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研究人员证明超导神经网络可自主学习》

  • 编译者: 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5-09-10
  • 利用精细仿真,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及其合作团队首次证明一类受大脑启发的电子神经网络——超导神经网络——可在初始训练后完全自主地学习新任务,其学习速度比现有神经网络快100倍。

    神经网络通过模拟人脑神经元协同工作的方式进行决策:通过调节神经元之间的信息流动,人脑能够识别新现象、掌握新技能,并在决策时权衡不同选项。

    NIST科学家聚焦于超导神经网络,这类网络在极低温(仅比绝对零度高 4 度)下运行,电流无阻力、能耗远低于包括人脑在内的其他系统,因而能以极高速度传输信息。

    在新设计中,NIST科学家Michael Schneider及其同事找到了一种操控超导神经网络基本单元的方法,使其能够执行一种称为“强化学习”的自主学习方式——神经网络正是通过强化学习来掌握新任务,例如学习一门新语言。

    任何神经网络的核心都在于如何为其电路中的路径分配“权重”或偏好,类似于人脑对不同神经通路赋予不同权重。网络通过“胡萝卜加大棒”的机制调整权重:增强产生正确答案的路径权重,削弱导致错误答案的路径权重。而在 NIST 系统中,构成电路的硬件本身即可决定这些权重变化的大小与方向,无需外部控制或额外计算,就能自主学习新任务。

    相关研究成果已于2025年3月4日在线发表于《Unconventional Computing》期刊(DOI:10.1038/s44335-025-00021-9)。

    NIST的设计带来两大优势:

    第一,网络可在新数据到来时持续学习,而无需每次都从头重新训练整个网络。

    第二,设计能自动调整网络中各路径的权重,以容忍制造过程中硬件尺寸和电学特性的微小差异;这种灵活性在常规神经网络训练中是难以实现的,后者通常需要对权重值进行极其精确的编程。

    Schneider指出,该设计还有望显著加快网络训练速度,并比基于半导体或软件的训练方案消耗更少能量。仿真已验证硬件方案可行,团队下一步将着手构建小规模的自学习超导神经网络原型。

相关报告
  •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型频率梳,有望进一步提高计时的准确性》

    • 来源专题:计量基标准与精密测量
    • 编译者: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4-04-18
    • 被称为频率梳的芯片设备,以无与伦比的精度测量光波的频率,已经彻底改变了计时,探测太阳系外的行星和高速光通信。 近日,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的科学家和他们的合作者已经开发出了一种制造这种梳子的新方法,有望提高它们已经非常精确的精度,并允许它们测量以前无法达到的频率范围内的光。扩大的范围将使频率梳探测细胞和其他生物材料。 这种新设备是在一个小玻璃芯片上制造的,与以前基于芯片的频率梳(也被称为微型梳)的工作方式完全不同。 频率梳就像光的尺子。就像普通尺子上均匀间隔的刻度可以测量物体的长度一样,微梳上均匀间隔的频率尖峰可以测量光波的振荡或频率。 研究人员通常使用三个元素来构建微梳:单个激光器,称为泵浦激光器;一个微小的环形谐振器,最重要的元素;以及在两者之间传输光的微型波导。注入波导的激光进入谐振器并绕环运动。通过仔细调整激光的频率,环内的光可以变成一个孤波——一个在移动时保持其形状的孤波脉冲。 每当孤子绕环转一圈,就会有一部分脉冲分离出来,进入波导。很快,一串类似尖峰的窄脉冲就会填满波导,每个尖峰在时间上间隔相同的固定时间——也就是孤子完成一圈所需的时间。这些尖峰对应于一组均匀间隔的频率,并形成频率梳的刻度或“齿”。 这种产生微梳的方法虽然有效,但只能产生以泵浦激光频率为中心的频率范围内的梳。为了克服这一限制,NIST的研究人员gracimory Moille和Kartik Srinivasan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Miro Erkintalo和Dodd-Walls光子与量子技术中心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合作,从理论上预测了一种产生孤子微梳子的新过程,然后通过实验证明了这一过程。新方法不是使用单一的激光器,而是使用两个泵浦激光器,每一个都以不同的频率发射光。这两种频率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产生了一个中心频率恰好位于两种激光颜色之间的孤子。 这种方法使科学家能够在不再受泵浦激光器限制的频率范围内制造出具有新特性的梳子。通过产生与注入泵浦激光不同频率的梳状结构,该装置可以让科学家研究生物化合物的组成。 除了这种实际优势之外,这种新型微梳(被称为参数驱动微梳)背后的物理原理可能会导致其他重要的进步。一个例子是与微梳单个齿相关的噪声的潜在改善。 在单激光产生的齿梳中,泵浦激光直接只雕刻中心齿。因此,离梳子中心越远,牙齿就越宽。这是不可取的,因为较宽的牙齿不能像较窄的牙齿那样精确地测量频率。 在新的梳状系统中,两个泵浦激光器塑造每个齿。根据理论,这将产生一组同样窄的牙齿,从而提高测量的准确性。研究人员现在正在测试这一理论预测是否适用于他们制造的微型梳子。 双激光系统提供了另一个潜在的优势:它产生的孤子有两种类型,可以比作有正号或负号。一个特定的孤子是负的还是正的纯粹是随机的,因为它是由两个激光之间相互作用的量子特性产生的。这可能使孤子形成一个完美的随机数生成器,它在创建安全密码和解决一些统计和量子问题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否则用普通的非量子计算机是不可能解决的。 研究人员在3月14日的《Nature Photonics》网络版上描述了他们的工作(DOI:  https://doi.org/10.1038/s41566-024-01401-6)。该团队包括来自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franois Leo和他的同事,法国第戎的勃艮第大学的Julien Fatome,以及来自NIST和马里兰大学合作研究的联合量子研究所的科学家。
  •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研究团队推出更高精度粒子浓度测量公式》

