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公司出资10亿设立中国海洋核动力公司》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17-08-17
  • 中国核电8月10日下午发布公告,公司与关联方浙能电力及其他投资方上海国盛(集团)有限公司、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上海电气拟共同出资设立中核海洋核动力发展有限公司(暂定名)。

      新公司注册资本10亿元,其中,中国核电出资5.1亿,上海国盛(集团)有限公司出资2亿元,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资1亿元,上海电气出资1亿元,浙能电力出资0.9亿元。

      公告称,新公司的设立,符合国家“建设海洋强国”和“一带一路”重要战略,有助于推动船舶核动力军民融合发展,有利于多元产业合作。

      中国核电还在当天的另一则公告中称,新公司的成立有利于促进国家核能可持续发展,推动核动力装置在水面舰船、海上综合利用平台等工程领域的应用,掌握海洋核动力自主化核心技术,促进国内海洋核动力装备产业化发展。

      根据公告,中核海洋核动力发展有限公司主营海洋核动力装备开发、建造、运营和管理,生产、销售电力、 热力、淡化水及相关产品等。

      国防科工局副局长、国家原子能机构副主任王毅韧在今年早些时候表示,中国已将海上核动力浮动平台列入国防科技工业“十三五”规划和核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目前已开展相关标准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他说,该平台建成后,预计将率先用于海上石油勘探、天然气开采等领域。

      王毅韧说,中国要建设海洋强国,对海上资源的开采非常重要。但在海上作业,能源是个问题,目前的方法是带着柴油发电机,但很费事,对海洋环境也不好。同时,西沙、南沙群岛有人居住和生活,他们所需的能源也要依靠柴油发电机。此外,未来一些大型船舶,也需要海上核动力。海上核动力浮动平台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应用前景广阔。

      海上核动力浮动平台也称海上核电站。2016年年初,国新办举行的国内首部涉核领域的《中国的核应急》白皮书透露,中国的海上浮动核电站正在规划当中。中国致力于建设海洋强国,而海上核电站有利于中国对海洋资源进行充分的挖掘利用。

      海上核动力浮动平台的工作原理是,把核反应堆安置在船舶上,由船舶开往那些需要电源的海洋,比如,南海、渤海和东海。海上核动力浮动平台在国内属于首创,尽管中国核动力平台的研发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已拥有多艘核动力舰船,民用核动力船舶建造尚无先例。

    29eabb7301b3449150dc2e164a800e52.jpg

      不管反应堆是安置在核动力舰船身上(比如潜水艇和航母),还是安置在民用的船舶身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潘自强此前向第一财经记者分析说:“这在技术上已经没有问题。”

      海上核动力浮动平台,好比是把一个在缩小版的陆地核电站移植到船舶身上。不过,由于陆地环境和海洋环境存在巨大差异,相关的技术要求自然有异。基于海洋的特殊环境,海上核动力浮动平台的反应堆结构紧凑、重量集中、重心低、抗倾斜,摇摆能力和抗冲能力强。

      为推动海上核动力浮动平台的发展,上述核能企业正在研发一种体积和装机规模更小的核反应堆。比如,2016年,中广核与东方电气签署了《“中广核ACPR50S实验堆平台项目”压力容器采购协议》,意味着中广核海上小型堆ACPR50S建设正式启动。

      据中广核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芮旻此前介绍,ACPR50S是中广核开发的海上浮动核电站,是以成熟的大型陆上商用压水堆核电站为参考,基于成熟的核电装备技术,结合成熟的海洋设施技术,开发的满足最高核安全要求和海洋用户需求的分布式海洋综合能源系统。

      2017年8月7日,在中广核第五届“8·7公众开放体验日”暨大亚湾核电站开工30周年新闻发布会上,中广核新闻发言人黄晓飞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有关提问时回答说,在小型堆方面,中广核已经获得重大进展,今年下半年还要加大力度。

      另外,国家核电旗下的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在小型堆方面的研发同样获得重大进展。该院此前公布的资料显示, 其研发的小型堆CAP200是基于非能动系列化研发平台和核电重大专项研发成果的紧凑型压水堆小堆型号。据介绍,CAP200具有较高的机组容量以满足经济性指标和市场应用需求;较高的固有安全性和安全裕度,具备长期非能动安全能力;技术上实现消除厂外应急、废物最小化和灵活运行目标;技术成熟度高、建造周期短;安全性高、经济性好、竞争力强,具备快速工程化条件。

