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标准助力中药监管》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平台
  • 编译者: 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07-27
  •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近日发布《中药标准管理专门规定》(以下简称《专门规定》),对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中药提取物、中成药等的国家药品标准、药品注册标准和省级中药标准的管理进行规范,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

    中药标准是保障中药生产现代化、成品安全有效的重要基础,中药标准化一直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一环。早在2007年1月,《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就提出要“建立国际认可的中医药标准规范体系”。《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提出,中药标准主导国际标准制定。2019年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明确要大力推动中药质量提升和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健全中药饮片标准体系,建立健全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药安全、疗效评价方法和技术标准等。可以说,标准化在中医药的医疗、科研、生产等各项工作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用标准化来承载中医药理论,规范医疗纪律,确保药品质量安全,并将中医药的精华固定下来,中医药才能够拥有巨大的创新潜力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品,与西药相比有着不同的特性。首先是地域性,中药来源于天然植物、动物、矿物,通过采摘、晾晒、阴干后再炮制加工而成,不同区域生产的同类药材,在品类、质量上都有区别,而西药则不具有此种显著差异性。其次,中药具有文化特性,中药生产和应用具有一定的人文气息,如其中“取长补短”“七情和合”等理念蕴含着对社会关系的映射。最后,中药资源受环境影响更强,采集、培育都需要在适宜的时间、通过特定的方法进行。因此,中药标准的研究、制定和管理必须充分考虑到中药的特点。

    目前在中药领域,中药材标准、饮片炮制加工规范等地方标准较多,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在产业链条中,不同主管部门对中医药标准化的管理责任不明确;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的区别不明;团体标准向国家标准转化的机制不顺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处理,就会导致企业无据可循或陷入两难,挫伤积极性,进而延缓中药产业标准化进度。

    《专门规定》作为针对中药标准的规定,将药品标准管理的一般性程序与中药的特殊性相结合,对中药标准管理的共性问题、难点问题从政策、技术层面作出规定,其出台对于加强中药标准管理、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标准管理体系、推动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来说,《专门规定》明确了中药标准的制定原则和要求,加强了对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等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强调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鼓励新技术和新方法在中药标准中的应用,持续提高中药质量可控性;针对涉及标准的各个单位和主体,则进一步明确了权限和职责……这些具有针对性的规定,不仅有利于加强中药全周期管理、提升药品质量,而且有助于推动管理各方各司其职,解决中药领域标准管理难的问题,激发企业的积极性,让中药企业形成“千帆争渡”的局面,进一步推动中药行业的创新发展和质量提升。

