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液体催化乙烯-合成气制MMA成套技术研发成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9-06-14
  • 由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离子液体与绿色工程团队研发的“离子液体催化乙烯-合成气制MMA成套技术”通过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何鸣元院士担任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韩布兴院士担任副主任委员,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胡迁林出席会议并作讲话。   

    该技术成果采用煤化工下游产品乙烯、合成气、甲醛、甲醇为原料,经四步反应生产MMA(甲基丙烯酸甲酯)。项目组从2008年起,历时十余年,先后攻克了氢甲酰化、羟醛缩合、醛氧化、酯化四步催化剂、分离纯化及工艺集成等科技难题,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通过离子液体络合金属催化体系创新及新型反应器结构设计,突破了氢甲酰化反应过程催化剂失活和夹带的难题;采用正负离子协同强化原理,实现了温和条件下羟醛缩合反应高转化率和高选择性,解决了高温高压、设备及运行成本高等难题。2010年,与河南能化集团签约,共同推进新技术产业化。河南能化集团选择其下属的河南省中原大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进行工业性试验,于2018年建成首套千吨级工业试验装置并成功实现了稳定运行,产品性能优异,验证了技术的可靠性和先进性。   

    MMA是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光导纤维、光学镜片、机器人等高端材料的基础原料。中国MMA用量全球第一,对外依存度>60%,年需求增长率>10%,属于有机化工进口依存度最高的十大产品之一。世界MMA主要生产技术是丙酮氰醇法,受HCN原料限制,且安全风险大、污染重,面临淘汰。近年来,以石油副产异丁烯为原料生产MMA技术,在我国相继实现产业化示范及应用,为解决我国MMA短缺局面带来了新机会。然而,我国以煤为主的资源禀赋,决定了煤基MMA技术发展的天然优势。乙烯-合成气法制MMA技术的研发成功,开辟了MMA及下游产业发展新路径和新空间,为我国现代煤化工的高端化、差异化、绿色化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同时,离子液体在该技术中的成功应用,为世界离子液体研究提供了新的应用范例,必将进一步引领推动离子液体绿色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相关报告
  • 《固载离子液体催化CO2转化制备DMC/EG绿色工艺通过鉴定》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6-11
    • 由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离子液体与绿色工程团队历时十五年持续研发,并于2014年与江苏奥克化学有限公司签约合作完成的“固载离子液体催化二氧化碳转化制备碳酸二甲酯/乙二醇(DMC/EG)绿色工艺”项目通过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会议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胡迁林主持,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三届理事会会长李勇武出席会议并作讲话,江苏奥克化学有限公司朱建民董事长及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所张锁江院士出席会议并作报告。    本次鉴定委员会由以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何鸣元院士担任主任委员,清华大学费维扬院士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韩布兴院士担任副主任委员的9位委员组成。鉴定委员会专家一致认为,该技术成果属于世界首创,国际领先,是绿色工程与绿色化学应用的成功范例,为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现有乙二醇工艺节能及延伸环氧乙烷产业链开辟了新途径。    该项技术成果利用乙烯氧化制环氧乙烷排放的二氧化碳废气为原料,与环氧乙烷在离子液体催化剂的作用下,通过羰基化反应生成碳酸乙烯酯,然后碳酸乙烯酯再与甲醇反应生产碳酸二甲酯和乙二醇。研究开发了固载离子液体催化二氧化碳转化制备碳酸二甲酯/乙二醇绿色工艺,实现了原子经济性反应和二氧化碳温和转化,突破了现有碳酸二甲酯和乙二醇工艺能耗高、效率低、污水难处理的难题;发明了固载离子液体催化剂,具有环氧乙烷单程转化率高、原料适应性强、催化剂无需分离等优势,并实现量产工业化示范应用;攻克了羰基化反应器气液均匀分布等关键技术,创新开发了万吨级固载离子液体气液固三相列管式反应器;研究开发了醇解反应-变压共沸精馏耦合过程强化技术,创新实现了全系统热网络优化集成,大幅降低了能耗、显著提高了经济性、减少了设备投资;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专利成果。由辽宁省石油化工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设计,江苏奥克化学有限公司采用该技术建成了万吨级工业化示范装置并实现了稳定运行,碳酸二甲酯品质达到电池级标准,乙二醇品质优于国家标准。    碳酸二甲酯是重要的基础原料,被誉为21世纪绿色化学的“新基石”。近年来,随着动力锂电池和聚碳等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对碳酸二甲酯的需求持续快速增长,亟待开发清洁高效的生产技术。乙二醇是战略性大宗化工原料,主要用于生产聚酯纤维和树脂等,我国2017年需求量超1400万吨,对外依存度高于60%。但伴随着煤基乙二醇工艺的快速发展,环氧乙烷水合生产乙二醇工艺面临竞争压力。环氧乙烷与二氧化碳为原料生产碳酸二甲酯联产乙二醇,开辟了一条兼具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新途径,符合我国当前产业布局要求,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 《大连化物所“生物质催化转化制乙二醇技术”中试成功!》

