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研究团队探索一种可能用作量子计算机内存的不寻常粒子》

  • 编译者: 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5-03-26
  • 近日,研究人员已经证明,一种名为“任意子”的奇特量子粒子不仅存在于二维空间,还可以在一维空间中被创造出来。这种粒子的交换统计性质既不符合玻色子也不符合费米子的规则,而是表现出独特的分数统计特性。进一步探索不同类型的一维任意子,可能会使科学家们更接近于将这些粒子作为量子计算机的基本存储单元。

    哈佛大学的科学家Joyce Kwan和Markus Greiner领导的研究团队,联合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的理论物理学家Alexey Gorshkov,于2024年11月29日在《Science》期刊上发表了这一发现(DOI: 10.1126/science.adi3252)。该团队利用光晶格中的超冷原子,通过密度依赖的皮尔斯相位工程,成功实现了一维任意子,并观察到了其独特的量子行为。

    任意子的存在早在四十年前就被预言,但直到2020年才被实验发现,它们是量子粒子中的“异类”。尽管所有基本粒子都属于两大类——玻色子和费米子,但任意子的行为却不符合这两类粒子的任何一种分类。

    费米子包括电子、质子和中子,它们遵循一条统计规则:如果两个相同的费米子交换位置,描述它们的波函数会发生反转,即旋转180度,波的波峰变为波谷,波谷变为波峰。这也意味着两个相同的费米子不能同时占据同一个量子态。

    相比之下,包括光子在内的玻色子遵循另一条规则。当两个相同的玻色子交换位置时,它们的波函数不会发生旋转,保持原样不变。这使得玻色子可以聚集在一起,占据相同的量子态。

    然而,任意子却不遵循这两类粒子的任何一种规则。当两个任意子交换位置时,它们的波函数相位会发生分数级的旋转,而旋转的角度则取决于任意子的类型。在二维空间中,这种奇特的行为以一种既奇特又重要的方式表现出来:当一个任意子围绕另一个任意子完整地转一圈时,它的波函数会保留这种运动的“记忆”。科学家们正在探索如何利用这种“记忆”来为量子计算机服务。

    当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Kwan、Greiner及其同事们开始研究任意子时,他们部分是受到Gorshkov及其合作者在2018年发表的一篇期刊文章的启发,尝试在一维空间中产生任意子。该文章描述了一个关键测试,用以判断被限制在一维空间中的某些粒子是否能被视为任意子。

    在Gorshkov参与分析的实验中,科学家们将铷-87原子冷却,并将它们困在一个光学晶格中——这是一个由激光干涉产生的光强起伏的阵列,包含光强的峰和谷。铷原子倾向于停留在这些谷中。

    像所有原子一样,被困的铷原子最初表现得像玻色子,而不是任意子。然而,当研究人员操纵这些原子,通过打开磁场并改变激光的强度和频率,促使它们从一个谷跳到下一个谷时,原子表现出了不同的行为。在这些条件下,研究团队发现,当两个铷原子交换位置时,它们的波函数会以分数级旋转——这是任意子的典型特征。

    Kwan表示,团队发现的这种一维任意子无法用于量子计算的存储。但其他研究人员正在发现一些线索,表明其他类型的一维任意子可能具有与二维任意子类似的性质,可用于量子存储。

相关报告
  •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研究团队推出更高精度粒子浓度测量公式》

    • 编译者: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5-09-10
    • 近日,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的数学公式,可更准确地计算溶液中悬浮粒子的浓度。该方法比现有技术精度更高,可用于为患者精准给药、测定海水中纳米塑料的含量、确保食品添加剂用量准确等多种场景。 相关成果发表于《Analytical Chemistry》期刊(10.1021/acs.analchem.4c05990)。 “这一新公式有望推动纳米技术在食品包装保鲜、微芯片及电子器件制造等领域的应用,”参与测试的NIST工程师Elijah Petersen表示,“它通过修正‘粒子尺寸均一’这一常见假设带来的偏差,显著提高了现有方法的准确性。” 粒子数浓度(particle number concentration)指单位体积气体或液体中所含粒子的数量,通常以“每立方厘米的粒子数”表示。 测定溶液中悬浮粒子浓度的一种常用方法是利用两个变量:溶液中粒子的总质量和粒子尺寸。然而,实际粒子的尺寸并不完全一致,这种差异称为粒径分布(size distribution)。 现有数学方法仅在粒子尺寸几乎均一时才表现良好;当粒子尺寸差异显著时,结果往往失真。 为说明粒径分布的重要性,可以想象一个猜糖果数量的游戏:如果罐子里全是大小一致的M&M’s 巧克力,你可以用简单公式快速估算总数;但若混入了大块的Kit Kat和Reese’s花生酱杯,就必须换一种方法来避免严重偏差。 由前NIST研究员Natalia Farkas推导的新公式,正是将粒径分布这一变量纳入计算,从而获得更准确的浓度结果。 为验证新公式,研究人员将其应用于水中金纳米颗粒样品。NIST科学家此前已用多种实验手段对这些样品进行了充分表征,获得了高度准确的粒子数浓度基准值。结果显示,旧公式将浓度高估约6%,而新公式的误差控制在1%以内。 随后,团队把新公式用于更具实用价值的场景——食品抗结剂。与粒径分布较窄的金纳米颗粒不同,该抗结剂中的颗粒尺寸差异巨大。在此例中,新旧公式给出的估算值最大可相差 36%。 “计算粒子数浓度的方法不止一种,”Petersen表示,“选对公式至关重要。”
  •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开发出一种稳定量子网络中弱光信号相位的技术》

