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湿地环境监测装备问世》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1-09
  • 近日,世界林木业大会在广西南宁举办。会上,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朱林团队带来了一款新型湿地环境监测装备。

    “采用传统手段进行调查监测对湿地具有破坏性,而仅靠人工实现全面调查监测不仅费时、费力,对湿地年内变化的监测效果也不佳。”朱林介绍,针对目前湿地监测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团队逐一设计了多个关键组件,并通过三维建模精准构建各个零部件,力求确保装备在湿地复杂环境中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朱林团队将传感器与物联网平台进行无缝对接,确保操作人员能够通过手机端和电脑端实时查看各项监测数据,随时掌握湿地环境的动态信息。

    此外,针对湿地环境的实际特点,团队构建了单一环境监测量参数与环境质量之间的数据联动关系,建立了多源监测数据的生态环境综合评估预测模型,提出一种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湿地生态环境综合评估方法,实现了湿地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实时查询、动态显示及综合指标系数的评估。

    朱林表示,团队正积极与各类湿地和野生动物保护站取得联系,计划将这一系列智能监测装备推广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不仅限于传统的湿地监控,还将扩展到野生动物保护、边境公共安全、智慧城市等多个行业领域。

  • 原文来源:https://www.china5e.com/news/news-1183552-1.html
相关报告
  • 《扎实推进现代化环境监测体系建设》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lifs
    • 发布时间:2021-04-09
    •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我们将深入贯彻‘减污降碳’总要求,紧紧围绕‘提气、降碳、强生态,增水、固土、防风险’总思路,深化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测,加快补齐生态质量监测短板,扎实推进高质量、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谈及2021年工作,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司长柏仇勇提纲挈领地告诉记者。   贯彻高质量发展要求,优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柏仇勇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将其纳入生态文明改革大局统筹推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显著成效。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力支撑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需要我们不断完善、优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切实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能力水平。   更加注重系统性和整体性。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要准确把握“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维,围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的要求,找准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新定位、新方向,推动环境质量多要素监测向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性监测的全面转型。   “我们要以高质量发展理念指导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质量管理、监测监管、装备研发、能力建设等各个方面,推动‘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柏仇勇还强调,特别是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和自身能力水平,实事求是地开展监测点位设置和网络建设,杜绝“扩数量、铺摊子”的路径依赖,加快实现“大规模”监测向“高质量”监测的新跨越。   更加注重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从“抓重点、抓关键、抓试点”三个方面入手,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研究开展长江、黄河“三水统筹”、生态保护与修复等相关水质、水生生物、水生态监测,建立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强化跨省界水质断面、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湿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等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围绕新污染物治理等前沿领域,推进新技术与生态环境监测业务的深度融合。   紧扣“三个治污”,完成生态环境监测重点任务   生态环境监测领域广泛、监测方式多样、监测任务繁密,包括空气质量监测、地表水环境监测、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监测、海洋环境监测、生态质量监测等多个领域的多项重点任务。   柏仇勇表示,2021年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要紧扣“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推进环境质量监测精细化、协同化,强化生态质量监测综合性、完整性,提升污染源执法监测规范性、权威性。   强化空气质量监测与预报,做好1734个国家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站点运行,深入开展国控站点和地方站点数据的联网共享与联合分析,强化PM2.5和O3协同监测,加强重污染过程预报研判和综合分析,构建更为全面系统的全国大气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体系。深化地上地下、陆海统筹的水环境监测,重点做好3646个国家地表水断面、1912个地下水点位、1359个海水水质点位的监测与评价。加强生态质量监测,组织实施国家、省域和典型生态区域的生态质量监测与评价,在部分省份开展生态地面监测。提升污染源监测与生态环境应急监测水平,组织对已核发排污许可证的重点地区和重点行业企业开展自行监测专项检查,开展应急监测工具箱和“1+N”应急监测调度支援机制建设,逐步实现对应急监测方法、人员、专家、物资、风险源等信息的动态管理。   强化制度保障,全方位夯实生态环境监测基础   谈及完善生态环境监测法规标准体系时,柏仇勇表示,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强力推进生态环境监测条例出台,加快建立一套覆盖监测全要素、全指标、全过程的监测标准规范,完善量值溯源体系,将国家层面的质量管理要求延伸到省市县,切实解决生态环境部门国家与地方之间,以及生态环境部门与其他部门、排污单位、社会机构之间监测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问题。   “一方面,我们要强化监测监督管理,从生态环境监测的组织者,向‘组织者+监管者’转变,下更大力气抓好监督管理,提升各级各类机构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独立性和公正性。”柏仇勇表示,要倡导依法、科学、诚信监测理念,构建防范和惩治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责任体系。重点落实好刑法修正案关于监测弄虚作假入刑的决定,对弄虚作假行为,一律严惩重罚,让造假者付出应有的代价。   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动生态环境监测改革落地见效。柏仇勇表示,各省级生态环境部门要强化对全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统筹,重点理顺驻市监测机构为所在市提供技术支撑与服务的长效机制,加强省、市监测数据共享,形成全省监测合力。   最后,柏仇勇还强调了人才队伍与思想作风建设的重要性。“今年,我们将组织举办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业务技术培训,开展第二批生态环境监测‘三五’人才遴选,打造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要在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培育弘扬依法监测、科学监测、诚信监测的行风文化和职业道德规范。”
  • 《济南环境监测的“神兵利器”》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APC
    • 发布时间:2018-07-09
    • 济南市智慧环保大数据综合监管平台大屏幕上,全市大小道路被一个个红黄绿色的颗粒状圆点密集串联,这些圆点由出租车“头顶”的车载颗粒物监测系统实时传回汇集而成,颜色不同,代表着道路空气污染程度的不同。这一济南市出租车移动监测系统,引起师生们的好奇和关注。   济南市环境保护网格化监管中心的孙宁宁介绍,扬尘污染一直是影响济南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在日常监管中,定点监测无法完全抓取那些移动、突发的扬尘污染,而出租车移动监测系统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目前,济南市已有100辆出租车先期安装了这套车载颗粒物监测系统,该系统每三秒钟就可获得一组数据,每天可覆盖城区95%以上的机动车道路。这些出租车通过道路行驶完成扬尘监测,实时发布道路扬尘污染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