    • 编译者: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5-09-10
    • 近日,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的数学公式,可更准确地计算溶液中悬浮粒子的浓度。该方法比现有技术精度更高,可用于为患者精准给药、测定海水中纳米塑料的含量、确保食品添加剂用量准确等多种场景。 相关成果发表于《Analytical Chemistry》期刊(10.1021/acs.analchem.4c05990)。 “这一新公式有望推动纳米技术在食品包装保鲜、微芯片及电子器件制造等领域的应用,”参与测试的NIST工程师Elijah Petersen表示,“它通过修正‘粒子尺寸均一’这一常见假设带来的偏差,显著提高了现有方法的准确性。” 粒子数浓度(particle number concentration)指单位体积气体或液体中所含粒子的数量,通常以“每立方厘米的粒子数”表示。 测定溶液中悬浮粒子浓度的一种常用方法是利用两个变量:溶液中粒子的总质量和粒子尺寸。然而,实际粒子的尺寸并不完全一致,这种差异称为粒径分布(size distribution)。 现有数学方法仅在粒子尺寸几乎均一时才表现良好;当粒子尺寸差异显著时,结果往往失真。 为说明粒径分布的重要性,可以想象一个猜糖果数量的游戏:如果罐子里全是大小一致的M&M’s 巧克力,你可以用简单公式快速估算总数;但若混入了大块的Kit Kat和Reese’s花生酱杯,就必须换一种方法来避免严重偏差。 由前NIST研究员Natalia Farkas推导的新公式,正是将粒径分布这一变量纳入计算,从而获得更准确的浓度结果。 为验证新公式,研究人员将其应用于水中金纳米颗粒样品。NIST科学家此前已用多种实验手段对这些样品进行了充分表征,获得了高度准确的粒子数浓度基准值。结果显示,旧公式将浓度高估约6%,而新公式的误差控制在1%以内。 随后,团队把新公式用于更具实用价值的场景——食品抗结剂。与粒径分布较窄的金纳米颗粒不同,该抗结剂中的颗粒尺寸差异巨大。在此例中,新旧公式给出的估算值最大可相差 36%。 “计算粒子数浓度的方法不止一种,”Petersen表示,“选对公式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