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次性到重复使用 新型海水电池有了超长循环寿命》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9-24
  • 海水电池是一种新型储能技术,它以海水作为电解液,能够有效降低电池生产成本,安全且具有可持续性,在海洋探测、水下通信和岛礁供电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前景。但是,目前研制出的海水电池多为一次性电池,无法重复使用。

    近日,海南大学田新龙和杨金霖“海洋清洁能源”创新团队研制出了一种基于天然海水电解液的超长循环寿命、可重复充电的氯离子电池。该成果实现了可逆阴离子存储电极的技术突破,是对可持续水系电池的一次革新,可为深远海领域的电能储备与供应提供解决方案。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美国化学学会杂志》。

    攻克氯离子可逆存储技术难题

    “我国海域辽阔,海水资源丰富,海水中含有各种溶解性阳离子和阴离子,具有良好的离子导电性。如果能就地取材,使用天然海水作为电池的电解液,则可以解决电池的成本和安全性问题。”海南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田新龙向记者介绍团队研发可充电海水电池的初衷。

    “现有的海水电池多是一次性电池,无法重复使用,导致其在很多领域的应用受限。这是因为一次性海水电池使用的电极材料不具备可逆储存氯离子的能力。”海南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副研究员杨金霖告诉记者。

    海水电池要实现从“一次性”到“重复使用”,就必须解决氯离子可逆存储电极这一难题。田新龙介绍,不同于常规电池基于锂离子或钠离子等阳离子存储,海水电池的工作原理是基于氯离子存储,氯离子则属于阴离子。传统的电极材料,例如氧化物和硫化物,均无法实现阴离子包括氯离子的可逆存储,因此无法应用于可充电海水电池的开发。

    该研究团队通过查阅文献和高通量计算,筛选了10余种潜在的无机氯离子存储材料,并尝试合成其中7种,最终选定MXene这一新型二维材料作为电池储氯电极。

    “与传统材料不同,MXene材料是一种具有高导电性的层状材料。”杨金霖介绍。高导电性有助于离子和电子的快速传输,而稳定的层状结构有利于氯离子在材料层间的可逆嵌入和脱出,可以提高电池的循环寿命。

    团队研究人员发现,MXene材料具有一种可调控的表面官能团——氯表面端基。此外,该材料的氯表面端基可以与海水中的氯离子形成共价相互作用。这种弱相互作用既可以使氯离子吸附于材料层间,又能够让其快速迁移,从而实现氯离子的可逆存储。

    破解更耐腐蚀电池器件材料之困

    虽然解决了储氯电极材料这一首要问题,但海水中氯离子的腐蚀性仍待解决。

    杨金霖告诉记者,团队在研究初期就发现,海水电池的充电电压很低,循环寿命也达不到要求。通过逐步排除影响因素,研究人员最终发现,氯离子对电池壳体和集流体存在较强腐蚀性,是影响电池性能的主要原因。

    针对这一问题,团队开始投入设计更耐腐蚀的电池器件:用更耐氯离子腐蚀的碳纸和钛箔代替传统的铜箔作为集流体;对电池的壳体进行防腐蚀处理;对连接工艺进行优化。这些改进措施有效降低了氯离子对电池的损害,提升了电池的整体性能和稳定性。

    “目前锂离子电池最佳运行温度范围在15摄氏度至35摄氏度,而我们开发的海水电池具有宽温工作能力,可以在零下20摄氏度至50摄氏度的温度范围内保持稳定性能。”杨金霖介绍,过低或过高的环境温度都会对电池性能的发挥带来不利影响,甚至引发安全问题。

    研究团队认为,这种宽温工作能力拓宽了电池的使用场景,使得电池可以用于需要在极端环境中使用的设备,例如电动汽车和储能基站。面对夏日酷暑和冬日严寒,电池都能维持稳定性能,保障设备持续运行。

    在实验中,这款新研制的电池还展现了高可逆容量、高能量密度、超长循环寿命等良好特性。杨金霖介绍,电池的容量和能量密度越高,电池在一次充电后可以使用的时间就越长;长循环寿命则意味着电池可以重复充电—放电使用多次,而依旧保持优异性能。在实验中,新研制的电池可于海水电解液中循环达40000次,这意味着其实际使用寿命将超过1年。

    田新龙介绍,新研制的电池用天然海水代替了传统的有机溶剂作为电池电解液,能节约大约10%的生产成本。电池的组装过程也不需要无水无氧的严苛环境,对设备和制造工艺要求较低。因此,预计电池的整体价格能降低20%—30%。

    此外,MXene电极材料中不含锂、钴等价格昂贵金属元素,因此这种电池生产成本大幅降低,同时具有无毒环保的优势,可助力推动全球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我国“双碳”目标。

    如何尽快让创新成果实现落地转化?田新龙认为,长远看来,超长循环寿命的海水电池应用前景和潜在环境效益不容忽视,但目前它还面临着诸多技术和市场挑战。“我们还需要解决材料的规模化批量制备、电池器件的结构和工艺优化等问题。”他说。


