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胺酮对在健康受试者(服用利培酮或拉莫三嗪)静息状态下脑灌注的调节作用》

  • 来源专题:重大新药创制—研发动态
  • 编译者: 李永洁1
  • 发布时间:2015-10-30
  • 目的:该研究的目的在于评估三个精神化合物(氯胺酮,利培酮和拉莫三嗪)在健康受试者静息状态下脑灌注的调节作用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的影响。

    方法:使用多变量的Gaussian分析和传统的单变量分析。预灌注对象分为4组,利培酮和拉莫三嗪各为一组,还有两个安慰剂组。安慰剂组的测试是为了能够评估其分类性能。后期进行氯胺酮或者生理盐水灌注,评价氯胺酮对利培酮和拉莫三嗪的相互作用,看其脑灌注表征的特点。

    结果:研究结果显示氯胺酮灌注对利培酮的影响较大。此研究反驳了以前的描述,且强调了由氯胺酮灌注变化所引起的NMDA受体谷氨酸的释放。

相关报告
  • 《棕色脂肪及生酮饮食与机体健康密切相关》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6-24
    • 棕色脂肪变白会导致细胞死亡并且促进炎症发生 人类机体中并不只有一种脂肪细胞,除了能够储存脂滴中甘油三酯的白色脂肪外,哺乳动物机体中还有能产生热量的棕色脂肪,这些棕色脂肪更像是一个散热器,而不是一个储物柜,棕色脂肪细胞较小,相比白色脂肪细胞而言,棕色脂肪细胞中含有有更多的线粒体,同时其携带有较少的脂质分子,在很多肥胖模型中,棕色脂肪组织都能够转化成为白色脂肪组织,同时还会伴随着细胞形态和功能的改变。 刊登在国际杂志the Journal of Lipid Research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中,来自奥地利和意大利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调查了“变白”厚棕色脂肪细胞所发生的状况,研究者表示,相比相同尺寸的白色脂肪细胞而言,通过添加脂质使得棕色脂肪细胞变白后或许会使其更易于死亡,而变白后的脂肪组织也会含有更多的巨噬细胞,这些巨噬细胞可能就会清理死细胞,并且驱动组织炎症的发生。 变白的棕色脂肪组织的易感性或许就能够解释机体腹部为何更易于获得脂肪,因为大多数变白后的棕色脂肪组织就位于腹部,相比皮下脂肪而言,其更不利于机体健康。 突触融合蛋白17(syntaxin 17)能够促进脂滴的形成 细胞能够储存脂滴中的能量,而且很多这样的脂滴都是在肝脏中被制造的,其在协调机体脂质代谢上扮演着关键的角色,新型脂滴会在细胞的内质网中形成,而酰基辅酶A合成酶3(ACSL3)对于促进这些新生脂滴成熟必不可少,其能将游离的脂肪酸转化成为充满脂滴分子的中性脂质。 刊登在the Journal of Lipid Research杂志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日本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结合并且为Stx17蛋白提供支架就能够将ACSL3分子移动到内质网中线粒体相关膜的新生脂滴中,这种新型角色或许就能够解释为何Stx17蛋白在肝脏和脂肪细胞中表达水平较高。 饮食能够调节代谢产物 但并不是大脑中的代谢产物 生酮膳食,即降低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取而代之的是促进机体依赖于一种脂肪衍生的酮类饮食,这种饮食方式是治疗癫痫症的流行疗法,而且被认为还能帮助机体抵御其它疾病的发生。适当的热量限制也被认为能保护大脑神经元的健康,但研究人员并不确定这些饮食治疗疾病的具体分子机制,近日来自美国的研究人员就深入阐明了生酮膳食对大脑的影响/效应。 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the Journal of Lipid Research上,文章中,研究人员对摄入正常饮食和生酮饮食的小鼠的脑组织和血液样本进行代谢组学分析,他们将小鼠分为两组,让一组小鼠吃饱,而另一组小鼠摄入少量食物,结果发现,在小鼠血液中,犬尿氨酸的代谢发生了明显改变,这种氨基酸衍生自色氨酸,其能被转化成为维生素B3或对神经元能产生一定效应的其它代谢产物,然而在大脑中,犬尿氨酸(kynurenine)的变化水平相对较小。 研究者指出,当色氨酸的降解成为生酮饮食的目标时,血液中代谢产物的改变似乎并不总能够跨越血脑屏障,后期研究人员还希望通过更为深入的研究来阐明其它代谢产物是否也会发生改变。
  • 《轴流式水动力涡轮在静止状态下的近尾迹调查》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pengh
    • 发布时间:2018-06-11
    • 在静态流动条件下,给出了轴流式水轮机近尾流的流场结果。涡轮是一个1/25的规模,0.8?米直径,双叶涡轮仿照桑迪亚国家实验室参考模型1潮流涡轮机。所有的测量都是在美国海军学院的大型拖曳坦克设施中进行的,涡轮机以恒定的运输速度和与最大功率生产相对应的叶尖速度比拖曳。涡轮是规模独立的升力和略微依赖对拖动这些条件(Rec@0.7R≈4×105)。利用二维粒子图像测速系统获得尾迹速度场数据。在锁相条件下得到了PIV系。本文重点研究了近尾迹中速度和平均流结构的表征。具体地说,本文研究了转子叶片脱落的相干叶尖涡的下游演化过程。随着下游距离的增加,涡的不周期度也随之增加。相邻涡核之间的流线间距在转子下游的直径内是恒定的。在下游,观察到明显的涡丝相互作用,包括跳冲。这种相互作用被认为是尾流崩溃和重新通电的主要机制。 ——文章发布于201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