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秦岭站启用首个规模化新能源系统,开启绿色低碳科考新时代》

  • 编译者: AI智能小编
  • 发布时间:2025-05-15
  • 中国在南极秦岭站成功建设并交付使用首个规模化新能源系统,标志着中国极地科考进入绿色低碳能源新时代。该系统整合了风力、光伏、氢能和低温储能电池等多种能源形式,形成微电网,有效克服了南极极端环境下的清洁能源供给瓶颈,降低了科考经济成本,并为全球极地科考减排提供了中国方案。 智能微电网技术是实现这一突破的关键。智能微电网具有灵活性,可根据不同场景调整,支持偏远地区和工业园区的电力需求,提高新能源就地消纳水平,减少大电网压力。国家相关部门已提出行动方案,鼓励因地制宜建设智能微电网,未来将聚焦电网末端、新能源资源条件好的地区和工业企业等三大场景进行重点建设。 尽管微电网发展面临技术和经济挑战,但技术进步和政策支持将为其铺路。随着储能成本下降和标准完善,智能微电网有望在未来提供更加稳定、清洁和高效的能源供应。
相关报告
  • 《欧盟着力实现绿色转型》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APC
    • 发布时间:2020-03-26
    • 近日,欧盟委员会通过新版《循环经济行动计划》(简称《计划》)。自去年12月公布“欧洲绿色协议”以来,欧盟先后出台多项举措,推动经济社会实现绿色转型。新版《计划》是“欧洲绿色协议”框架下的重要一环。与2015年的旧版相比,新版《计划》将推动欧洲循环经济从局部示范转向主流规模化应用。   根据欧委会今年1月公布的《欧委会2020年工作计划》,推动欧盟经济社会实现绿色转型是本届欧委会今后5年的施政重点之一。欧盟将绿色转型视为新的经济增长战略,旨在创造更多就业,提升全球竞争力。   减排贯穿产品整个周期,改变产品制造方式   新版《计划》指出,将在未来10年内减少欧盟的“碳足迹”,使可循环材料使用率增加一倍。新版《计划》的重点包括做出减少废弃物的目标承诺;制定产品可持续性标准的政策框架并进行立法;注重电子产品的回收利用;管控化学产品等危险废弃物等。有分析认为,这些规定将使欧洲的工业业态发生根本性变化。   此前,欧盟的减排工作主要集中于发展低碳能源,新版《计划》贯穿了产品从设计制造到消费、维修、回收再利用等整个周期,其中电子通信、纺织品、废旧电池、塑料、建筑等行业将作为计划实施的重点领域。该《计划》要求欧洲企业提供更多创新方案,设计更加环保和智能的产品。   欧洲商品的生产和消费存在严重浪费现象。以通信产品为例,欧洲每年售出2.1亿部智能手机,大多数民众不到3年就会更换新手机,产生了相当数量的电子垃圾。据统计,将欧洲全部智能手机的使用寿命延长一年,能减少21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对此,新版《计划》提出“电子循环计划”,鼓励生产商通过提高产品的可重复使用性和可修复性来延长产品使用寿命,鼓励消费者转售二手产品。   欧盟希望到2030年使地区内废弃物减少一半,还将探索对废弃物进行统一回收分类的“欧盟模式”。“我们应该终结‘一次性文化’。”欧洲环境局官员让·皮埃尔·史威哲表示。   欧委会执行副主席、“欧洲绿色协议”负责人蒂默曼斯表示,目前,欧盟仍停留在“生产—消费—丢弃”的传统线性经济模式,只有12%的二手材料得以循环利用。新版《计划》的实施有望改变欧盟产品的制造方式,鼓励消费者做出更可持续的选择。   投资立法多层面发力,推进“欧洲绿色协议”   去年12月,欧委会公布“欧洲绿色协议”,提出到2050年欧洲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该协议被视为欧盟实现绿色转型的总体政策框架。在此框架下,欧盟近期推出了包括新版《计划》在内的多项举措,从投资、金融、立法等多个层面发力。   在投资领域,今年1月,欧盟推出“可持续欧洲投资计划”,将在未来10年内筹集至少1万亿欧元资金用于可持续发展领域。欧委会与欧洲投资基金近日还联合启动总额为7500万欧元的“蓝色投资基金”,推动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金融领域,作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发行方,欧洲投资银行宣布自2022年起全面停止资助化石燃料项目,并计划到2025年把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投融资比例提升至50%。   为赋予绿色转型更强的约束力,欧盟还制定了一系列法案。3月4日,欧委会公布《欧洲气候法》草案,以立法形式明确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并规定了分步实现该目标的路线图及评估措施。3月10日,欧委会发布《欧洲新工业战略》,明确了欧盟未来在工业领域的绿色发展重点。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表示,将政治承诺付诸立法,可为实现绿色发展指明方向,“欧盟希望成为发展气候友好型经济模式的先驱”。   