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团队开发钙离子复合纳米止血气凝胶,显著提升宠物外伤止血效率与安全性,研究成果发表于《小微(Small)》》

  • 编译者: AI智能小编
  • 发布时间:2025-05-27
  • 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的动物生物安全共性技术团队最近提出了一种制备沸石基止血材料的新方法,旨在提高宠物止血的安全性和速度。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小微(Small)》期刊上。由于犬猫等宠物活泼好动,容易发生外伤性急性出血,且致死率高、抢救时间短,因此对止血材料的要求非常严格。目前市面上的止血产品普遍存在凝血速度慢和局部灼伤风险等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该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钙离子复合纳米止血气凝胶,通过结合纳米沸石与纤维素纤维,形成多孔结构的新型止血剂。动物实验表明,与传统棉制品和止血粉相比,这种气凝胶能够减少60%以上的出血量。显微镜观察进一步证实,其纳米结构能够紧密吸附血细胞,形成稳固的血凝块,同时不会产生高温灼伤或远端血栓风险。 该材料已在小鼠和大鼠的肝脏及动脉出血模型中进行了验证,显示出优异的止血效果。这为宠物急救止血提供了更好的解决方案。主要研究人员包括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陈磊、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李涛研究员、上海长征医院王国栋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张强研究员。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相关报告
  • 《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团队发现干扰素诱导的跨膜蛋白(IFITM)是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入侵宿主细胞的关键因子,为开发新型抗病毒策略提供潜在分子靶点》

    • 编译者:AI智能小编
    • 发布时间:2025-05-27
    • 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的猪病毒性繁殖障碍疫病防控技术团队最新研究发现,干扰素诱导的跨膜蛋白(IFITM)是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入侵宿主细胞的关键因子。这项研究为开发针对PEDV的新型抗病毒策略提供了潜在的分子靶点。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Virology》上。 PEDV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α冠状病毒,会导致猪群急性肠道疾病,尤其在新生仔猪中死亡率高达100%,对全球养猪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研究团队利用全基因组CRISPR/Cas9筛选技术,发现人源干扰素诱导的跨膜蛋白3(IFITM3)的内源性表达可促进PEDV入侵和复制。在Huh7细胞中沉默或敲除内源性IFITM3显著抑制了PEDV的入侵,而回补IFITM3仅能部分恢复细胞对PEDV的易感性。 进一步研究表明,在Huh7.5细胞中过表达人源IFITM3或IFITM2显著增加了PEDV的入侵和复制。此外,研究还阐明了IFITM家族成员在PEDV入侵过程中的作用,发现猪源IFITM1显著增强了PEDV的感染能力,而截短猪源IFITM2/3C端15个氨基酸也能促进病毒入侵。免疫共沉淀分析显示,所有IFITMs成员均与PEDV S1蛋白发生互作,表明其在病毒入侵过程中发挥直接作用。 综上所述,该研究揭示了IFITM家族蛋白在PEDV入侵中的关键作用,为开发新型防控策略提供了潜在靶点。这项研究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吕丽蕾为第一作者,刘长龙研究员为通讯作者,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以及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等项目的资助。
  • 《《科学》发表上海科技大学重大研究成果》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dingxq
    • 发布时间:2018-07-31
    • 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左智伟团队,在光促进甲烷转化这一重要能源化工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发展了一种廉价、高效的铈基催化剂和醇催化剂的协同催化体系。 这一基础研究领域的突破,解决了利用光能在室温下把甲烷一步转化为液态产品的科学难题,为甲烷转化成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例如火箭推进剂燃料)提供了崭新和更加经济、环保的解决方案。同时,对这一高效、可持续的光促进铈催化模式的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推广应用,将为我国高效利用特有的稀土金属资源提供新的思路和前景。 7月27日凌晨,这一重大科研成果在线发表于《科学》(Science)。据悉,该课题由左智伟课题组独立完成,四位作者全部来自上科大物质学院,平均年龄不到30岁。 天然气中的主要化合物是甲烷。由于甲烷分子中碳氢键的高度稳定性和弱极性,它的转化极具挑战性,通常需要高温高压等苛刻的反应条件,因此如何在温和条件下实现甲烷分子碳氢键的官能团化,被认为是化学中的‘圣杯’。 铈是我国特有的稀土资源,具有低廉的价格和独特的光物理特性,因此研究人员选择了配体到金属电子跃迁途径,一个之前未受广泛关注的简称为 LMCT的光促跃迁过程,作为研究新型光催化剂的突破点。 左智伟团队经过2年多的艰苦攻关,2202次尝试和优化,终于寻找到了一个非常廉价、高效的催化剂组合。在极其普通的三氯乙醇的协同作用下,并成功地使用商品化LED 光源作为反应能量来源,廉价稀土金属铈能发挥出与稀有的贵金属相媲美的甲烷催化效果,在室温条件下,顺利实现了高选择性的甲烷到高附加值产物的转化。 该论文第一作者胡安华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这一体系的特色在于,突破均相催化中依左智伟赖贵金属的碳氢键插入实现甲烷活化的范式,高效利用铈催化剂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采用氢转移模式来直接将甲烷活化为高反应性的甲基自由基,结合自由基偶联策略,从而能够实现一系列光促进的官能团化反应,给甲烷活化提供了条件温和、多样性转化的新平台。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上海科技大学副校长丁奎岭认为,“左智伟团队的工作代表了甲烷转化研究中的一个新的重大突破,通过精妙的催化反应设计,利用光的促进作用,在室温下实现了甲烷分子的转化,为甲烷的资源化和高值化利用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教授David MacMillan 评价说:“左智伟团队取得了一个惊人的突破。这一新的研究成果又开创了一个甲烷活化的新方向,他们发展的LMCT 催化方法将在医药、农业化学品和精细化工等行业中有着毋庸置疑的应用潜力。这是一个来自中国的年轻研究小组所完成的一项将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的工作,我十分期待他们的下一个突破。” 荷兰壳牌石油公司的新能源技术资深首席科学家Alexander van der Made和甲烷转化项目经理Sander Van Bavel一致认为:“在烷烃活化领域,这一工作是优异和精巧化学设计的体现。更重要的是,这一发现标志着,我们已经在温和条件下烷烃的绿色转化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最终,这一方向的发展将能为化学工业充分利用甲烷这一丰富的自然资源提供解决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左智伟课题组开发出的这一独特的铈催化体系,催化剂的廉价实用性已经引起了工业界的关注。2017年底,已经与相关药业公司签订了铈催化氧化反应的合作转让协议。 相关论文信息:DOI: 10.1126/science.aat9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