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地震学推测,如果地核完全是铁镍合金,在相应压力和温度条件下地核的密度比预期的理论密度低约5%–10%。因此,地核中应含有一定量的轻元素,主要包括硫(S)、硅(Si)、氧(O)、碳(C)和氢(H)。估算地核中轻元素的种类及相对含量,对于理解地核的现状及其演化历史至关重要,并对地震学、地磁学及行星吸积模型等研究具有深远影响。
作为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近年来氢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被认为可能是地核中主要的轻元素之一。实验研究表明,由于氢的亲铁性,在行星吸积过程中,有相当数量的氢(0.3%–0.6%质量分数)被捕获到地核中,这一结论也得到了理论计算的支持。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若地核中含有约1%质量分数的氢,其压缩波速和密度均能很好地匹配外地核的地震学观测数据。然而,最新研究综合多种约束条件后,认为地核中的氢含量上限约为0.3%质量分数。尽管如此,自行星早期吸积过程以来,液态外地核中实际剩余的氢含量,以及内核固化过程中有多少氢被吸收进固态内核,仍然取决于氢在内核边界(ICB)处的分配。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张志刚研究员团队对氢在内核边界处的分配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首先,明确了氢在固-液相之间的热力学分配关系。随后,在地核条件下,对共存的固态和液态Fe-H体系进行了大规模分子动力学模拟。接着,在不同氧含量条件下,计算了Fe-H-O三元体系的化学势,并基于热力学框架计算氢的分配系数变化。研究结果强调了考虑轻元素相互作用对于约束地核组成的重要性,并探讨了氢和氧自行星早期形成至内核固化晚期以来的潜在相互关系及其地球化学意义。研究发表于国际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