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在轨道时间尺度热带西太平洋温跃层变化机制上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8-14
  • 日前,国际知名地学期刊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第四纪科学评论》)在线报道了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李铁刚研究组关于轨道时间尺度热带西太平洋温跃层变化机制的研究成果。该论文的题目为“Thermocline dynamics in the northwestern tropical Pacific over the past 700 kyr(70万年来西北热带太平洋温跃层动力学)”,通讯作者为李铁刚研究员,第一作者为在站博士后贾奇。

    分析温跃层变化特征是探讨热带西太平洋上层海洋变化机制的关键环节。然而目前关于轨道时间尺度上热带西太平洋温跃层变化特征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争议,其中包括:(1)热带西太平洋温跃层水文变化主要受到南太平洋还是北太平洋来源水体的影响?(2)热带西太平洋温跃层深度在冰期时变浅还是加深?(3)热带西太平洋不同区域的温跃层深度是否具有同步的变化特征?为了探索这些问题,重建并分析了热带西太平洋北部菲律宾海本哈姆高原MD06-3047B岩芯70万年以来的温跃层海水温度、盐度和深度变化,并进一步分析其影响因素。

    结果显示,研究区温跃层海水温度和盐度具有显著的斜率周期,即高斜率值阶段,对应研究区温跃层海水温度和盐度升高。结合前人模拟结果,并与北太平洋热带水形成区域的表层海水温度记录进行对比,发现这一现象可能与高斜率条件下,低纬海区向高纬海区热量传输减少,同时温暖的北太平洋热带水对研究区影响增强有关。在冰期-间冰期尺度上,利用表层与温跃层海水温度差值反演的温跃层深度变化结果显示,冰期时研究区温跃层加深,通过与影响研究区温跃层深度变化的两个主要因素(东亚冬季风和类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对比,分析认为冰期时东亚冬季风增强,可能通过垂向混合和/或艾克曼下沉作用,使上层水体温度梯度减小,温跃层加深;而冰期时,类拉尼娜状态也有助于冰期时温跃层海水温度升高,进而促进温跃层加深。为了进一步从空间上分析热带西太平洋温跃层深度的经向变化特征,对比了已报道的热带西太平洋中部和南部的温跃层深度记录,结果显示,热带西太平洋温跃层深度在经向上具有同相位的变化特征,这一结论与前人模拟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因此推测,冰期-间冰期时间尺度的热带西太平洋温跃层深度变化可能受到北半球气候变化,如冰体积消长的驱动。

    本篇论文发现热带西太平洋北部温跃层海水温盐主要受到北太平洋来源水体的影响,这与前人关于热带西太平洋南部温跃层水文变化受到南太平洋来源水体影响的结论不一致。这表明轨道时间尺度上热带西太平洋温跃层水文变化具有区域性特征,而热带西太平洋温跃层深度在冰期-间冰期尺度上又具有同相位的变化特征,由此可见热带西太平洋上层海洋变化机制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的支持。本论文合作作者还包括厦门大学Stephan Steinke教授和辛辛那提大学Thomas J. Algeo教授等。

