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奈尔大学创造第一个集成了半导体元件并借助激光行走的微型机器人》

  • 来源专题:后摩尔
  • 编译者: 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20-08-31
  • 康奈尔大学领导的一个合作项目创造了第一个集成了半导体元件的微型机器人,使它们能够通过标准电子信号进行控制和行走。

    这些机器人大约有草履虫那么大,为制造更复杂的版本提供了一个模板,这些机器人利用硅基智能,可以批量生产,有朝一日可能会穿过人体组织和血液。

    这次合作由伊泰·科恩(Itai Cohen)、物理学教授保罗·麦克尤恩(Paul McEuen)、约翰·A·纽曼(John A.Newman)物理科学教授及其前博士后研究员马克·米斯金(Marc Miskin)领导,他现在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助理教授。

    该研究团队的论文“电子集成,大规模制造,微型机器人(Electronically Integrated, Mass-Manufactured, Microscopic Robots)”,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这些步行机器人是科恩和麦克尤恩先前的纳米级发明的最新一代,从微观传感器到基于石墨烯的折纸机。

    这些新型机器人大约有5微米厚(一微米是百万分之一米),40微米宽,长度从40到70微米不等。每一个机器人都由一个由硅光电材料制成的简单电路(基本上起躯干和大脑的作用)和四个起腿部作用的电化学执行器组成。

    研究人员通过在不同的太阳能电池上闪烁激光脉冲来控制机器人,每一个都给一组独立的腿充电。通过在前后光电池之间来回切换激光,机器人可以行走。

    这些机器人的工作电压很低(200毫伏)和低功率(10毫瓦),而且对于它们的尺寸来说,它们仍然是强壮有力的。因为它们是用标准的光刻工艺制造的,所以可以并行制造:大约100万个机器人可以安装在一个4英寸的硅片上。

    研究人员正在探索用更复杂的电子设备和板载计算技术来给机器人加料的方法,这些改进有朝一日可能会导致成群结队的微型机器人在材料中爬行重组,或者缝合血管,或者被集体派往人类大脑的大片区域进行探测。

    “控制一个小机器人可能会让你尽可能的缩小自己。这项研究的主要作者米斯金说:“我认为像这样的机器会把我们带进各种各样的小得看不见的神奇世界。”。

    “这项研究突破为研究与活性物质物理相关的新问题提供了令人兴奋的科学机会,并可能最终导致未来机器人材料的出现,”陆军研究办公室(作战能力发展司令部陆军研究实验室)项目经理萨姆·斯坦顿说。陆军研究办公室是该研究的支持者之一。

相关报告
  • 《美国研究团队研发出用电子“大脑”自主行走的智能微型机器人》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网络监测与评估
    • 编译者:闫亚飞
    • 发布时间:2022-11-26
    • 据中国科技网9月24日消息, 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团队研发出一款拥有比蚂蚁头还小的电子“大脑”新型机器人,可在不受外部控制的情况下自主行走。该机器人大小约100到250微米,“大脑”是一个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时钟电路,包含1000个晶体管,外加二极管、电阻器和电容器阵列。集成CMOS电路产生的信号可相应产生一系列相移的方波频率,进而设定机器人的步态。机器人腿是铂基制动器,电路和支腿都由光伏供电。该机器人不需电线提供电流或激光光束可以每秒10微米以上的速度行走。该研究为可跟踪细菌、嗅出化学物质、摧毁污染物、进行显微手术并清除动脉中的斑块的新一代微型设备奠定了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科学·机器人》期刊。
  • 《微型伺服电缸,下一个机器人零部件风口?》

