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苏皖赣湘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呼吁加强长江经济带湿地保护与修复》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发布时间:2017-05-15
  • 媒体:内详 作者:内详 发布:鄱湖人家2017/3/10 6:44:33

    提案人之一李仁真委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记者 李旸 摄

    中国水利网站3月9日讯 (记者 李旸 董明锐)来自湖北的杨松作为第一提案人,与来自鄂苏皖赣湘的李仁真、张连珍、杨多良、黄跃金、李微微、郭跃进等22位全国政协委员不谋而合,纷纷在提案上郑重签名,联名呼吁加强长江经济带湿地保护与修复。

    湿地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污水、保护生物多样性等20余项生态功能,全国21.5%的湿地都集中在长江经济带11个省(直辖市)地区。近年来,由于长江流域人口密度大、开发强度高、江湖阻隔等多种原因,长江经济带正面临着水质性缺水、湿地面积萎缩、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外来物种入侵、蓄水调洪能力下降、水污染等诸多严峻问题。

    2014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大战略。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加强长江经济带湿地保护与修复,既是构建长江大保护格局的重大举措,也是全国湿地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委员们建议:一是加快制定出台有关湿地保护与修复的法律和政策。建议尽快出台湿地保护法,长江经济带湿地保护规划,湿地保护与修复、湿地产权确权、湿地资源有偿使用等政策,制定湿地用途管制、征占用湿地行政许可、湿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制度,将湿地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二是完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建议将与湿地保护管理有关的职能部门,由多个整合到林业一个部门,变“九龙治水”为“一龙治水”,统筹抓好湿地保护管理工作。三是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快制订湿地生态补偿政策,建立地区间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引导、支持建立长江湿地保护基金。四是加大退耕还湿力度。制订专项规划,增加资金投入,强化考核问责,逐步扩大湿地面积,强化湿地功能,确保长江流域生态安全。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7年3月9日