    • 编译者:张宇
    • 发布时间:2025-08-18
    • 近日,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的科学家在构建大规模量子通信网络方面向前迈出了关键一步。该系统利用量子理论特有的现象(例如叠加和纠缠)来传输和处理量子比特信息(qubits)。 为了存储和传输数据,科学家和工程师通常使用光子流——在光纤中传播的光粒子。传统的非量子通信网络使用比特(bits)对光子携带的信息进行编码,而比特只能取1或0的值。量子网络有望通过允许多台量子计算机使用它们的“母语”——量子比特(qubits)——而不是比特进行通信,从而解锁新的应用。这些量子比特通常以光子态的形式出现,它们之间的关联如此紧密,甚至纠缠在一起,以至于测量其中一个伙伴的属性会自动确定另一个伙伴的属性,即使它们之间相隔很远。 尽管可以用波来描述的光子可以携带量子比特,但其纠缠状态本质上是脆弱的。为了保持纠缠,通过光纤传播的光子态不仅必须保持无背景噪声,还要在其到达目的地时保持一个明确定义且稳定的相位——光波中波峰的位置必须相对于标准光源的波峰保持固定。对于某些纠缠状态,仅仅将光波的传播路径偏移700纳米(大约是红光的波长)就会破坏纠缠态。 经典测量系统可以稳定光的相位,但它们依赖于明亮的光信号(每秒数万亿个光子)和成熟的经典光电探测器。然而,这些技术不适用于量子通信系统,因为量子通信系统需要极其微弱的信号,而这些信号很容易被强光干扰。一个简单的想法是降低激光的强度,但这可能会降低相位测量的准确性。这带来了一个新的挑战:激光的强度降低到多微弱才能实现既不产生干扰又不牺牲测量精度? NIST的研究人员现在通过一种创新方法找到了答案,该方法依赖于高度稳定的激光源和通过量子网络传播的微弱光之间的相互作用。由于稳定的激光源具有固定的相位,因此可以作为参考,利用干涉原理测量网络中光的相位。 如果干扰是破坏性的(参考激光的波峰和波谷恰好抵消了通过网络传输的激光的波峰和波谷),那么参考激光器会就会测量并帮助维持未来量子有效载荷的光学相位。如果干涉不是完全破坏性的,那么检测到的光子数量就会揭示了参考激光与在光纤中传播的光之间的相位差。然后可以通过调整该相位差以产生破坏性干扰,从而将网络中光子态的相位锁定到激光光波的相位上。通过这种该方法既能完成测量又保留了通过光纤传输的光子的相位。由于测量是用微弱的激光进行的,因此该技术不会干扰量子网络中光子之间微妙的纠缠。 NIST研究团队在连接NIST和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的光纤中展示了他们的技术,该光纤跨度超过120公里(约75英里)。通过使用位移光子计数法,他们不仅测量了穿过这条长距离链路的激光的相位波动,而且还稳定了其传播状态。被稳定的光其相位波动的幅度非常小,相当于将地球和月球之间距离的测量精度控制到几百微米以内——大约是人类一根头发丝的直径大小。 即使每秒到达光纤终点的光子数少于一百万个,这种方法仍然有效。“这比标准技术要求的光的强度几乎低了一万倍,”NIST物理学家Jabir Marakkarakath Vadakkepurayil解释道。“这相当于从手机屏幕的单个像素区域进入您眼睛的光子数量。” “在长距离微弱光通信(包括量子网络)中,实现稳定相位控制而不被强激光光污染量子态是一个重大难题,”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的物理学家谢尔盖·波利亚科夫(Sergey Polyakov)说道。“每秒使用不到一百万个光子来控制相位是前所未有的,它消除了一个关键障碍。” 这一进步为探索量子理论原理的新型实验铺平了道路,也是构建更大、更稳健的量子网络的关键一步。“它让我们更接近未来,在这个未来,多个遥远的量子传感器可以作为一个整体运行,量子计算机可以自由地交换量子信息,” Sergey Polyakov说。 研究人员,包括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和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的物理学家谢尔盖·波利亚科夫(Sergey Polyakov),以及来自NIST和马里兰大学联合量子研究所(Joint Quantum Institute)的合作者,于2025年4月23日在《Optica》期刊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DOI:10.1364/OPTICA.540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