    • 来源专题:智能制造
    • 编译者:icad
    • 发布时间:2023-08-07
    • 7月20日特斯拉财报电话会议上,马斯克透露并确认了人形机器人的多项细节,执行器正式被马斯克确定为人形机器人关键零部件。  其表示,目前,特斯拉已制作了大约10个Optimus机器人。但由于Optimus连执行器都需要重新设计和定制,这一部件正成为限制特斯拉产能提升的巨大挑战。  马斯克预计,可能要到今年11月份特斯拉才有...,机器人,医疗,伺服,设计,行星减速机,执行器   7月20日特斯拉财报电话会议上,马斯克透露并确认了人形机器人的多项细节,执行器正式被马斯克确定为人形机器人关键零部件。   其表示,目前,特斯拉已制作了大约10个Optimus机器人。但由于Optimus连执行器都需要重新设计和定制,这一部件正成为限制特斯拉产能提升的巨大挑战。   马斯克预计,可能要到今年11月份特斯拉才有可能解决这项难题,但采用新部件后,将快速进行行走测试,计划明年在特斯拉工厂进行实用性测试。   为什么享誉全球的特斯拉会困于小小的执行器零部件?特斯拉人形机器人确定未来采用执行器这种全新的零部件,是否会带来全新的产业链风口?   01 仿生设计带来的改变   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中共有28个运动关节,包括三种旋转执行器和三种线性执行器。分布于肩髋等需要大角度旋转关节所采用的主要是旋转执行器,而线性执行器主要分布于膝肘等摆动角度不大的单自由度关节,以及腕踝两个双自由度但是体积紧凑的关节。   有研究指出,特斯拉人形机器人之所以采取这两种执行器部件,是因为运动执行器具有很高的扭矩密度和推力密度,这是机器人领域一种典型的“以小制大”技术,从而能够让机器人具有更轻的体重和一定的负载作业能力。   而不同部位采取不同执行器则是特斯拉考虑到实际应用场景来设计决定的。   这背后代表了一种全新仿生学的设计思路,也导致特斯拉很难通过传统的工业品零部件开发流程来完成。   例如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想要在家庭等场景中有着高动态响应能力以及长续航,那么整体采用电驱方式似乎就成了必然。   因为一个能续航数小时的人形机器人,必然需要把能量利用率、损耗率放在了更靠前的位置。而电驱+模仿生物肌肉运动传动,恰恰是目前世界上已经被证明最具优势的方式。   而如果仔细观察特斯拉机器人的行走运动方式能发现,其主要是由分布于大腿的线性执行器带动膝关节运动,末端的结构普遍较为纤细、轻便。   这背后,腿部的线性执行器就充当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因为线性执行器可以通过丝杠机构将 电机 的旋转运动转化成直线运动,进而实现对机械装置的直线位移。   直线式驱动的反向驱动力最大,其能用较小的扭矩或力量让形体保持在一个位置上,从而拥有稳定负荷量以及较低的耗能,类似肌肉运动可以长时间稳定保持某一个状态。   这种仿生学的设计,一方面减轻了肢体末端的重量,另一方面将整体重心前移,让其移动的重心更靠近躯干位置,能够大幅提升肢体的灵活性,也进一步减少了综合能耗比例。   特斯拉不是最早发现这种线性执行器方案优势并加以尝试利用的企业。   早在2019年,国产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企业-因时机器人推出的一款仿人五指灵巧手,采用的其实就是线性执行器加刚性连杆结构方案。   这款仿人五指灵巧手具有6个自由度和12个运动关节,亚毫米级定位精度和数千克的负载能力,可以模拟人手实现精准的抓取操作。   而实现这些的秘诀就在其内部集成的6个微型伺服电缸上,这种采用驱控一体化设计的微型伺服电缸体积非常小,但功率密度很高,精度更是可达±0.02mm。通过内置力 传感器 ,灵巧手还兼具可靠性和控制柔性。   特斯拉的执行器如果拆分开,内部其实也是由多种零部件组成,按照功能原理与价值量,主要由传动装置、驱动装置、感知装置、控制装置等“四大主材”以及制动器与轴承等“辅材”组成。   而因时机器人所代表的微型伺服电缸技术,与特斯拉线性执行器所采取的技术路线非常相似,也是一种集成了 伺服电机 、减速器、丝杠、传感器和驱动器的一体化运动单元,具有精度高和负载大的技术特点。   此前就有消息认为,因时机器人凭借着对微型伺服电缸相关技术高度的理解、完善的系统集成度和丰富的拓展能力,未来有望成为人形机器人量产的核心供应商之一。   因为微型伺服电缸本质上同样就是一种线性执行器,这与特斯拉的执行器理念不谋而合。   以线性执行器作为核心零部件的灵巧手,在多个实验室被证明具有非常显著的低功耗、高精准度、高稳定性特征,是目前全球为数不多能够做到类似性能的产品。