    • 来源专题:绿色化工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4-10-22
    • 10月17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涛院士、郑明远研究员、王爱琴研究员团队,与中科柏易金(郑州)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合作开发的“千吨级生物质催化转化制乙二醇中试技术”通过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评价。 评价委员会认为,该技术首创了生物质糖一步催化转化制乙二醇新路线,开发了千吨级生物质糖制乙二醇成套技术,实现了生物质催化转化高选择性制乙二醇由基础研究新发现到千吨级规模应用的跨越,综合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一致同意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乙二醇是重要的大宗能源化学品,每年全世界消费量超过3000万吨,主要应用于合成涤纶纤维、聚酯瓶片、防冻液、涂料、医药等领域。我国是乙二醇生产和消费大国,每年的消费量超过2000万吨。但是,乙二醇主要以石油乙烯或煤炭为原料,存在原料不可再生、二氧化碳排放量大、能耗高等缺点,亟待发展绿色乙二醇生产技术。 2008年,大连化物所张涛团队在国际上首创了纤维素直接催化转化制乙二醇新反应,为生物基乙二醇的生产提供了新途径。此后,团队从催化基础科学和技术工业应用两个维度开展了持续系统的研究工作,在低成本催化剂开发、反应机理和动力学研究、原料拓展、过程放大等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2019年,团队与中科柏易金公司等合作开展“千吨级生物质催化转化制乙二醇中试项目”。 2022年,在河南濮阳建成了国际首套千吨级生物质催化转化制乙二醇装置,并于6月首次投料,一次性打通了工艺流程,获得了工业级的生物质乙二醇产品。 2023年,在项目团队对装置流程进行了技改升级后,完成72小时现场考核,结果表明,乙二醇产物选择性接近80%,产品分离纯度达到99.9%,紫外透光率达到聚酯级乙二醇国家标准。 装置运行数据表明,该技术路线的技术经济性优于现有的生物乙醇-生物乙烯-生物基乙二醇技术路线。同时,出产的生物质乙二醇产品经用户合成聚酯测试,品质优于煤炭基乙二醇。该中试运行结果为生物质催化转化制乙二醇技术的万吨级工业应用奠定了基础。 千吨级生物质催化转化制乙二醇中试技术利用秸秆糖等生物质为原料,通过高选择性催化剂体系和反应系统,结合高效的产品分离工艺,生产出乙二醇产品。整个工艺过程路线短、条件温和、原子经济性高,属于绿色低碳循环经济路线。该技术已获得4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具有完善的自主知识产权,并获得2022年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生物质乙二醇作为生物基聚酯材料不可替代的合成原料,发展前景广阔,该技术生产出的乙二醇产品已经推向市场,用于生产生物基涤纶(PET)、全生物基呋喃塑料(PEF)、香精香料等。千吨级生物质催化转化制乙二醇中试技术有望为乙二醇产业链升级、生物基聚酯生产、我国绿色化工提供重要的技术解决方案,对实现我国“双碳”目标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流程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