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体所联合主办第九届中美磁约束核聚变研讨会》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wukan
  • 发布时间:2018-06-13
  •   6月5日至7日,由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与西部超导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联合主办的第九届中美磁约束核聚变研讨会(the 9th US-PRC Magnetic Fusion Collaboration Workshop)在西安召开。这是等离子体所自2000年举办第一届中美聚变研讨会后,时隔18年第二次主办。

      中美双方共24家单位100余位专家参加了此次会议,包括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主任罗德隆,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副院长段旭如,西部超导公司董事长张平祥、总经理冯勇,西安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苏俊良,等离子体所李建刚院士、万宝年所长,美国通用原子能公司副总裁TONY Taylor,普林斯顿等离子体实验室Hutch Neilson教授等。会议共有3个邀请报告、21个口头报告、45份大字报。

      中美磁约束核聚变研究合作是《中美科技合作协定》框架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美在高技术领域的重要合作方向,自1986年签署双边合作议定书以来执行情况良好,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本次会议旨在检查和评价中美双方两年期工作进展报告,听取合作项目执行情况,讨论并部署未来两年期双边工作与人员交流计划、双边契合共同关注与利益,在各自磁约束核聚变装置合作基础上讨论未来两年的相关聚变实验堆验证计划,并就未来中国将要建造的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按照惯例,该会议每两年举办一次。为避开其它一些大型国际会议,经双方科学家讨论,中美研讨会将改为奇数年份举行。下一届会议将于2019下半年在美国举行。

相关报告
  • 《法核聚变装置等离子体运行时间创纪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2-26
    • 法国原子能和替代能源委员会(CEA)官网18日宣布,本月12日,由其运营的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钨环境下的稳态托卡马克装置(WEST)让氢等离子体状态持续了1337秒(22分钟17秒)。这一时长刷新了中国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此前数周创下的1066秒时间纪录。 CEA基础研究部主任安妮·伊莎贝拉·艾蒂安芙瑞透露,WEST装置此次运行中的加热功率高达2兆瓦,氢等离子体的温度更是攀升至5000万摄氏度。CEA研究团队计划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继续提高等离子体的温度,并进一步延长其持续时间,目标是达到数小时。 CEA官网称,这一进展表明,科学家对等离子体的了解与日俱增,长时间控制等离子体的技术也日益成熟,为聚变等离子体在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等设施内更长时间稳定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ITER反应堆正在法国南部紧锣密鼓地建造中,包括中国、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和俄罗斯在内的数十个国家参与了该计划。据悉,ITER最早将于2039年实现点火。 像WEST和EAST这样的托卡马克实验装置是最常见的核聚变反应堆。在这些装置中,等离子体被加热到极高温度,并被强磁场约束在一个形似甜甜圈的反应堆腔体内。 核聚变反应堆被誉为“人造太阳”,因为它们产生能量的方式与太阳如出一辙:通过热量和压力使两个较轻原子融合为一个较重原子。由于太阳内部的压力远超地球上反应堆内的压力,因此科学家通过创造比太阳高很多的温度来弥补这一差距。 CEA团队表示,尽管科学家在核聚变领域不断取得进展,但要让核聚变技术在净零排放领域“大显身手”,仍需克服一些技术难题。此外,科学家还需要证明核聚变技术的经济可行性,以确保其能真正走向实用化。
  • 《等离子体所在高约束模台基磁相干模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4-18
    • 近日,等离子所EAST团队科研人员在托卡马克高约束模台基磁相干模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由徐国盛课题组的陈冉副研究员以“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Magnetic Coherent Mode in the H-mode Pedestal of EAST”为题发表于《Nuclear Fusion》期刊[Ran Chen, Heng Zhang, Guosheng Xu, et. al. 2018 Nucl. Fusion 58 112004]。    大幅度边界局域模(Edge-Localized modes,ELMs)给聚变堆器壁带来巨大的瞬态热负荷,是当前制约磁约束聚变的主要瓶颈。而在台基区出现相干模的无ELM或小ELM高约束运行模式是未来聚变堆克服大幅度ELMs的一种解决方案。    托卡马克装置高约束模台基区所自发形成的陡峭压力梯度及其所驱动的自举电流密度,可为各种扰动结构的产生提供自由能,从而驱动包括所谓的边界局域模爆发以及各种相干/准相干模式的产生。而后者,往往能够通过持续驱动横越磁力线的粒子和能量输运,进而调节台基结构使其远离第一类或巨型ELM的不稳定性边界,从而实现维持无ELM或小ELM高约束模稳态运行。这对于探索和发展适用于未来聚变堆装置的等离子体边界运行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成为了近年来磁约束聚变研究领域的热点。    在以往的EAST高约束模放电中,非常普遍地观测到一种低环向模数(通常为1)、磁涨落分量很强,而静电涨落分量相对较弱的台基区相干模式,命名为磁相干模(Magnetic Coherent Mode, MCM)。研究成果展示了MCM的径向分布和极向传播,以及在低频大ELM爆发期间该模式的演化的特征,总结了MCM频率随边界密度和安全因子的定标关系,并且首次分析并给出了多个MCM共存现象以及该模式的存在对于偏滤器粒子流极向分布的影响的实验证据。这些研究成果,显著提升了对于MCM的认识水平,并未下一步的模式鉴定等进一步研究工作奠定了实验基础。相关研究内容在2017年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的“第十六届国际高约束模物理和输运垒研讨会”上进行了汇报。    该研究得到了EAST团队以及合作者的大力支持,并且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发展研究专项等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