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 将打造产融合作的“上海范式”》

  • 来源专题:智能制造
  • 编译者: icad
  • 发布时间:2024-01-18

  • 在1月3日举行的上海市智能工厂建设工作推进会上,上海市智能制造产融合作生态联合体成立。据悉,上海通过搭建“需求发布+揭榜挂帅+产融合作”平台,已累计为智能制造创新企业和智能工厂建设提供超500亿元专项额度。  在会上,2023年度市级智能工厂名单、浦东新区2023年度智能工厂建设白皮书同步发布。 ...,机器人,智能工厂,智能,智能,智能制造,智能工厂
      在1月3日举行的上海市智能工厂建设工作推进会上,上海市智能制造产融合作生态联合体成立。据悉,上海通过搭建“需求发布+揭榜挂帅+产融合作”平台,已累计为智能制造创新企业和智能工厂建设提供超500亿元专项额度。
      在会上,2023年度市级智能工厂名单、浦东新区2023年度智能工厂建设白皮书同步发布。
      目前,上海已累计培育3家国家级标杆性智能工厂,19家国家级示范性智能工厂,100家市级智能工厂;上海成为全国首个 机器人 密度纳统城市, 重点产业机器人密度达383台/万人,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今年还将新建设70家市级智能工厂。聚焦重点产业,实施“智能工厂+”行动,“+ 汽车 、+高端装备、+电子信息、+都市产业”等重点行业。
      ▍上海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上海市副市长陈杰在会上指出,智能制造是着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一招,是加快推动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一环,将智能工厂作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主战场,加快智能工厂建设,是上海超大城市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必然选择。
      2023年,上海共11家单位获评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厂,33家单位62个场景获评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获评工厂数和场景数均位于全国城市首位,全市国家级智能工厂和场景总数实现“双倍增”。其中,汽车领域21个场景入选名单,总数和入选比例(占本市34%)全国第一。
      目前,上海已累计培育3家国家级标杆性智能工厂,19家国家级示范性智能工厂,60家单位111个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已建成智能工厂的生产效率平均提升50%,运营成本平均降低30%,带动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3.8%。汽车等重点产业智能制造全链条、全场景建设成效凸显。
      据了解,上海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智能制造系统集成解决方案输出地和智能制造核心装备产业集聚区,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工业总产值突破600亿元,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连续三年蝉联“中国先进制造业城市发展指数”全国第一。
      通过智能工厂建设,智能制造技术和工艺加速突破,目前上海已牵头国家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37项,实现“卡脖子”关键装备、核心部件与工业软件突破40余项,实现新装备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新软件首版次超300余项,有力推动了产业链关键装备、材料和软件的自主可控和创新应用,有效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夯实制造业发展坚实底座。
      ▍智能制造产融合作生态联合体成立 打造产融合作的“上海范式”
      据悉,上海通过搭建“需求发布+揭榜挂帅+产融合作”平台,已累计为智能制造创新企业和智能工厂建设提供超500亿元专项额度。
      为加速触发上海智能制造创新高地和金融资源聚集地同频共振,持续探索智能制造产融合作新机制模式,上海市智能制造产融合作生态联合体(以下简称联合体)在会上成立。联合体首批成员单位包含上海电气 自动化 、上海移动等7家智能制造供给侧单位以及上海银行等5家金融服务机构。
      下一步,联合体将聚焦智能制造产业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业链供给链链式转型等,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互动融合,夯实上海制造业发展底座;同时也将面向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加快推出具有产业特色的“转型解决方案+金融解决方案”定制化套餐产品,做到一窗受理、一站解决,打造智能制造产融合作的“上海范式”。
      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之一,上海将智能制造作为促进长三角协同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用机制保障推动长三角产业链协同创新、促进长三角城市群共同发展。比如,2022年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牵头长三角相关职能部门,联合长三角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12家企业,打造“全长三角造”工业机器人,已累计推出4个型号,销售超过2300台,成功应用于 新能源汽车 整机、锂电、 光伏 等行业。
      ▍2025年新建设200家智能工厂、20家标杆工厂