  • 原文来源:https://www.china5e.com/news/news-1177628-1.html
相关报告
  • 《人工智能大模型“拿捏”电池寿命》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9-25
    • 从清晨唤醒我们的闹钟,到随身携带的手机,再到电动汽车、无人机等新兴产品,无一不依赖于电池提供的稳定电力。 然而,随着电池使用时间的增长,其容量会逐渐衰减,造成供电时间缩短,影响设备的正常功能。如果能及时检测电池寿命,用户就能在电池性能明显下降前采取相应措施,从而避免因电池问题导致的设备故障或数据丢失,延长电池整体使用寿命。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研究员陈忠伟、副研究员毛治宇团队,联合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冯江涛,在电池健康管理领域取得新进展。他们开发了一种新型的深度学习模型,有效解决了传统方法对大量充电测试数据的依赖问题,为电池实时寿命预估提供了新思路,实现了锂电池寿命的端到端评估。同时,该模型作为团队开发的第一代电池数字大脑PBSRD Digit核心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电池智能管理提供了解决方案。相关成果发表于《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交通电气化学报》。 难以预测的电池寿命 电池的循环寿命是指电池在规定的充放电条件下,经历多次完全充放电循环后,容量或性能下降到初始值的某一规定百分比所能经历的充放电次数。通常以电池容量衰减到初始值的80%作为循环寿命的“终点”。 假如一部手机的电池循环寿命是500次,这就意味着,如果每天把手机电量完全用完再充满,那么大约500天后,你就会感觉手机电量没有以前那么耐用了,因为电池的循环寿命到了。 由于电池容量退化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动态过程,包括充放电循环次数、充放电深度、环境温度、电池老化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使得电池寿命预测变得尤为复杂。 此前,电池寿命预测都在实验室内进行。比如让电池加速循环,在高温45℃下高倍率运行,以此推断它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使用寿命。但是,不同的应用场景和运行条件会对锂电池寿命产生显著影响,以致无法实现对电池的精准预测。 目前,很多团队正积极投身于人工智能领域的探索。“遗憾的是,当前的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学习深度,以及有限的人力资源,不能完全满足对电池寿命进行精确检测的需求。”毛治宇说,“基于这一现状,我们萌生了一个设想——设计一个能够直接且高效检测电池寿命的创新模型。这一模型致力于突破现有技术的局限,为电池健康管理提供更为可靠和智能的解决方案。” 人工智能模型让电池“透视” 2017年,毛治宇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读博士,陈忠伟是他的导师。当时,人工智能刚刚起步,他们想尝试一下,用它能否解决电池寿命检测这一难题。 “实际上,电池包括正极、负极、隔膜、电极液等,是一个复杂的电化学系统。但是,那时候的模型还停留在简单的神经网络学习,人工智能检测刚刚开始,我们就用自己的电池尝试测试,并纳入此前未被考虑到的电池老化问题,最终检测出来的电池寿命与实际寿命相比,精度有了很大提高。”毛治宇回忆当初第一次尝试时说。 这次初步尝试开启了毛治宇在人工智能应用于电池智能管理方向的科研之路。后来,二人先后归国工作,毛治宇又加入了陈忠伟的团队。 陈忠伟团队有一个方向是智能电池,包括人工智能应用于科学、人工智能应用于工程,毛治宇想在这里圆梦。而目前科技领域已有多个人工智能的计算模型,他们“借风使船”结合多个模型,实现了优势互补。 “我们利用了Vision Transformer结构,它可以进行并行计算,同时处理多个任务。”论文第一作者、在大连化物所从事博士后研究的刘云鹏介绍,“还有一个空间流加时间流的双流框架,可提取多维时间尺度信息,同时借助高效自注意力机制减少计算复杂度。我们根据不同的优势将这两种算法进行了结合。” 这项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少量充电周期数据的深度学习模型,该模型通过带有双流框架的Vision Transformer结构和高效自注意力机制,捕捉并融合多时间尺度隐藏特征,实现对电池当前循环寿命和剩余使用寿命的准确预测。 该模型在仅使用15个充电周期数据的情况下,能够将上述两种预测误差分别控制在5.40%和4.64%以内。并且,在面对训练数据集内未出现的充电策略时,仍能保持较低的预测误差,证明了其zero-shot泛化能力。 打造“电池数字大脑” 同时,该电池寿命预测模型是第一代电池数字大脑PBSRD Digit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将模型整合到该系统中,进一步提高了系统的准确性。目前,该电池数字大脑系统作为大规模工商业储能和电动汽车的能量管理核心,可部署于云端服务器和客户端嵌入式设备。 “现在新能源特别是储能是热点话题,很多厂家都想开发全生命周期的电池智能管理系统。我们希望建设一个完整的电池数字大脑,能够更好地管理电池,像大脑一样控制电池的各个方面,让电池效率更高、寿命更长。这是我们未来的一个智能化发展方向。”毛治宇介绍说。 事实上,陈忠伟、毛治宇、刘云鹏正好是一个团队内的“师徒三代”。经过多年发展,团队在电化学、电催化、人工智能方面都有着深厚的积累。他们的目标是打造从基础研究到关键技术开发再到产业应用示范的全链条模式,以应用为导向真正走向产业化,乃至对整个领域产生影响。 