相关报告
  • 《长江湿地面积锐减五省委员联名吁立法保护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发布时间:2017-03-08
    • 媒体:扬子晚报网 作者:内详 发布:鄱湖人家2017/3/6 7:07:16 中新社北京3月4日电 (记者 郭晓莹)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期间,住湖北、江苏、安徽、江西、湖南五省的20多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呼吁,加强长江经济带湿地保护与修复,确保长江流域生态安全。 据介绍,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湿地面积1154万公顷,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21.5%。20世纪50年代至今,仅江汉平原湖泊水面面积就由7000余平方公里减至2400平方公里。2012年湖北省第二次湿地调查与2000年第一次调查相比,同口径自然湿地总面积减少10.26万公顷。 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杨松等全国政协委员调研发现,长江湿地保护面临立法滞后,保护能力缺失等问题。以湿地保护投入为例,目前湖北省级财政每年安排保护补助资金500万元人民币,而该省目前有181个各类保护区、湿地公园,资金投入不足。 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科技厅厅长郭跃进也认为,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污水、保护生物多样性等20余项功能,是推动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发展的独特优势和关键要素之一。长江天然湿地面积萎缩和功能退化,影响了长江作为一个完整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影响到长江作为“黄金水道”的效能和沿岸居民的水安全,也给湿地生态系统以及野生动植物带来了危害。 住五省全国政协委员在联名提案中呼吁国家尽快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制定《长江流域湿地保护规划》,并出台湿地保护与修复、湿地产权确权、湿地资源有偿使用等政策,制定湿地用途管制、征占用湿地行政许可、湿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制度,将湿地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完)
  • 《湘鄂赣三省代表委员同声热议“加快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lifs
    • 发布时间:2021-03-09
    • 湘鄂赣三省代表委员同声热议“加快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 . 湖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unan.gov.cn 发布时间: 2021-03-08 08:34 字体: 大 中 小 湘鄂赣三省代表委员同声热议“加快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三省携手共建 打造全国经济新增长极   “十四五”开局之年,加快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成为中部崛起最有力的脉动。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环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国家级城市群。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的务实举措,对引领和带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两会期间,湖南代表团以代表团名义提出建议,部分住湘全国政协委员拟提交联名提案,同声呼吁将长江中游城市群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并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努力打造全国经济新增长极。与此同时,湖北、江西两省代表委员也在为“加快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共同发声。   3月7日,湖南日报联合湖北日报、江西日报,邀请湘鄂赣3省代表委员聚焦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谈机遇、话合作、谋良策。 谈机遇   加快一体化发展正逢其时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中国经济地理中心,是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引领地区。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条件优越,湘鄂赣三省山水相连,文化渊源深厚,经贸往来密切,交通条件便利,临江达海,在全国综合交通网络中占有重要战略地位。   “城市群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株洲市市长阳卫国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城市群产业协调发展,对于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至关重要。当前,“十四五”开局起步,加快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正逢其时。   2020年,湘鄂赣三省地区生产总值11.09万亿元,占全国的10.9%左右。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副教授刘江东认为,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科教资源丰富,长江中游城市群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最具潜力的区域之一。目前,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成渝城市一体化发展全面提速,建议将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提升为国家重大区域战略,为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中部地区崛起提供重要支撑。   “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国家重要产业分布应逐渐从沿海向中西部转移。”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副校长徐景坤认为,长江中游城市群是承接重要产业转移的最理想区域之一,只有加快一体化发展,才能更好地吸纳国家重要产业落户。此外,根据国家“十四五”规划,中部地区高铁要成网,这也为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 话合作   湘鄂赣省际协作显著加强   近几年,湘鄂赣省际协作显著加强。刘江东介绍,去年10月以来,三省发改委两次召开长江中游地区省际协商合作专题协调会,务实推进一批重大协商合作事项。武汉、长沙、合肥、南昌共同搭建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合作交流平台,一年一会商,已举办八届会商会、七次协调会,共同签署了《武汉共识》《长沙宣言》《南昌行动》等一系列重要框架协议和具体合作文件,带动相邻12个观察员城市参与合作,不断拓展合作的领域和范围,“沿江连片”发展的新格局已现雏形。   “株洲作为长株潭城市群重要组成部分,积极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员互动增多,经贸合作提效,产学研互融加深,文旅互通加速,合作交流成效显著。”阳卫国一一举例:株洲芦淞市场群的10万从业人员中,约三分之一是湖北人;武汉地铁3号线、7号线、11号线等线路的牵引系统用的是株洲的产品;株洲与武汉地区近10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签订了合作协议,推动校企实施了一批产学研项目;株洲与江西萍乡、吉安等地共同举办了中国红色旅游文化节、“红色记忆”旅游等活动。   “在江西,经常能看到湖南湘莲、武汉周黑鸭等特色产品。”徐景坤说,近年来,湘鄂赣三省经贸合作、旅游协作、文化交流势头强劲,三省科技教育领域的合作也越来越密切。 谋良策   共促一体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下一步,湘鄂赣三省如何携手加快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阳卫国建议,在国家层面成立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省级层面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协商解决城市群一体化的重大问题。对“十四五”规划涉及城市群一体化的重大事项、重点项目进行研究梳理,制定出台行动方案,每年明确落实一批具体事项,更好地将发展规划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投入保障机制也很重要。”阳卫国说,可整合国家和城市群相关财政专项资金,通过政府投资、社会融资等方式,设立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基金,撬动社会资本,重点投向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创新创业平台、生态环境治理、公共服务等领域。   刘江东同样建议,在国家层面成立领导小组,指导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在基础设施、产业协作、市场、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对外开放等领域一体化发展。   徐景坤则认为,可充分发挥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和交通优势,湘鄂赣3省可组团争取第5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落户。同时,发挥高铁网络密集的优势,沿高铁线建设一批高铁特色小镇。武汉、长沙也可借鉴南昌,将高铁站建到飞机场,让人员和货物流通更加便捷。   (文/刘燕娟 杨宏斌 张武明) 相关附件 信息来源: 湖南日报      责任编辑: 李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