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吨级煤直接制油系列关键装备国产化》

  • 来源专题:油气开发与利用
  • 编译者: cncic
  • 发布时间:2019-05-15
  • 据新华社呼和浩特5月4日电 记者从国家能源集团鄂尔多斯煤制油分公司了解到,经过10多年技术攻关,我国成功实现百万吨级煤直接制油系列关键装备的国产化。我国富煤缺油少气,开发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拓宽液体燃料供应渠道,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缓解环保压力意义重大。鄂尔多斯煤制油分公司建设的我国首个百万吨级煤直接制油示范项目,是国家能源战略的组成部分。 鄂尔多斯煤制油分公司总经理王建立介绍说,示范项目的首条生产线于2004年启动建设,设计年产柴油、石脑油等油品108万吨,于2008年底建成并成功试车。目前首条生产线的设备国产化率已经达到98%以上,既解决了生产线长周期稳定运行的瓶颈,还带动了我国煤化工关键装备的研发制造能力提升,为国内现代煤化工产业规模化发展扫除了障碍。

相关报告
  • 《石化重大技术装备关键技术产业化任务确定》

    • 来源专题:油气开发与利用
    • 编译者:cncic
    • 发布时间:2018-02-08
    • 12月26日, 国家发改委网站对外发布新材料、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智能化等九大领域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重大技术装备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提出, 重大技术装备整机和成套设备取得重大突破, 关键零部件及制造工艺设备水平明显提升, 研发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有效满足石化、冶金、建材、轻纺、汽车等重点行业转型升级的需要。石化重大技术装备方面, 方案提出重点研发两千万吨炼油成套装备、百万吨级以上乙烯成套装备、五复合橡胶挤出机组、4500型涡轮压裂车、18兆瓦集成式压缩机、负压欠平衡钻井装备、百万吨级低阶煤快速热解装备、8.7兆帕以上大型水煤浆气化装备、大型干煤粉气化装备、特大型空分装置、沙漠超深井快速移运特种钻机、150万吨/年PTA装置用压缩机组等装备。石化重大技术装备升级工程包括: 2000万吨级炼油装置大型压缩机组, 4500型涡轮压裂车, 五复合橡胶挤出机组, 超低温泵。   
  • 《历时10年!我国建成世界唯一万吨级多功能实验系统》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oujie
    • 发布时间:2020-07-30
    • ◎ 科技日报记者 矫阳 历经10年攻关,中国建筑技术中心于近日建成“中建万吨级多功能实验系统”,设备总重量约6900吨,垂向加载能力高达10800吨,超越当前国内4000吨、国外6000吨的同类实验设备,并可实现六自由度加载,是当前世界唯一。 中建技术中心工程结构实验室全景 “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超高层建筑单个结构构件承重高达数万吨,受实验设备制约,结构设计人员一般通过有限元分析,加上小比例尺试验作为设计依据,无法真实反映实际构件的力学性能。”7月29日,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中建工程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万吨级多功能实验系统研发负责人孙建运说。 单个结构承万吨的构件,如果用4000吨设备进行受力试验,存在哪些缺陷? “如果实际构件承受1万吨的力,其截面尺寸是1平方米。当只有加载能力为4000吨的试验设备时,进行实验的试验模型就只能做到0.4平方米。”孙建运说,这样试验模型与实际构件就存在差别,做出的试验结果只能反映0.4平方米构件的性能。 土木工程界都知道某发达国家用小尺寸反推试验出错的实例。其隔减震技术和隔减震水平非常高,由于没有大的隔振支座试验测试设备,只能先进行小尺寸隔振支座试验测试,再把测试结果反推到大尺寸。2018年偶然发现这种计算方法是错的,给当时该国土木工程界带来很大冲击。 “假若采用大尺寸隔振支座测试(或原尺寸测试),就不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孙建运说。 近20年来,我国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以高、大、特、新为特征的复杂土木工程越来越多。同时,我国又是多地震国家,土木工程领域的抗震减灾任务非常严峻。 如何科学合理地对重大工程关键技术进行试验验证,提升整个建筑的安全水平,尤其是隔减震技术与隔减震产品的整体水平? 2009年,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申请相关国家课题,规划建设大型工程结构试验室。 试验室建筑面积4680平方米,长130m,宽36m,高35m。由全球规模最大的反力墙与反力地板试验系统,及全球加载能力最强的万吨级多功能试验系统组成,可满足超高层、大跨度等复杂建筑足尺试验研究需求。 “系统集静力和动力实验功能于一体,控制技术复杂,设计建造难度巨大,特别是加载框架生产加工与安装技术、加载框架移动横梁自动升降与锁紧技术、大吨位垂向滑动微摩擦静压支承技术、六自由度控制技术等,这些都给自主研发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技术挑战,是全球研制难度最高的土木工程试验设备。”孙建运说。 中国建筑技术中心组建了由6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0多位企业、高校专家教授组成的顾问团队,联合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建科工,以“科研机构+高校+企业”融合创新机制,攻克了该系统在技术参数、试验功能、设备制造等方面的重重困难,形成多项关键技术成果,解决了我国工程结构科学实验手段与实际需求严重脱节的现状,实现了中国建筑在行业关键技术研发方面的重大突破。 “这是集机、电、液于一体的复杂的土木工程实验设备,是实验设备领域的大科学攻关项目。”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宇航空间机构及控制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邓宗全如此评价。 据介绍,“中建万吨级多功能实验系统”目前已陆续承接同济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许多实验任务。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