未来,欧盟还计划出台“2030年生物多样性战略”“从农场到餐桌的可持续食物战略”等举措,通过税收、贸易、公共采购等内外政策,顺利推动经济转型。蒂默曼斯说:“我们希望向欧洲民众表明,欧盟对实现‘碳中和’目标是认真的。”   建立“公平过渡机制”,促进各国包容性增长   接连出台的举措显示了欧盟实现绿色转型的决心,但同时也对依赖传统能源的东欧国家带来不小的挑战。如何做到各方平衡,考验着欧盟的治理能力。   欧盟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消费结构各不相同,当前推出的新政策引发了一些中东欧国家的不满。据统计,欧洲矿业、传统汽车行业等能源密集型产业共有约1100万从业者,其中煤炭产业从业者近23.7万。有不少人担心,在欧盟推进绿色转型的过程中,这些人将处于劣势。   欧洲工会联合会秘书长吕克·特昂格指出,在政策实施之前,欧盟应考虑到对传统能源行业从业者的影响,并采取具体而切实的后续安置行动。   为实现惠及各成员国的包容性增长,欧盟近期推出了“公平过渡机制”,设立经济转型基金,优先考虑惠及煤炭开采、页岩油气开采等行业的工人,协助相关国家顺利完成能源转型。   目前,欧盟计划到2030年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较1990年减少40%。对此,世界自然基金会认为,为避免在实现“碳中和”目标前,就出现将地区内剩余的碳预算消耗殆尽的情况,欧盟应尽快提高短期减排目标,拿出更加紧急的行动时间表。欧盟则表示,在设定新的短期目标之前,必须对这一行动所带来的影响作出全面评估。   尽管面临一些挑战,但分析人士认为,绿色转型将为欧洲提供巨大的投资机遇。欧洲企业领导者小组负责人乌尔苏拉·伍德本认为,当前,通过政策支持,积极推动产业调整,欧盟正走在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正确道路上。在未来政策实施中,欧盟须注意平衡速度、效益和优先级,从根本上改变经济运作模式,才能使“绿色新政”真正发挥作用。
  • 《海洋碳封存:可再生能源和多途径碳转化引导未来绿色发展模式》

    • 来源专题:深海资源开发
    • 编译者:彭皓
    • 发布时间:2023-10-12
    • 海洋碳封存是一种富有前景的,将二氧化碳永久且安全封存于深海沉积物中的策略。本文提出了利用多种可再生能源系统驱动的双水平井群将收集的CO2注入至海底沉积物中,并使其经过多途径转化而最终以固态形式完成高效、永久碳封存的概念。该封存方法为构建海洋零碳捕集和储存系统提供了新视角。 随着全球变暖趋势日益加剧,我们迫切需要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海洋在控制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正向调节作用。过去几十年,海洋碳捕集和封存技术已受到广泛关注,该技术的有效性取决于能否永久、安全储存CO2。此外,降低对化石能源依赖和CO2的封存成本也需重点考虑。以往技术主要通过陆地管道或海上平台将CO2流体注入至枯竭的天然气/油藏,或沉积盆地中的盐水含水层。然而这类方法存在由于浮力作用上升而导致CO2泄漏的风险。将CO2转化为固体形式是实现永久碳封存的关键。利用碳酸盐和水合物形成等原位固相转化方法,可以克服CO2封存依赖地质结构和地层圈闭的难点,并且这种固体转变方法可使固体水合物或矿物填充至海底沉积物的空隙和裂缝中,从而进一步降低CO2流体在沉积物中的逃逸能力,同时增强储层的稳定性。为增强碳封存能力,关键在于选择有利于CO2水合物形成和碳酸盐沉淀的适宜沉积物环境,并采用有效的封存技术。可通过选择合适深度范围,在CO2负浮力区进行水合物的形成,通过负浮力作用阻止CO2上升迁移,并促进CO2水合物的转化,从而实现增强的封存效益。然而,将含CO2流体注入至较深的海底负浮力区成本较高。相比之下,选择位于负浮力区以上但可形成水合物的较浅区域进行大规模碳捕集和储存是一种更有前景的方法。可通过在相对较浅的水合物形成稳定域内构建CO2水合物盖层,以阻止下部CO2流体上升,其中可利用对流体注入、流体流动和热传递效率更高的双水平井群来增强盖层固化效果。在CO2盖层构造完成后,可在其下部区域注入更多CO2以实现更大规模的碳封存。为进一步强化CO2水合物封存效果,可通过改变CO2注入参数、水平井注入位点、CO2形成动力学等方法来开发更优异的水合物形成策略。另外,可进一步通过水合物形成和碳酸盐矿物沉淀的协同作用,增强碳封存效果。为降低碳注入成本以及解决大量用水等问题,不应忽视当地海上能源和资源的重要性。当前,太阳能、波浪能、风能甚至海洋热能等海上可再生能源的共同运用可为大规模海上生产和海洋资源环境调查活动提供更廉价的能源。这些海上可再生能源的多能互补系统可满足海水养殖平台的电力需求,实现构建海水养殖的零碳排放系统。随着海上可再生能源技术的进步,单机发电能力的效率和水平将得到提高,从而为海上碳封存和储存提供可靠且可持续的能源供应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