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动能源转型!乌拉圭电力生产成本下降了近一半!》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4-01-04
  • 近年来,乌拉圭可再生能源发展取得显著进展,风电占总发电量的比重已达到约40%,生物质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也在不断提升。

    乌拉圭电力市场管理局日前发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该国可再生能源生产达到预期,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全国总发电量的88.5%。发展可再生能源还促使乌拉圭电力生产成本下降了近一半,并创造了5万个工作岗位。

    之所以取得如此成绩,与乌拉圭很早就开始的能源转型有关。乌拉圭政府2005年开始研究调整能源结构,并通过了“2005—2030年能源发展计划”。该计划制定了一系列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的刺激政策,推动私营和外国投资者积极参与国内可再生能源市场。通过与项目开发商签订时效长达20年的合同,保证国家电网以固定价格收购电力,乌拉圭可再生能源领域5年内吸引了约60亿美元的投资。

    目前,乌拉圭已开始积极推动能源转型进入第二阶段,其主要目标之一是大力发展绿色氢能产业。据乌政府估计,到2040年,绿色氢能产业每年可为全国创造19亿美元的潜在收益。2021年,乌拉圭工业、能源和矿业部以及国家石油和天然气公司、国家电力公司等共同制定了《国家绿色氢能战略》,将绿色氢能作为整体可持续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致力于完善监管机制、简化审批流程、制定有吸引力的激励措施。2022年,乌拉圭推出绿色氢能发展路线图,政府为其中绿色氢能研发试点项目拨款1000万美元。

    “乌拉圭愿与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科技与贸易方面进行合作,共同推进全球脱碳进程。”乌拉圭外长奥马尔·帕加尼尼表示,乌中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有共同愿景,能够在多方面开展合作。

  • 原文来源:https://www.in-en.com/article/html/energy-2330079.shtml
相关报告
  • 《乌拉圭寻求发展绿色氢气生态系统》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11-30
    • 乌政府把寻求逐步实现脱碳作为第二次能源转型的一部分。一方面,政府提出H2U战略,希望将乌打造为全球绿色氢能大规模出口国;另一方面,实施国内货运和长途运输脱碳的试点项目。乌政府认为,后疫情时代,乌拉圭有机会在能源转型道路上利用绿色经济、气候变化和世界大型经济体对去碳化强大推动的机会。为此,乌工业、能源和矿业部与鹿特丹港联合进行出口可研报告,并交美洲开发银行(IDB)进行分析。 报告认为,乌可以每公斤约1.68美元的成本生产氢气,并以每公斤约2.8美元的价格在鹿特丹销售,结果“超过预期”。发展绿色氢气生态系统需大量投资,包括对生产可再生能源的基础设施、氢气电解、压缩、储存、运输和相关的港口设施等的投资。对此,乌政府把吸引私营部门的投资作为目标。 报告估计,保守情况下(乌氢气消费较低,大部分生产的氢气出口),到2050年将需要累计投资64.74亿美元,其中21世纪20年代需30%,30年代需25%,余下45%需在40年代投资完,电力需求比现在多一倍,年产绿色氢气40万吨。中等情况下(国内大量使用氢气,但出口仍超内需),到2050年所需投资将达137.78亿美元,其中20年代需27%,30年代和40年代分别需24%和49%,电力需求增加3倍,年产绿色氢气80万吨。进取情况下(乌达到引领南美绿色氢气经济的地位,具有较高的本土消费以及对欧、亚出口的水平),到2050年需约504.66亿美元投资,20、30年代需14%,其余86%集中在40年代,电力需求增加8倍,年产绿色氢气300万吨。 美洲开发银行认为,乌拉圭在发展绿色氢气生态系统方面具有竞争优势,如社会政治稳定性良好、可再生能源比例高达97%等。报告指出,乌生产和出口绿色氢能的风险点包括技术成熟度、项目规模、出口物流相关的基础设施、政府更迭以及政策优先项变更等。
  • 《乌拉圭电力进口量创近14年来新高》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3-06
    • 当地时间3月4日,乌拉圭国家电力公司发布的消息称,2023年2月,该国全国用电总量超过963吉瓦时(GWh),其中约245吉瓦时的电力来自进口,占用电总量的近26%。这一进口量达到自2009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消息说,受国内持续干旱引起的水电站发电量下滑影响,今年2月,乌拉圭全国总发电量为751吉瓦时,比去年同期减少22%。在乌拉圭全国发电量的占比中,近24%为火力发电,另76%为可再生能源发电,其中风电占比超过48%,随后是水电、光伏发电和生物质发电。 目前,乌拉圭进口电力中超过九成来自巴西,其余部分则来自阿根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