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生物学:生命科学的“利器”》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王晶静
  • 发布时间:2020-11-26
  • 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合成生物学”成为国际科学前沿一大热门。合成生物学,能利用大肠杆菌生产大宗化工材料,摆脱石油原料的束缚;酵母菌生产青蒿酸和稀有人参皂苷,降低成本,促进新药研发;工程菌不“误伤”正常细胞,专一攻击癌细胞;创制载有人工基因组的“人造细胞”,探究生命进化之路;利用DNA储存数据信息并开发生物计算机……作为科学界的新生力量,合成生物学进展迅速,并已在化工、能源、材料、农业、医药、环境和健康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探究生命起源演化

    解读“密码”改造自然

    生命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物质存在。人类自诞生以来,就在认识生命的漫漫长途中上下求索。从中国古代的《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到西方近代博物学家对动植物分类,人类对于生命现象的认识,都是从对生命体的“宏观”观察、“表观”描述而获得的经验型逻辑总结。另一方面,对于譬如尿素之类的“有机物”,化学家们也认为只能由生物体在一种神秘的“生命力”作用下产生。

    1828年,德国化学家弗里德里希·维勒无意在无机实验中合成了尿素,揭开了人工合成有机物的“合成化学”序幕。也就是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前半叶,基于数理化技术与方法的实验科学催生了认识生命共同本质的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和发育生物学,而进化论的诞生,则最先将人类对生命的认识,提升到了理论的高度。

    20世纪中叶,随着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分子生物学“中心法则”的确立,人类开始找到生命现象的“密码本”。而生命另一类基本分子,具有生理活性的蛋白质牛胰岛素一级结构的解析,直接导致了我国科学家于60年代完成其全人工合成,即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在同一时代,DNA测序技术的建立,实现了人类“读基因”的梦想;DNA重组技术的建立,实现了人类“写基因”的梦想;再加上在基因定向突变与敲除基础上的“编基因”梦想的实现,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技术在上世纪80年代,将生命科学推向了历史上第一次革命的顶峰。

    至20世纪末,人类基因组计划带来了第二次革命,实现了基因组的全面“解读”,人类对生物体组成和生命规律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系统生物学的深度和定量生物学的精度。2010年,科学家合成约100万碱基的支原体基因组,并将其转入另一种支原体细胞中,获得可正常生长和分裂的“人造生命”,实现了“撰写”基因组的梦想。此后,科学家又合成了非天然核苷酸、非天然氨基酸;并采用“编辑”基因组的手段,创建出人造单染色体真核细胞……人类掌握了“读”“写”“编”基因组的技术手段,获得了设计与合成生命的能力,200年前盛行于世的“生命力”学说被完全克服。

    什么是合成生物学?

    有什么样的认识(科学)和手段(技术)就有什么样的工程。古代,通过“尝百草”检验植物药性,建立中药体系,通过人工驯化与优选,获取种质资源,建立畜牧业与农业体系,都是利用当时的生物认识和生物技术,造福人类的典型工程实践。今天,怎样利用对生命“密码本”的认识及对其“编写”的手段,改造自然、造福人类?21世纪初, 科学家们将工程科学的研究理念融入现代生命科学,发展出以合成生物学为代表的“会聚”研究,促成了生命科学的第三次革命。

    合成生物学采用工程学“自下而上”的理念,打破“自然”和“非自然”的界限,从系统表征自然界具有催化调控等功能的生物大分子,使其成为标准化“元件”,到创建“模块”“线路”等全新生物部件与细胞“底盘”,构建有各类用途的人造生命系统。这一与系统生物学“自上而下”解析理念相反的合成理念,也将我们习以为常的“格物致知”研究策略,推进到了“建物致知”的新高度。这样,进化过程中“猜测”的祖先物种或分子体系,将可能被合成,并加以定向的诠释;而被各种“假说”“对照”分割研究的复杂生命现象,也可以实现整合的定量研究,解析因果机制。

    合成生物学采用工程学“设计—合成—测试”的研究方法,在学习抽象自然生命系统的基础上,或对自然生物系统“重编程”,或重头设计具有全新特征的人工生命体系;然后,利用“基因编辑”“基因合成”等“工具包”,用实验方法来构建,再对构建出来的生物系统进行测试,如此反复循环优化,形成了一个正向可靠的科学闭环。建筑在如此大规模通用化工程平台基础上的合成生物学,往往也被称为“工程生物学”,它“建物致用”的工程能力,有望为解决健康、能源、粮食、环境等重大问题做出新贡献。

    破解资源环境难题

    赋能人类健康事业

    当前,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全球问题日益凸显,合成生物技术为实现“社会—生态/环境—经济”和谐发展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石油是储量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迟早有枯竭的一天,这是人类生存发展必须严肃应对的问题。在理论上,绝大多数石油化学品都能够借助合成生物学技术制得,人们还可通过生物合成技术制造出传统化工无法合成的新燃料。同时,合成生物学在人工固碳、利用二氧化碳方面取得进展。例如,科学家通过对细菌进行人工优化和改造,建造可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酮、醇、酸等化学品的“细胞工厂”,实现二氧化碳等资源的高效综合利用,推动建立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经济模式。