      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张英介绍,上海将落实市政府工作报告“实施智能工厂领航行动”要求,推进“20035”工程,即到2025年新建设200家智能工厂、20家标杆工厂,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制造评估诊断、重点企业数字化网络化、重点链主企业智能化全覆盖这三个全覆盖和智能制造标准制修订数、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应用场景推广数、工业机器人产量、智能制造新技术突破数这五个智能制造核心指标倍增。
      为实现上述目标,上海将具体做好五个到位:一是“一业一策”谋划到位,根据不同行业实际情况,推出定制化解决方案,找准智能制造“最后一公里”。二是“一业一专”支撑到位,围绕六大重点产业,成立智能制造专业委员会,提供“智库大脑”。三是“一业一标”规范到位,支持链主企业,牵头制定全产业链智能工厂建设指南,推动上下游智能制造整体水平提升。四是“一业一融”服务到位,鼓励商业银行、保险机构、基金等参与智能工厂建设,探索产融合作新机制模式。五是“一业一群”发展到位,引导各区在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中彰显特色,推动产业链供应链集群式发展。
      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钱锋表示,数实融合的本质,是应用现代数智技术,为传统产业装上赋能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大脑”, 利用数智技术向实体经济的研发、生产、销售、流通环节渗透融合,创新生产方式、制造流程和商业模式;数实融合将为产业新赛道注入新动能,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基底,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打造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新格局。


  • 原文来源:http://www.ca800.com/news/d_1o5lrqi30kjn1.html
相关报告
  • 《上海: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打造实体经济新高地》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9-01-08
    • 2018年,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按照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要求,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战略,充分依托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优势及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创新引领驱动,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加快打造实体经济发展新高地。 2018年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强“上海制造”品牌统筹推进。实施《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加快迈向全球卓越制造基地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年)》。53家“上海制造”企业获首批“上海品牌”认证。发布上海市产业地图,引导产业加快特色化、品牌化发展。 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全面开展“技术改造焕新计划”。智能制造“十百千”工程加快推进。推动20家智能车间/工厂试点建设,3家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进入第一批国家推荐目录。开通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上海),松江成为国家首个新型工业化(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 聚焦推动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特斯拉超级工厂签约并开工。华力二期12英寸生产线项目建成投产,中芯国际集成电路14nm工艺具备量产能力,和辉光电柔性AM-OLED显示屏量产出货。 产业集群发展、绿色发展加快推进。加快打造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加大对重大产业项目全程服务。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累计达20个。12家绿色工厂、1个绿色园区、10项绿色产品、2条绿色供应链获国家绿色制造示范。 (二)聚焦落实科创中心战略,强化产业创新能级 加强科技与产业创新融合。加强高端装备首台套支持,加快机器人、高端医疗装备、高端能源装备自主化发展。38项高端智能首台装备实现国内外突破。 加快实施产业创新工程。深入实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工程,提升国家智能网联汽车(上海)试点示范区软硬件测试能力。制定集成电路产业行动计划,推动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布局。 完善产业创新生态。制造业创新体系建设取得突破,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两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挂牌成立。率先在国内开放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累计发放7张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牌照。 (三)深化智慧城市建设,支撑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 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制定上海市公共数据和“一网通办”管理办法。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布电子政务云平台基础设施层应用和数据迁移(部署)指南,形成政务云服务管理办法。深化信息化应用推广,一批重大惠民项目建成投入运行。 落实大数据战略。完成国家公共信息资源开放试点任务,浦东、静安、徐汇三个试点区实现市区开放数据互联对接。成立大数据应用创新中心,认定能源、交通、旅游等领域7家大数据联合创新实验室。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布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助力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千兆宽带网络基本全覆盖。发布《新型城域物联专网建设导则(2018版)》。 2019年工作思路 2019年,上海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高质量发展主旋律,聚焦稳增长、抓创新、促融合、强统筹、优制度,着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提高城市经济密度和投入产出效率、提升配置全球资源能力、增强创新策源力上下功夫,加快推动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 (一)坚持稳中求进,推动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确保工业经济稳定运行。围绕产业提质增效,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和综合协调,维护产业经济运行安全平稳。 加快产业创新工程建设。深化实施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创新工程,加快一批战新重大项目在沪落地。实施工业强基工程,聚焦“补短板、强链补链、一条龙”项目,突破产业技术“卡脖子”瓶颈。 搭建创新平台激发企业活力。加快工业互联网、工控安全等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建设。培育一批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支持创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大力推动创新产品市场化应用,编制2019年度创新产品推荐目录。 统筹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深入推进企业技术改造,优化专项政策,实施智能制造提升、人工智能赋能、企业内涵增强等六大技改专项行动,加快推进一批示范项目。 高端装备产业发展。加快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完善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推进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建设。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推动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建设,完善配套功能,带动产业链协同发展。加快推进中芯国际、华力二期、和辉光电等重大项目建设。打造产业生态集群,推进汽车电子、智能硬件、超高清视频、物联网、医疗电子、增强现实等产业发展。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搭建一体化基础软硬件公共服务平台,探索安全可控软硬件应用解决方案试点应用,落实“推进企业上云行动计划”。培育发展智能软件、区块链、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边缘计算、异构计算、数据保护等新兴增长点。支持互联网在民生、社会治理、实体经济等方面的跨界融合进程。推动市西软件信息园等建设,支持重点园区能级改造提升。 设计之都、时尚之都、品牌之都建设。聚焦千亿元级大品牌培育,新增3~5个百亿元级品牌重点企业,培育200家品牌示范企业,推进上海品牌数据库建设。举办中国品牌经济(上海)论坛、上海设计周、上海长三角品牌博览会等。 推动工业绿色发展。大力实施节能攻坚,持续提升用能效率,发布上海工业效能白皮书。建立全市绿色工厂、产品、园区、供应链储备培育库,发布一批创建单位名单,实施一批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 (二)优化统筹协同,促进智慧城市高效率运行 加强大数据深度应用。推动数据资源创新应用,发布《上海市公共数据开放管理办法》,制定《上海市公共数据资源开放2019年度工作计划》,加快大数据联合创新实验室建设,完成国家社会治理示范项目建设任务。加强产业集聚和辐射能力,加速打造若干大数据集聚区。研究建立大数据统计分析指标体系,试点大数据产业统计及评估。 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编制《上海智能制造标杆工厂建设专项行动方案》,实施智能制造标杆工厂建设工程;建立智能制造综合标准体系研发、试验、验证及检测的一体化公共综合服务平台。启动长三角智能制造“百千万”工程,推动智能制造“十百千工程”深入实施。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加快落实标识解析建设和推广;推动研发与成果转化等通用型、行业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创建和认定一批国家级和市级工业互联网实践示范基地,实现重点产业领域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全覆盖。深化工业大数据应用,聚焦重点产业,支持工业大数据的全产业链打通和协同,实现业务模式创新。 加强新型智慧城市总体框架顶层设计。推动建设教育、卫生等行业云集约建设,全面完成政府部门信息系统上云迁移。健全数据共享、数据安全、物联感知等标准规范,进一步完善智慧上海评估体系。拓展电子证照在社会领域的应用,完善电子印章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推进电子印章实施应用。 深化智慧上海重点领域应用。智慧公安建设,按照“一中心、一平台、多系统、多模型、泛感知、泛应用”总体架构,加强数据汇聚、深化智能应用。智慧城管建设,加强城建、交通、应急、环保等领域信息系统整合。智慧健康建设,优化“健康云”,推进医疗便民服务项目建设。智慧文教建设,深化大规模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智慧农业建设,推进信息进村入户。
