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太阳能电池助力海水淡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17-11-30
  •  现代太阳能电池可利用光能产生电子和电洞,然后由半导体材料传输到外部电路,供人们使用。但很少有人关注另一种由光能驱动的发电形式,即通过分解水分子得到带相反电荷的质子和氢氧化物。近日,美国研究人员在《焦耳》杂志上报道了一种新设计,它在发电和咸水淡化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该研究高级作者、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助理教授Shane Ardo表示,他们制作了一种“离子模拟的电子P-N结太阳能电池”,能利用光能激发水的半导体特性,从而产生离子电。他们希望利用该机理制造一种可以直接在阳光照射下进行海水淡化的设备。

      在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将水通过两种离子交换膜,其中一种膜主要运输正电荷离子的质子,另一种主要运输负电荷离子,如氢氧化物,它们就像一对“化学门”使电荷分离。然后,研究人员再使用激光照射系统,使光敏的有机染料分子结合在膜上,继而解放质子。随后这些质子被运输到膜的酸性侧,产生最高可超过100 mV的离子电流(平均60 mV)。

      尽管除了偶尔出现的超过100 mV阈值的情况,该双膜系统可达到的电流水平仍是其目前的主要限制。若要实现海水淡化,光伏电压必须被放大到200 mV,但是研究人员对实现此目标十分乐观。“了解水的特性,我们就能更好地设计这些双极膜界面,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电压和电流。”Ardo说。

      从长远来看,海水淡化只是研究人员开发的合成光驱动质子泵的应用之一。它也可能用于连接电子设备,为脑机接口提供信号,甚至能给一些结合了活体组织和人工回路的“人造细胞”提供能量。

相关报告
  • 《德国Zonnewater太阳能海水淡化公司》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与防治领域信息门户
    • 编译者:徐慧芳
    • 发布时间:2006-03-27
    • Solar thermal systems e.g. fresh water out of seawater the re-invented solar-still. Increase the yield on salt ponds (marshes) with our evaporation accelerator. Waste water handling, evaporate the water and leave the heavy metals contained.
  • 《豆荚当电极 新型电池变身“海水淡化神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6-13
    • 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悉,该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环境与能源纳米材料中心,在生物质衍生氮掺杂多孔碳作为多功能电极材料,在金属锌—空电池自驱动脱盐应用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日前发表在《化学工程杂志》上。 目前,常用的脱盐方法包括反渗透、热蒸发、电渗析和电容去离子等。其中,电容去离子(CDI)技术利用在电极材料表面形成的双电层来吸附水中带电荷离子,从而达到盐水淡化的目的。此技术不会造成二次污染且具有低能耗、低投资、低运行成本的优越性,还可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进行驱动,是海水/苦咸水脱盐获取淡水资源的理想技术。然而当前广泛使用的高效碳基CDI电极材料主要通过传统化石燃料衍生物制备,无疑提高了其大规模应用的成本。 为此,科研人员选择丰富、廉价、可再生的、含天然氮元素的豆荚作为原料,通过辅助活化热解的方法制备出具有多级开放孔结构的氮掺杂碳材料,再将所得的氮掺杂多孔碳材料进一步进行磺化处理,得到磺酸功能化的多孔碳材料(S-NPC)。通过将所制备的S-NPC与氨化的活性炭分别作为电极材料组装成CDI装置,并用于脱盐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与其他碳材料相比,多孔碳材料展示出更加优异的吸附性能,主要归因于其高的比表面积、多级开放孔结构及其表面功能化的磺酸基官能团协同作用,表明生物质衍生的碳作为CDI电极材料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同时由于所制备NPC材料实现了异原子(如氮)的掺杂,因此其还展示出优异的氧还原反应(ORR)性能。基于此,将金属锌—空电池与CDI体系有机整合,利用锌—空电池供电实现了高效CDI脱盐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