研大模场双包层光纤具有支撑万瓦级高光束质量激光的产生和放大能力,可为更高功率输出的单模光纤激光器的设计和研制提供参考。研究团队下一步将聚焦光纤设计、非线性效应抑制和模式控制方法研究,通过优化光纤折射率分布、纤芯/包层尺寸、光纤弯曲直径等方式,实现输出功率和光束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相关报告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dToF SPAD激光雷达传感器芯片取得突破进展》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20-06-18
    • dToF单光子雪崩二极管(SPAD)传感器技术是未来实现激光雷达(LiDAR)小型化、低成本、可量产的核心技术,其对光子飞行时间进行直接测量,进而转换成光子飞行距离。相比于iToF,dToF主要通过像素的脉冲输出直接进行简单的模数转换就可以得到反射回传感器的光子时间和数量,减少了功耗和运算量;并且通过调整脉冲频率和能量,可以达到比iToF更远的测量范围。dToF SPAD技术将会成为未来3D探测的主流技术,成为智能化无人系统的眼睛。 针对国家重大工程、航空航天、无人系统、消费电子等应用对远距离三维感知的需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朱樟明、杨银堂教授研究团队发布了dToF SPAD激光雷达传感器芯片,单芯片上集成了核心感光器件SPAD 整理及精准测距电路、多种测距精度优化和抗背景光干扰算法等功能,具有32×32×4分辨率、超30fps的刷新率,在200mW功耗下可以实现12-15米的远距离高精度探测,是目前报道中最远的dToF SPAD探测距离。 该dToF SPAD激光雷达传感器芯片由刘马良教授负责,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宁波芯辉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制,是国内首个没有国外相关人员参与的情形下,实现了dToF SPAD激光雷达传感器的全流程突破。 当前严峻的国际局势对芯片全流程国产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杨银堂、朱樟明教授团队始终坚持立足国内自主可控,面向国家重大工程、重点行业应用需求,团队在模拟和模拟信号集成电路方向取得了系统性的创新成果,获得了2019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2016年国家技术进步二等奖。 团队已经掌握了全集成线性模式和单光子模式激光雷达的传感器、混合信号电路、系统架构、定制化工艺等全流程核心关键技术,在dToF SPAD、Si-PM、高动态TIA等方面处于业界领先位置,并在IEEE TCAS-I、IEEE TCAS-II、IEEE Sensors J、IEEE TI&M等期刊发表了10多篇激光雷达传感器论文,是近年来国际上发表激光雷达IEEE期刊论文最多的团队。 团队技术负责人刘马良教授介绍:“整个dToF SPAD激光雷达传感器芯片立足国内自主可控工艺、团队主要成员均由国内的博士和硕士构成,团队从2014年就开始专注于芯片化激光雷达技术的研究,现在团队已经掌握整个芯片化激光雷达全流程核心技术,能够根据系统需求,结合芯片设计,全定制化面阵激光雷达芯片,技术水平完全不输于国外最先进水平。2020年第四季度,还将推出QVGA分辨率的dToF SPAD激光雷达传感器芯片。未来将向市场提供包括传感器芯片、激光器驱动芯片、自动化标定系统及三维图像算法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高性能全集成激光雷达芯片获得了2017年第三届全国“互联网+”大赛金奖、2019年陕西省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已经孵化了宁波芯辉科技有限公司,并获得了千万级天使投资。
  • 《突破 | 上海光机所在高功率光纤传能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2-07-29
    •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高功率激光单元技术实验室在高功率空芯光纤传能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团队利用5米长反谐振空芯光纤成功实现了1微米波段千瓦级以上功率的连续激光的长时间柔性传输,相关研究成果以“Laser-induced damage of an anti-resonant hollow-core fiber for high-power laser delivery at 1 μm”为题在线发表于《光学快报》(Optics Letters)。 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在机械加工、医疗手术和军事国防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受限于传统石英光纤的非线性激光损伤与能量损失,千瓦级以上激光传输一般采用大芯径石英光纤。光纤多模传输条件下,光纤远端激光聚焦尺寸大,光束质量差,根本上限制了其在精密加工等场景中的广泛应用。近些年出现的反谐振空芯光纤将光场束缚于中空的纤芯中,为激光传输提供了一个类似自由空间的环境。反谐振空芯光纤在长距离激光传输中,展现出良好的单模特性(M2<1.3),具有极高的损伤阈值,极低的非线性和色散,成为高功率激光传输新的突破口。 研究人员通过4-f透镜系统将1080 nm大功率工业连续光纤激光器的输出耦合进入5米长的自研反谐振空芯光纤(光纤损耗0.13dB/m@1080nm),实现了千瓦级激光的准单模传输。研究人员设计并制作的水冷耦合端子为空芯反谐振光纤提供高效热管理。在1500W激光入射功率和80%耦合效率下,实现了1kW功率以上的激光长距离光纤传输,且光纤端面无激光损伤。其中1KW入射功率下,反谐振空芯光纤在30分钟之内保持连续激光无损稳定传输。 研究发现了三类空芯光纤的激光损伤机制,初步建立了反谐振空芯光纤高功率连续激光损伤模型。理论估算表明,空气填充条件下的反谐振空芯光纤的连续激光传输功率高达97kW。本项目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发展和优化微结构空芯光纤激光传能技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支持。 图1 (a)反谐振空芯光纤传输损耗测量图(插图为反谐振空芯光纤电镜图);(b) 基于反谐振空芯光纤的千瓦级高功率能量传输实验装置图 图2 基于反谐振空芯光纤的高功率能量传输(a)输出功率与耦合效率随输入功率变化图;(b)输出功率随时间变化曲线(输入功率为1000W) 图3 反谐振空芯光纤理论损伤阈值随耦合效率的变化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