150余人的团队中,会聚了超过50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他们具有不同的技术背景,不乏在大数据架构与算法领域深耕多年的专家,擅长将前沿的算法研究转化为高效、稳定的系统架构,确保技术成果能够顺利落地。 正是这种“研究+开发”深度融合的模式,使得团队能够跨越传统界限,促进不同领域知识与技术的交叉融合。工程师们不仅能独立承担项目研发的重任,还能与科研人员紧密合作,将最新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产品功能,从而加速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步伐。 通过这种高效的协作机制,团队不仅在电池寿命检测等特定领域取得突破,还能灵活应对各种复杂挑战,推动多个项目并行发展,最终实现多元化、全方位的技术创新目标。 “未来,我们计划利用模型提炼等技术进一步优化模型,以提高资源利用率,打造真正的数字大脑。”陈忠伟说。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109/TTE.2024.3434553
  • 《1500次循环内的零衰减!宁德时代研发出长寿命电池》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3-12
    • 一向低调的宁德时代相关负责人今天罕见地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透露了公司下一代研发方向中包括无钴技术,并力争到2025年将每千瓦时锂电池成本降到100美元的水平。 这是怎么回事? 已研发出一款长寿命电池 宁德时代相关负责人向上证报记者透露,在电池寿命方面,公司已研发先进的零衰减电池,可实现1500次循环内的零衰减,这将是一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长寿命电池。 2020年1月14日,国内规模最大的电网侧站房式锂离子电池储能电站——福建晋江储能电站试点项目一期(30MW/108MWh)启动并网,1月15日9点24分一次并网成功,标志着零衰减电池进入应用。 零衰减电池应用电站 针对消费者吐槽的使用空调导致电池损耗直接超过30%的问题,宁德时代则推出了电池自加热技术,利用脉冲电流所释放的热能对电池加热,可达到2℃/min的加热速率,整个加热过程中电芯温差不超过4℃。使用电池6%左右的能量,15分钟从-20度提升到10度。 上述负责人表示,再加上通过电芯直接集成到电池包的CTP技术和15分钟充满电的4C快充技术,是龙头企业规模效应与技术演进迭代的进一步强化,再加上以四项关键技术为代表的突破,将有助于宁德时代到2025年将每千瓦时锂电池成本降低到100美元,也就是税前700元的水平,系统能量密度做到250Wh/kg。 宁德时代CTP电池 公司研发始终围绕产品端应用,但针对无钴等下一代化学体系方向,锂硫、锂空、全固态锂离子、钠离子电池等前沿储能技术都进行了布局和储备。 “如同准备迎接全科考试的学生,我们试图掌握更多的技术,开发更全的产品体系,迎接电动时代的到来。”这位负责人如是说。 扩张计划仍未停歇 根据高工锂电统计,宁德时代已蝉联三年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第一。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动力电池应用分会研究部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动力电池装机量约62.2GWh(吉瓦时),其中宁德时代装机量为31.71GWh。 拥有超过50%的市占率,宁德时代扩张计划仍未停歇。 2月26日,宁德时代公告定向增发不超过200亿元以进行扩产、前沿技术研发和补充流动资金。其中,宁德时代湖西基地和江苏溧阳三期和四川宜宾一期已在2018-2019年公告相关扩产计划。扩产总投资160.2亿元,使用募集资金125亿元。公司还计划总投资不超过100亿元建设宁德车里湾锂电池生产基地项目。 电池供应商牵头车企抱团响应 3月9日下午,宁德时代用官方微博号发布了一个内容为“电动时代,你来不来”微博,并@了一群车企喊话。 此后数小时里,包括金龙客车、安凯客车、北京现代、上汽大通maxus、长安汽车、一汽奔腾、东风启辰汽车等10余家新能源汽车企业官方微博接连进行了回应,并发布了品牌与宁德时代的联名海报。 这显然是一场声势颇大的集体营销活动。一位车企负责人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车企通常处于强势的地位,此次多家车企选择共同参与宁德时代的营销活动,在业界尚属首次。车企们主要是看到了宁德时代已经参与过国际产业链中,在电动车行业成为了标杆,对消费者起到引领作用。 作为牵头方,宁德时代相关负责人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特斯拉正式进入中国市场,新能源车补贴退出进入倒计时,行业观点趋向于认为,新能源车行业即将迎来完全市场化的竞争。 “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将从量变达到质变的临界点,未来将大刀阔斧地分割燃油车的蛋糕。”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切下燃油车的蛋糕后,整个市场将更加细分,不同的品牌都会有更多的饭吃。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预测认为,到2025年我国汽车市场电动化率则将超过25%。而到2035年,这一比率将超过70%,以至于为后续的中国零排放打下基础。到2025年,基本电动车比燃油车更具有经济性,市场驱动会非常好。2040年之前,除一些特殊应用领域,基本全面实现电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