    随着全球人口不断增长,环境污染加剧和气候持续变化,人类食品和环境安全面临巨大挑战。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创建适用于食品工业的细胞工厂,将可再生原料转化为重要食品组分,这被认为是解决食品问题的可行途径。在农业生产中,氮肥使用量大幅增加带来的土壤板结和酸化等问题,可以通过合成生物学“微生物固氮”技术得以有效解决。在环境治理领域,可以通过“定制”微生物去除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也可开发出人工合成的微生物传感器,帮助人类监测环境,设计构建能够识别和富集土壤或水中的镉、汞、砷等重金属污染物的微生物,以大幅提升污染治理效能。

    合成生物学在生命健康领域也有广阔的用途,不仅能够用于天然产物等医药产品的生产,还能在疾病研究模型的开发、生物标志物监测、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等领域发挥巨大作用。例如,人体肠道内具有丰富多样的微生物,合成生物学为肠道微生物的改造提供了工具:一方面,可以设计改造对人体有益的细菌,让它们生产人体自身不能合成的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另一方面,可以设计出感知肠道环境变化的“智能微生物”,对人体内的健康状态进行检测和诊断。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合成生物学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展现了强大应用潜力。例如,利用DNA条形码技术改进测序流程、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开发核酸诊断试剂,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灵敏度。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还可以寻找潜在的小分子药物、开发疫苗,以及通过调节人体微生物组来激活人体免疫系统,提高人体抗病毒能力。

    改造生命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和调控生命现象,使之为改善生态、提高人类生命生活质量服务。未来,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技术推动下,合成生物学将赋予人类更强的“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当然,同时也会带来社会伦理与安全等新问题。我们必须在思想上明确该做什么,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在做好风险评估并开发防控风险的技术和策略的同时,及时制定相应的研究规范、伦理指导原则和相应的法律、法规,并辅以可落实的管理规章与监管办法。

    人类数百万年对于生命的探索,经过最近两个多世纪的三次革命,才达到了“合成生物学”的高度,形成了工程化的能力。然而,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用好合成生物学的“利器”,为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理想作出贡献,还需要投入大量心血,提升知识、创新技术、踏实转化、服务需求。中国科学工作者对此责无旁贷。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专家委员会主任)