    全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quascirev.2020.106465

  • 原文来源:http://www.qnlm.ac/page?a=5&b=2&c=240&d=1&p=detail
相关报告
  •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在海洋中小尺度动力过程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8-04
    • 2020年7月31日,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杂志子刊Science Advances在线发表了题为“Maintenance of Mid-latitude Oceanic Fronts by Mesoscale Eddies”(《中尺度涡旋对中纬度海洋锋面的维持作用》)的最新研究成果。该成果由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功能实验室荆钊教授和王胜鹏博士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吴立新院士作为通讯作者的科研团队共同完成。 旋转和层结效应作为地球流体的两大动力特征,对海水垂向运动造成了显著的约束。海水垂向运动引发的热量输送及其动力机制一直是物理海洋学研究的经典难题。与此同时,海洋中的垂向热输送决定着深层与表层海洋、表层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热交换,对全球天气和气候系统变率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并深刻影响着全球变暖背景下海洋对大气中的热量和二氧化碳盈余的吸收能力。 中尺度涡旋是海洋中最为显著的运动形式。传统的观点认为中尺度涡旋引起的垂向热输送由斜压不稳定过程产生,主要集中在主温跃层区域,对海洋上混合层中的垂向热输送的贡献可以忽略。该项研究通过分析全球高分辨率海气耦合模式模拟数据发现:冬季海洋表面强烈的失热和风搅拌作用通过激发湍流混合打破了中尺度涡旋原有的地转平衡状态,诱导出显著的次级环流进而引起向上的热输送。进一步研究表明:在西边界流延伸体区域,该垂向热输送可以迅速的将西边界流在次表层汇聚的热量传递到表层,对于维持海洋锋面以及海洋向大气的热量释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该工作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中尺度涡旋垂向热输送与海气热交换间的耦合动力机制,是对中尺度涡旋垂向热输送理论体系的重要发展;此外,该工作揭示了中尺度涡旋垂向热输送对海洋锋面的重要维持作用,改变了“中尺度涡旋通过水平热输送过程破坏海洋锋面”这一传统观点,为海洋环流理论提供了新的认识。 由吴立新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长期致力于西边界流延伸体海洋多尺度动力过程及其气候效应研究。自2012年该团队发现全球变暖导致全球西边界流热斑现象以来,在大洋西边界流多尺度海洋动力过程与海气相互作用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推动了国际西边界流观测、理论与预测研究。该成果是团队在这一领域取得的又一重要进展,对于深入认识海洋涡旋在全球气候系统中的作用、指导气候模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全文链接: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31/eaba7880
  • 《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在末次冰消期热带西太平洋降水的驱动机制上取得重要进展 》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9-06
    • 日前,国际知名地学期刊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报道了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李铁刚研究组关于末次冰消期热带西太平洋降水驱动机制的研究成果。该论文的题目为Rapid precipitation changes in the tropical West Pacific linked to North Atlantic climate forcing during the last deglaciation,通讯作者为李铁刚研究员,第一作者为熊志方副研究员。该研究获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支持。 末次冰消期(18-10 ka),热带西太平洋及其邻近海洋性大陆的降水在Heinrich event 1(H1)、Bølling-Allerød(B/A)和Younger Dryas(YD)表现出快速变化特征。然而目前的研究存在两个问题:(1)降水的快速变化模式一定遵从ITCZ控制的半球反相位模式或者类ENSO控制的东-西太平洋反相位模式?(2)降水的快速变化控制因子到底是ITCZ和/或类ENSO还是有更高一级的气候因素(如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为了探索这些问题,论文分析了菲律宾东吕宋上大陆斜坡MD06-3054岩芯27 ka以来的化学风化和陆源输入指标,并据此提取了末次冰消期西菲律宾海的降水记录。 结果显示,末次冰消期吕宋岛及其周边海域降水呈现快速变化,表现为H1和YD降水增加、B/A降水减少,与前人报道的棉兰老岛岸外的降水记录一致。末次冰消期西菲律宾海降水的快速变化不能用ITCZ的经向迁移来解释,但是与ENSO式变化一致:H1和YD西菲律宾海盛行类La Niña条件(图2)。进一步,收集了热带西太平洋基于陆源指标重建的末次冰消期降水记录,发现其时空分布特征用经典的ITCZ经向迁移理论和/或ENSO带状变化模式都不能很好地解释。据此,提出末次冰消期热带西太平洋降水的快速变化由AMOC直接驱动,而ITCZ迁移和/或类ENSO变化只是AMOC驱动降水的媒介。基于基线瞬态模型TRACE,模拟了冰雪融水(引起AMOC变化)单驱动因素和轨道参数、温室气体、大陆冰盖和冰雪融水全驱动因素下的末次冰消期热带西太平洋降水变化。结果显示,冰雪融水单驱动因素而非上述全驱动因素模拟的降水结果无论是从时间序列还是从空间分布上与热带西太平洋降水的指标记录一致,从而证实了上述假说的合理性。 除模拟结果外,李铁刚研究组最近发表在Palaeogeography、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上的论文Hydrological variability in the western tropical Pacific over the past 700kyr and its linkage to Northern Hemisphere climatic change(李铁刚研究员和熊志方副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贾奇博士后为第一作者)从更长时间尺度上检验了上述假说的合理性。该文通过西菲律宾海MD06-3047B孔中浮游有孔虫G. ruber的Mg/Ca和δ18O重建了700 ka以来的海表盐度变化(反映降水),也表明该区冰期时降水增多,盛行类La Niña条件。 这两篇论文发现热带西太平洋冷期时降水增多,处于类La Niña状态。这与冷期时热带西太平洋降水应该减少的直观感觉以及前人普遍推断冷期时热带西太平洋盛行类El Niño条件不一致。这表明第四纪热带西太平洋降水的模式和成因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相关论文: Xiong, Z., Li*, T., Chang, F., Algeo, T., Clift, P., Bretschneider, L., Lu, Z., Zhu, X., Frank, M., Sauer, P., Jiang, F., Wan, S., Zhang, X., Chen, S., Huang, J., 2018. Rapid precipitation changes in tropical West Pacific linked to North Atlantic climate forcing during the last deglaciation.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197, 288-306. 全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277379117309484 Jia, Q., Li*, T., Xiong*, Z., Steinke, S., Jiang, F., Chang, F., Qin, B., 2018. Hydrological variability in the western tropical Pacific over the past 700 kyr and its linkage to Northern Hemisphere climatic change.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493, 44-54. 全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31018217309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