并且因时机器人由于大部分零部件都是自主研制生产,灵巧手的成本也大幅降低。   当然,如果以因时机器人目前的产品作为成功案例来看,同样证明了特斯拉所采取的执行器方案技术路线,有望真正在形体布置上实现零部件体积、重量和功率的均衡,提升肢体灵活性,动作复用性,完成功能性的拓展。   而这也恰好意味着,以线性执行器为核心制造的微型伺服电缸,极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机器人零部件风口。   02 寻找突破瓶颈的方式   机器人大讲堂了解到,当前特斯拉所遇到的执行器量产难题,非常有可能集中在行星滚柱丝杠这个细分部件上。这与几年前因时机器人研发微型伺服电缸所遇到的瓶颈非常类似。   据因时机器人CTO介绍,2016年因时机器人就开始了微型电缸所需关键技术的基础研发。2018年为了开发出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伺服电缸产品,因时机器人将目光就对准了微型行星滚柱丝杠技术,并投入重大资源进行技术攻关。   因为行星滚柱丝杠具有非常典型的优势:效率高、承载能力和刚性优越、可靠且寿命较长,这就能在线性执行器中发挥出更好的作用。   但行星滚柱丝杠的开发对于生产设备要求非常高,而且制造工艺难度大,原先多用于军事、航空领域,市场门槛高,批量化程度低,所以全球开发者较少,成本也一直居高不下。   在当时,全球仅欧洲、美国部分公司能够生产行星滚柱丝杠,定制化价格非常高,这也使单台微型伺服电缸光成本达到了数万元,很难满足批量化和成本控制要求。   在考察了全球市场后,因时机器人预判,在全球设备走向小型智能化趋势下,未来机器人、汽车、半导体或者 医疗 行业都会对这种体积小、精度高、功率密度大的全新产品有着很高的需求。   基于此趋势,因时机器人在成立初期就投入巨大的成本,购买各类生产加工设备,从零部件层面开始自主生产和研发更具潜力的微型伺服电缸。期间,开发了以行星滚柱丝杠为代表的丝杠传动技术、微型减速技术、力位传感技术和 伺服控制 技术。   事实证明,因时机器人的决策非常具有前瞻性。   通过多年的工艺创新和设计优化,产品定义、部件整合、设计重构、计算集成,因时机器人的技术逐步成熟,完成了微型伺服电缸从设计、工艺、生产、装配等各环节的全面打通,并且实现了批量生产。   据悉,因时机器人目前已经能够将无刷电机、行星减速机、行星滚柱丝杠、绝对位置检测传感器、力传感器和驱动控制电路,高度集成为完整的模组解决方案,全面适应伺服控制系统的多样化易用性发展方向。   同时,模组方案易于安装维护及替换,可进一步满足客户快速开发、方便实用和易于更换的要求。   作为全球为数不多攻克了微型行星滚柱丝杠量产技术的企业,因时机器人已经能够实现螺母直径10mm以内的微型行星滚柱丝杠量产,并将这项技术应用到了灵巧手的驱动设计中。   行星滚柱丝杠相较于其他类型丝杠产品功率密度更高,在综合驱动效率上是传统丝杠方案的3倍左右,因此使得灵巧手的手指抓握力也有着巨大的提升。小尺寸行星滚柱丝杠的出现可以说既保证了微型伺服电缸更小的体积,同时实现了更大的推拉力。   当前,因时机器人计划通过更大范围量产化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巩固产品的全球竞争力。   基于准确的产品定位和多年来的客户积累,因时机器人已经在微型伺服电缸系列产品上形成成熟体系,产品广泛应用于高精密医疗器械、工业 自动化 等领域,满足了不同类型客户的垂直需求。因时机器人也一直在捕捉市场变化,未来将能够不断开发更具适应性的新产品,满足更多客户需求。   因时机器人相信,通过大量的研发投入,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开发必然会不断加速。正向设计会带来远超标准模块的强大产品能力和自由度,让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更容易突破器件的性能限制,在功能性和成本上远超从前。   因时机器人CTO也对机器人大讲堂透露,基于多年的技术储备,因时机器人目前已经在积极布局更大适用范围的伺服电缸,未来将不断开发出具备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   微型伺服电缸作为全新的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已经被证明能够帮助有精密控制需求但是受限于设备尺寸的企业达成自动化改造,另外该产品在医疗、航空航天等领域也有广泛应用,可以说跨行业应用面广,横向延展能力非常强,该产品及相关产业链的市场价值或许值得更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