相关报告
  • 《合成生物学突破了细胞》

    • 来源专题:人类遗传资源和特殊生物资源流失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04-18
    • 细胞是自然界最伟大的工程技术之一。它们包含在我们身体整个生命周期的说明中。它们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他们也有其局限性。 细胞必须存活才能产生蛋白质,这是合成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兴趣领域之一。这带来了许多挑战。实验室培养的蛋白质传统上是使用基于哺乳动物细胞,酵母和大肠杆菌的表达系统在体内产生的。该方法使用质粒表达所需的蛋白质。但转化的过程 - 将特定基因引入细胞以供质粒编码 - 非常耗时。即使在产生预期的蛋白质后,它们仍然可以被困在细胞中。必须裂解细胞,通常需要化学,酶促或机械过程,因此可以纯化蛋白质。总而言之,通过质粒进行蛋白质表达是非常费力的。此外,它不适合高通量蛋白质表达和筛选,这是任何生产平台满足现代合成生物学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后,当然,细胞死亡的事实。实验室中的细胞需要在接近理想生活条件的情况下保持快乐。研究人员还必须确保不要指导会无意中杀死宿主大肠杆菌细胞的蛋白质表达。为了产生某些更有毒的蛋白质,必须添加整个前体相 - 耗费时间,金钱和不小的挫折感。有些项目根本不可能,因为没有办法规避蛋白质与前体相的毒性。 因此,与活细胞一样重要的是生命,它们的局限性造成了21世纪生物学进步的瓶颈。是不是更容易取消细胞的“活”部分并保持其余部分? 打破细胞 无细胞蛋白质表达就是这样。该技术保留了细胞的组成机制,但却留下了细胞培养和保存的麻烦。这开辟了一个充满可能性的世界。现在,可以快速,一致且可靠地生成感兴趣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的活力也可以以相同的快速速度进行测试。 西北大学Michael Jewett博士与SynBioBeta讨论了高产无细胞基因表达的进展。 “这些进步为通过遗传电路的模型驱动设计,快速便携的化合物传感和下一代教育工具包的新方法,深刻改变合成生物学提供了令人兴奋的机会。” Jewett博士还看到了“按需生物制造疫苗和治疗剂”的无细胞效益。这对于开发新的抗生素尤为重要,特别是随着全球抗生素耐药性的增加。 像Arbor Biosciences这样的公司可以轻松地让任何研究人员都能使用无细胞技术,这使他们成为研发和合成生物学市场的领导者。他们的无细胞蛋白质表达平台myTXTL®使用主混合物创造一个开放式反应环境,不受细胞壁或细胞膜的限制。主混合物包含大肠杆菌的所有代谢功能,包括转录(TX),翻译(TL)和蛋白质折叠机制,以及氨基酸和ATP再生系统。但事实上,它并不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机体。掌握了混合物,“表达您感兴趣的蛋白质所需的一切都是DNA模板,质粒或线性DNA,管和移液管,”myTXTL产品开发科学家Evelyn Eggestein博士说。 “它易于访问和控制。” “用户友好”是合成生物学不断发展的关键因素。只有最专业的专家才能在该领域工作的日子正在迅速消失。致力于SynBioBeta的作家Ian Haydon将今天的合成生物学与50年前的计算技术进行了比较:仅限专家。但是,像myTXTL这样易于使用的平台是推进和简化生物技术的下一步。考虑到myTXTL平台还可以与线性DNA片段结合使用,尤其是IDT和Twist等几个提供者可以在不克隆到质粒载体的情况下筛选数百万个DNA样本,从而可以对其进行廉价和序列完善。这种类型的筛选可用于基础研究以及新型诊断工具。 多家公司以及Arbor Biosciences支持的几个iGEM团队正在开发基于家庭妊娠试验形状因子的纸质分析。这些类似卡片的测试包含干燥的主混合物,生物传感器和荧光报道分子。完成测试所需的全部是生物样本本身。这些易于携带的口袋大小的测试有可能迅速识别,帮助减缓甚至控制疾病爆发。它们还可以辅助现场诊断,特别是如果没有冷藏,或者用于筛选实验室覆盖率差的发展中地区的遗传条件。 基于纸张的形状因子的潜力不仅与地球有关。冷冻干燥的混合物可以带到火星上,用水润湿,然后vo!蛋白质生产进入火星。这种深远的思维方式与对合成生物学在太空中应用的日益认可相一致。与往常一样,合成生物学领域的人们正在展望未来。 无细胞技术的未来是什么样的? 现在,Arbor Biosciences已成功开发出适合高通量筛选的平台,其营销总监Matthew Hymes设想开发具有扩展新功能和特性的无细胞系统。 “E.大肠杆菌只有这么多基本机器,“Hymes解释道。 “那么我们可以在无细胞系统中添加其他元素来驱动特定蛋白质折叠或添加翻译修饰吗?”答案是:是的,我们可以!传统(体内)蛋白质生产平台已经找到了如何生产通常不在细菌细胞质中折叠的蛋白质的解决方案,或者如何用小分子对蛋白质进行位点特异性标记以用于治疗和诊断用途。 “现在是时候将这些方法适应并整合到无细胞系统中,”Eggenstein博士说。 Jewett博士还强调,无细胞系统“是代谢工程进化的下一个阶段。”“[这些系统]为在活细胞和扩大规模实施之前调试和优化生物合成途径提供了令人兴奋的机会。”他们可以还可以执行“设计 - 构建 - 测试”迭代,而无需重新设计生物。当生物转化产率,生产力或细胞毒性限制商业可行性时,它们甚至可以“进行分子转化”。 Hymes承认无细胞技术目前尚未完全处理完整代谢工程的复杂性。但是,当他谈到无细胞代谢工程时,它的语气是“何时”,而不是“如果”。超出当前前沿的科学的确切性质是未知的。但可以肯定的是,未来正在突飞猛进。 Arbor Biosciences的团队已经准备好张开双臂。 ——文章发布于2019年4月5日
  • 《合成生物学助力细胞精准调控》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陈方
    • 发布时间:2020-09-10
    • 2020年5月29日Science报道,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等国际研究团队利用合成生物学方法工程化改造人胰岛β细胞,实现了对胰岛素合成和释放的精准调控。该研究展示了合成生物学在远程控制细胞功能方面的潜力,这也是生命科学领域首次直接以电信号为媒介远程精准调控哺乳动物细胞基因表达和功能释放,有望为个性化医疗创造更多新的可能。 根据细胞通过电压依赖性离子通道实现对电刺激作出反应,研究者将电压门控钙通道与向内整流的钾离子通道进行组合,对胰腺β细胞进行工程化改造,得到了对葡萄糖敏感性缺陷同时具有囊泡胰岛素分泌功能的单克隆胰腺β细胞。研究证明工程化β细胞可使胰岛素积聚在囊泡中,依赖于电刺激引发的膜去极化从细胞内储存小泡中快速释放胰岛素,同时不响应葡萄糖浓度的变化。而且工程细胞在刺激开始的10分钟内即可达到分泌高峰,实现电调控胰岛素快速释放的目标。 研究者将工程化β细胞包裹在可以皮下植入的电刺激装置中,在I型糖尿病小鼠模型的治疗应用中,该体系可以重复使用数周。利用无线供电元件诱发电刺激,主动调节工程β细胞中所储备胰岛素的分泌,并且在数分钟内即可抵消血糖浓度的波动。 吴晓燕 编译自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0/05/200528161059.htm 原文链接: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8/6494/993                                   原文标题:Electrogenetic cellular insulin release for real-time glycemic control in type 1 diabetic m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