  • 《聚焦高端芯片 上海力争2020年IC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6-21
    • 由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基金、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共同主办的“聚焦高端芯片、形成自主可控产业集群”高峰论坛在上海浦东新区举行。围绕加快推进上海高端芯片的本土化,来自集成电路产业上下游企业、投资公司等代表各抒己见。 2000亿目标与六大投资方向 作为国家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集成电路产业备受各地方政府重视。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傅新华在致辞中表示,今后几年,上海将坚持“全面发展与重点突破相结合、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相结合、政府推动与市场驱动相结合”,更加注重产业链布局,更加注重先导技术研发,更加注重规模化发展,力争2020年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部分指标达到世界一流。 资料显示,在集成电路领域,上海市已经成为国内“产业最集中、产业链最完整、综合技术水平最高”的地区。据统计,2017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销售规模接近12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2%。 资本是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围绕上海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目标,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董事长沈伟国在致辞中表示,未来,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将发挥资本的力量,有效对标国内外高端芯片发展现状,加快推进上海高端芯片的本土化进程;具体投资方向上,基金将加快促进汽车芯片、智能移动芯片、物联网芯片、AI储存器芯片、安全芯片以及智能储存器芯片等高端芯片的研发和生产。 沈伟国认为,未来,集成电路将以技术为导向发展,制程越来越先进,集成度越来越高;同时也必将越来越围绕新兴产业的应用发展,比如围绕支持5G、汽车电子、物联网等发展,引领和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 记者查阅,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总额500亿元,分为100亿元的装备材料基金、100亿元的设计基金、300亿元的制造基金。沈伟国介绍,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已经完成签约金额超过200亿元的投资。 产业链龙头公司聚焦高端芯片 作为集成电路产业链最完整的地区,上海市拥有产业链企业超过500家,涌现出中芯国际、华虹宏力、紫光展锐、上海兆芯、华大半导体等龙头企业。 上海兆芯是优秀的国产CPU处理器芯片公司。在本次论坛上,上海兆芯副总裁罗勇介绍,兆芯是国内唯一同时掌握CPU、GPU、Chipset三大技术的国产CPU公司,搭载兆芯CPU的电脑整机完全满足商业化量产的标准。资料显示,目前上海兆芯已经发布了开先ZX-C系列处理器、KX-5000系列处理器,搭载兆芯国产通用CPU的电脑整机已入围多个省市的政府采购项目。 除了专用市场,基于X86全兼容等优势,未来,上海兆芯将持续向个人用户市场进行拓展。数据显示,政府部门军队系统市场仅占全部PC、笔记本整机市场的5%,保有量不过200万台,每年的采购仅几十万台;CPU公司要想发展壮大就只能去攻克那95%的个人用户市场。罗勇介绍,上海兆芯的芯片解决方案具有四大优势:X86全兼容、自主安全可控、产品稳定可靠、产业化能力国内最强。 作为老牌的集成电路公司,华大半导体则深耕工业控制和汽车电子。华大半导体总经理董浩然介绍,基于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市场广阔前景,华大半导体将以电机控制应用为突破口发展工业控制核心芯片,目标是实现核心芯片进口替代,支撑智能制造国家战略。华大半导体现有上市平台上海贝岭。 资料显示,全球工业控制半导体市场容量持续增长,预计2018年将超过400亿美元。随着“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的实施,国内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将带动工业控制领域的集成电路市场快速增长。 董浩然介绍,在工业控制芯片领域,华大半导体的目标是打造面向工业控制及新能源汽车的全产业链,形成整体解决方案,打造中国的工控旗舰企业。具体来看,华大半导体将聚焦在应用于白色家电、工业控制、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控制器、模拟电路、驱动芯片、功率器件等领域。 另外,紫光展锐CEO曾学忠介绍了紫光展锐的5G研发现状及下一步发展目标。紫光展锐预计2019年实现5G芯片的商用,并在2019年底推出8核5G芯片手机。曾学忠强调,紫光展锐期待更多的政策支持、产业链合作共赢、本土终端厂商的协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