      目前,中国集团、中广核、国家电投等核能企业已经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等船舶企业进行了海上核动力浮动平台的研发合作。“进展相对顺利。”参与海上核动力平台研发的一位工程师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记者注意到,1月20日,中核集团、上海市、中船集团在京签订了三方投资平台《合作意向书》,其内容是“出资设立海洋核动力装备投资平台”。中核集团董事长王寿君在会上表示,此次合作三方强强联合,能够促进国家相关项目的产业化发展。

      与中船集团相比,中船重工在海上核动力浮动平台方面走得似乎更快一些。“中船重工是我国拿到海上核电路条的第一家企业。”媒体此前引述中船重工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忠的话说。在产业方面,据吴忠介绍,仅就海上石油钻采方面的需求而言,未来市场规模就逾1000亿元。根据测算,渤海湾每年将形成500亿元的核动力装备制造产值,而南海的规模则会更多。

      据中船重工七一九所副总工程师朱涵超此前介绍,中船重工的海洋核动力平台示范工程建设投资约为30亿元。建成后,在全寿期40年内通过售电可实现销售收入约226亿元。为满足渤海油田的能源需求,集团将先后批量建设近20座海洋核动力平台。

相关报告
  • 《核海洋核动力浮出水面:中国核电、上海电气、江南造船参股》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pengh
    • 发布时间:2017-09-03
    • 为促进海洋核动力装备产业化,中国核电、上海电气等5家企业拟共同出资10亿元,在上海成立中核海洋核动力发展有限公司(暂定名)。 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核电,601985)8月10日晚间公告,拟与浙江浙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浙能电力)、上海国盛(集团)有限公司、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中核海洋核动力发展有限公司(暂定名),新公司的设立符合国家“建设海洋强国”和“一带一路”重要战略,有助于推动船舶核动力军民融合发展,有利于多元产业合作,整合资源,促进公司未来经济增长。 海洋核动力装备是小型核反应堆与船舶工程的有机结合。在民用领域,可为海上油气田开采、海岛开发等领域的供电、供热和海水淡化提供可靠、稳定的电力,也可为破冰船提供推进动力,在军事领域也有很多用途。 根据公司章程,中核海洋核动力发展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包括海洋核动力装备开发、建造、运营和管理,生产、销售电力、热力、淡化水及相关产品等等,经营期限为60年。
  • 《从十九大报告看中国海洋政策的变与不变》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7-11-02
    •   【聚焦十九大】(十九大观察)从十九大报告看中国海洋政策的变与不变   中新社北京10月23日电 (记者 李晓喻)中国将如何对待海洋?中共十九大报告的表述有两个变化值得关注。   其一,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与十八大报告相比多了“加快”两字。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称,“蛟龙”号等过去五年间中国海洋科技取得的一系列突出成果,为建设海洋强国奠定了物质和技术基础。“现在到了全面加快海洋强国建设的时候了。”   其二,报告将这一表述置于第五部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而没有延续十八大报告的做法,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部分阐明。   王义桅表示,所谓海洋强国,基本条件之一就是海洋经济要高度发达,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高,海洋开发、保护能力强。   当前,蓝色正逐渐渗入中国经济的底色。用中国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的话说,中国经济形态和开放格局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依海”特征,中国经济已是高度依赖海洋的开放型经济。   据官方数据,过去十年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从2006年约2万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16年约7万亿元,但占GDP比重始终徘徊在9%-10%左右。“与不少发达经济体海洋经济占比动辄高达60%相比,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还远远不够。”王义桅说。   官方此前已经提出,要提高海洋及相关产业、临海经济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努力使海洋经济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有理由认为,今后中国将在发展海洋经济,加强陆海统筹方面投入更大精力。   从中共十八大到十九大,中国对海洋的态度也有两点没有变。   其一,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绝不是要“称霸海洋”。   中共十八大和十九大报告一直把“建设海洋强国”放在对内而非对外关系部分阐述。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的话说,如此行文是在告诉世界: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国内发展的需要。   作为领航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纲领性文件,十九大报告已明确表示,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中国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由此观之,中国建设海洋强国将始终立足于和平、合作、共赢。   其二,中国将一如既往重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中共十九大对生态环境保护可谓空前重视。报告首次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并正式写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王义桅表示,十九大报告将建设海洋强国从生态文明建设移至现代化经济体系部分,并不意味着开发将重于保护。在环境保护已受到前所未有重视的情况下,“中国会持续加大对海洋的保护力度,不会掠夺海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