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在海洋食物链生物富集过程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3-25
  • 为厘清近海的环境重金属在海洋食物链中的传递过程和累积效应,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生态中心“海洋保护地管理与生态化建设研究团队”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安全团队”科研人员开展了长期调查和研究。近日,研究团队在海洋食物链汞生物富集过程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研究结果以“Bioaccumulation of mercury along continuous fauna trophic levels in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 and adjacent sea indicated by nitrogen stable isotopes”为题在环境科学与生态学领域国际顶级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IF=10.588,中国科学院期刊分区1区,TOP期刊)上发表。该研究首次报道了汞在近海食物链连续营养级上的生物富集,揭示其沿食物链的传递过程和累积特征,对后期海洋生态环境的监测、管理和预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海洋环境中的重金属汞是相关研究热点之一。由于海洋生物物种的营养级并不固定,相应的汞在海洋食物链连续营养级上的富集过程也尚不清楚。基于此类科学问题,研究团队以近海典型海洋生物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多个连续营养级区间的无脊椎动物(腹足类、头足类和甲壳类)和鱼类的数据信息;并将生物样本的营养级与汞、甲基汞浓度相耦合,详细地分析了它们在食物链连续营养及上的生物积累特征。该研究为汞在食物链上的传递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并为揭示海洋生物的重金属富集特征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该研究成果在自然资源部渤海海峡生态通道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自然资源部海洋生态环境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共同支持下完成。相关研究论文作者为屈佩助理研究员、庞敏副研究员、王鹏功高级工程师、马绪丽高级工程师、张朝晖研究员、王宗灵研究员。

  • 原文来源:https://www.fio.org.cn/news/news-detail-10316.htm
相关报告
  •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科研团队在微塑料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4-11-03
    •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新型污染物生态效应与风险评估研究团队联合马来西亚的马来亚大学科研人员在海洋微塑料检测技术与珊瑚礁系统中微塑料分布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海洋微塑料(粒径小于5 mm的塑料颗粒或碎片)作为新型污染物一直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其被列为与全球气候变化、臭氧耗竭、海洋酸化并列的重大全球环境问题。海洋微塑料研究中最为基础的环节之一是不同环境介质内微塑料的分离与分析检测技术,方法的不统一性导致海洋环境中微塑料浓度可靠性和可比性较差,尤其是对国际上不同研究结果的比较更加困难;其次,海洋环境中微塑料的基础数据还不完整,缺乏系统的监测数据,导致无法客观评估海洋环境中微塑料的潜在危害。 目前,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团队和马来亚大学科研人员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前期已共同开展了生物体中微塑料的富集特征等研究;为了进一步提升海洋微塑料检测技术的规范化,拓展典型海域微塑料基础数据的积累与合作,我所研究团队与马来亚大学科研人员基于长期在海洋微塑料检测技术及环境监测方面的研究合作基础,针对微塑料的检测识别构建了检测技术体系,系统阐述了微塑料鉴定识别与统计过程,为海洋微塑料的鉴定分析提供技术依据,该研究合作撰写了题目“Observation and visual identification of microplastics”的专著章节;另外,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团队为马来亚大学提供检测平台支撑,开展了马来西亚槟城岛、波德申、停泊岛和刁曼岛珊瑚礁生态环境中微塑料分布特征合作研究,结果显示所有检测站位水体中微塑料的平均丰度为0.344 ± 0.457 MP/m3,微塑料的物化指标呈现多元化的分布特征,研究中也评估了四个岛屿环境中微塑料的潜在危害,为深入研究微塑料对马来西亚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珊瑚礁保护提供基础数据支撑,本研究结果共同发表了题目为“Abundance of microplastics and its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in coral reef regions of Peninsular Malaysia”学术论文等。 针对防治海洋微塑料这一国际性环境问题,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团队与东盟国家科研人员建立了良好的合作研究关系,有助于推动国际区域性微塑料的污染评估与防控,为促进海洋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专著链接: https://shop.elsevier.com/books/analysis-of-microplastics-and-nanoplastics/shi/978-0-443-15779-0 论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25326X24010890 https://www.mdpi.com/2305-6304/10/4/186
  •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在菲律宾海深部过程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4-15
    •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底岩石圈演化科研团队在菲律宾海板块演化研究中取得系列研究进展。 菲律宾海板块是西太平洋汇聚板块边缘发育的巨型沟-弧-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研究显示,菲律宾海板块内部多期板内岩浆活动事件深刻影响着板块内一些关键构造单元的形成演化。然而截至目前对于这些板内岩浆作用的深部动力学过程及地幔源区尚不清楚,这直接影响着大家对于菲律宾海板块乃至西太平洋沟弧盆系统的形成演化的深入认识。 近来,依托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运行的自然资源部海洋地质与成矿作用重点实验室鄢全树研究员,带领团队对国际大洋钻探计划(IODP)在研究海域内的多个基底岩石样品开展了系统的岩石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研究成果揭示了西菲律宾海内本哈姆地幔柱的岩浆过程及其对西菲律宾海盆地壳形成演化的影响,揭示了四国海盆EM1富集组分的来源以及板内岩浆活动对四国海盆形成和演化的影响,创新性地提出四国海盆与日本海和中国东北板内熔岩源区具有相同的EM1组分,该EM1组分通过地幔环流或者板块运动迁移到四国海盆软流圈地幔。 本研究成果形成的两篇论文均发表于国际主流地质学期刊《Lithos》上,第一作者为袁龙博士,通讯作者为鄢全树研究员。本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崂山实验室科技创新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和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项目联合资助。亚洲大陆边缘地质过程与西太平洋汇聚系统构造演化一直是我所海底岩石圈演化团队重点研究方向之一,该团队近年来发表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lithos.2025.108068 https://doi.org/10.1016/j.lithos.2025.108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