    中医药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治病养生实践经验,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对于坚持中西医并重、打造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模式,发挥中医药原创优势带动经济增长、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发挥标准的引领作用,不仅能推动社会医疗卫生水平的提升,而且有利于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和发展。《专门规定》的制定和发布,将进一步增强我国中药标准工作的规范性和严谨性,提升中药质量控制水平,助力中药监管,为行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期待各地各有关方面认真贯彻《专门规定》,通过加强标准宣传、提高监管效率、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和完善中药材种植加工体系,用“最严谨标准”作为中药高水平安全和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在保障药品质量和安全的同时,进一步激发中药传承创新活力和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让中药在世界医学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 原文来源:https://www.zyctd.com/zixun/204/1060437.html
相关报告
  • 《安徽持续加强中药科学监管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平台
    • 编译者: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06-10
    • 6月6日,安徽省药监局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了近日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科学监管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具体措施》(以下简称《具体措施》)有关情况。 《具体措施》旨在进一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决策部署,从加强中药材质量管理、提高中药饮片质量水平、推动中药配方颗粒产业健康发展、强化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管理、促进中成药创新发展、保障措施等6个方面,明确25项具体措施,突出中药全产业链质量提升,突出加强中药科学监管研究,突出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助力安徽中药强省战略实施。  2023年,安徽被国家药监局确定为《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简称:中药材GAP)监督实施四个示范建设省之一。为推动落地实施,提升中药全产业链质量,打造皖产中药品牌,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2023年4月,省药监局会同相关部门印发《推进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实施意见》,明确以“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为抓手,建立地方政府牵头推动,相关职能部门依职责检查和开展技术指导的工作机制,并将各地GAP的实施情况,纳入全省药品安全综合考评体系。目前,全省遴选确定了22家示范企业、25个重点品种,涉及5个中成药品种,已有2家企业通过了省药监局组织的中药材GAP延伸检查。《具体措施》明确,通过中药材GAP延伸检查、符合性检查和日常检查,推动中药生产企业稳定中药材供给,推动皖产中药大品种和高风险中药品种生产使用以及中药注射剂优先使用符合GAP要求的中药材,持续推进中药材GAP监督实施。紧紧围绕中药源头质量提升这条主线,省药监局还将组织开展“十大皖药”新增品种论证工作,“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遴选及对既往授牌基地的“回头看”工作。制定完善产地趁鲜切制中药材加工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提高产地趁鲜切制中药材质量,推动中药材产地加工规模化、规范化、集约化。建立完善中药饮片追溯工作机制,建设信息化追溯平台,推进中药饮片质量追溯体系建设,逐步实现重点品种来源可查、去向可追和追溯信息互通共享,推动中药饮片生产企业数字化转型。 在促进中药传承创新方面,省药监局积极构建中药质量标准体系,不断激发中药创新发展动能和活力。持续完善省级中药质量标准,发布《安徽省中药材标准》,收载124个皖产中药材特色品种;推动中药配方颗粒产业健康发展,加强省级标准研究与制定,累计发布省级中药配方颗粒标准359个。《具体措施》进一步提出,通过加强省级中药配方颗粒标准研究制定,鼓励开展中药配方颗粒临床安全性、中药配方颗粒与中药饮片临床疗效对比、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全过程和质量控制等关键技术研究,提升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推动中药配方颗粒产业健康发展。积极发挥医疗机构在中药传承创新中的“孵化器”作用,加强安徽省医疗机构制剂注册、备案管理政策制修订工作,鼓励支持经典名方中药制剂和名老中医经验方中药制剂研究开发,规范调剂使用医疗机构中药制剂,支持通过调剂在不同医疗机构内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支持中成药新药加速上市,促进“新安名方”向“新安名药”转化,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加大中成药大品种、新品种、名品种转化落地,实施“一品一策”定向精准培育,支持企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改进已上市中药品种,推动中成药大品种质量提升。  为构建全方位科学监管体系,助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具体措施》明确大力开展中药监管科学研究,系统构建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药监管标准体系;创新中药监管模式,完善药品质量安全风险会商机制,实行中药质量安全风险清单化、闭环式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对中药抽检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研判,依据风险采取相应的风险防控或质量提升措施,依法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开展数据科学研究,推动构建以数据为核心的中药智慧监管模式等。同时,针对中药配方颗粒生产,重点提出要严格按照备案的生产工艺生产、严格供应商审核、加强全环节质量管理的要求;针对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和中成药上市后质量监管,明确要加强药物警戒和不良反应监测。
  • 《山西能源监管办助力光伏发电相关工作》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wukan
    • 发布时间:2018-07-13
    • 为加快推进山西省光伏扶贫项目建设,促进光伏发电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近期我办积极帮助企业排扰解难,对待符合条件的光伏发电企业备案工作,均在规定时限内提前办结,全面实现办结“零超时”办理“零投诉”,2018年上半年承诺时限办结率均达100%,提前办结率超过100%,实现限时办结、规范办理。 2018年上半年山西能源监管办电力业务许可行政审批244件,其中,发电、供电类行政许可审批事项69件,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审批102件,施工单位跨区作业审批备案73件。山西能源监管办通过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规范许可行为,从受理、审查到许可审批努力做到标准化考核和快速办理。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近期圆满完成光伏扶贫发电项目跨区备案44项,有效保障光伏扶贫企业的及时并网,维护了企业经济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