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中国光学十大进展揭晓》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zhoujie
  • 发布时间:2020-03-22
  • 3月20日,“2019年度中国光学十大进展”揭晓,量子秘钥分发、光子芯片、智能激光器、全色激光显示等20项重大光学进展入选(基础研究类与应用研究类各10项)。

    中国光学十大进展由中国激光杂志社发起,评选委员会由48位光学与光子学领域的专家组成,综合考虑候选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经过首轮推荐、初评、终评三个环节,最终20项光学成果从110项研究进展中脱颖而出。

    2019年度中国光学十大进展分别为(排名不分先后):

    基础研究类:

    1. 微腔表面对称性破缺诱导非线性光学

    北京大学肖云峰教授和龚旗煌院士领导的研究团队与其合作者,利用超高品质因子回音壁模式光学微腔,极大地增强了表面对称性破缺诱导的非线性光学效应,得到的二次谐波转换效率提升了14个数量级。

    2. 近场光学旋涡中的光学斯格明子结构

    深圳大学杜路平、袁小聪教授与其合作者,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了由光的自旋-轨道耦合产生的“光学斯格明子”结构,为微纳尺度的光场调控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3. 首个三维光学拓扑绝缘体

    浙江大学陈红胜教授课题组与其合作者,成功研制了首个三维光学拓扑绝缘体,将三维拓扑绝缘体从费米子体系扩展到了玻色子体系,有望大幅度提高光子在波导中的传输效率。

    4.高效稳定非铅卤化物双钙钛矿暖白光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国家光电研究中心的唐江教授团队与其合作者,创新性地对非铅钙钛矿Cs2AgInCl6通过Na+合金化和Bi3+痕量掺杂实现了高效稳定的单基质白光发光,突破了单基质白光荧光粉研究近半个世纪的效率瓶颈,为非铅钙钛矿发光材料的研究指明了一条道路,有希望在绿色照明方面实现产业化应用。

    5. 兼具高亮度和高效率的量子点发光二极管

    河南大学与其合作者,通过设计合成新型核壳结构量子点,研发了兼具高亮度、高效率和长寿命红绿蓝三基色QLED器件,其中多项性能指标创世界记录,该研究结果有望加速推进QLED在高亮高效显示和照明领域应用的进程。

    6.双层三碘化铬中由层间反铁磁诱导的非互易二次谐波

    复旦大学吴施伟课题组与其合作者,在二维磁性材料双层三碘化铬(CrI3)中观测到源于层间反铁磁结构的非互易二次谐波非线性光学响应,并揭示了三碘化铬中层间反铁磁耦合与范德瓦尔斯堆叠结构的关联。

    7. 首次利用台式化高重频飞秒激光器驱动千特斯拉强磁场自组织放大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研究人员利用一束飞秒预脉冲激光产生膨胀的高温稠密等离子体半球,然后再利用一束飞秒强激光驱动强流电子束诱导等离子体韦伯不稳定性的增长,实验获得了强度高达千特斯拉(kT)量级、自组织放大的强磁场阵列。研究结果开辟了利用小型化激光装置研究高能量密度物理及实验天体物理的新途径,可以更深入地研究和理解磁场的产生、放大、磁重联及天体现象的本质。

    8. 关键量子信息器件——“三高”量子纠缠光源研究

    中山大学王雪华教授团队与其合作者,提出一种能克服光子侧向和背向泄漏、并能极大提高光子前向出射的新型微纳“射灯”结构,其单光子理论收集效率在较大的带宽中超过90%、最高可达95%,在国际上率先制备出同时具备“三高”的量子纠缠光子对源。

    9. 压缩超快时间光谱成像术创造超快成像新纪录

    西安交通大学陈烽教授团队与其合作者,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压缩超快时间光谱成像术”(CUST),在帧率、帧数、和精细光谱成像等方面突破了现有超快成像技术的局限。这一研究成果使得长时间、宽光谱的记录飞秒影像成为可能,将推动更多涉及超快过程的极端物理、化学、材料和生物学的研究。

    10. 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可控量子叠加

    南京大学马小松教授课题组设计并实现了非局域的量子延迟选择实验,观测到了光的波动性与粒子性的可控量子叠加。该项工作为未来的量子技术提供了新的控制手段。

    应用研究类:

    1. 可密集集成和任意路由的模分复用光子芯片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徐科副教授、宋清海教授与其合作者,通过对波导有效折射率的精细调控实现了片上模分复用关键器件的小型化,并完成了三模式复用的高速信号3×112 Gbit/s在片上的任意传输和互连。这为片上多模光学系统的大规模集成解决了模间串扰和损耗问题。

    2. 基于拟人算法(HLA)的智能锁模激光器

    上海交通大学义理林教授课题组提出了基于拟人算法(HLA)的智能锁模激光器,最快开机自动锁模仅需0.22s,失锁恢复则仅需14.8ms,均大幅刷新了之前的记录。

    3. 基于多角度干涉的三维多色活细胞超分辨光学显微镜

    浙江大学刘旭教授和匡翠方教授课题组与其合作者,在超时空分辨活细胞成像系统和方法研制方面取得突破,开发出了新型的光学超分辨成像技术——多角度干涉显微镜(MAIM),为微管、内质网、线粒体和细胞膜等亚细胞组织的生物动力学分析提供了有力的研究工具。

    4. 无磁光场非互易放大

    华东理工大学龚尚庆教授团队与其合作者,将原子热运动导致的多普勒效应和拉曼增益结合,提出了可在自由空间实现光波波段非互易放大的原创性方案,并在实验上进行了验证。这一方案为常温工作、易于调控、小型化可集成的无磁非互易放大器研制提供了新的途径。

    5. 大带宽、低损耗、高效率、高集成度的硅基电光调制器

    在硅基光子平台上混合集成电光调制材料技术,是目前世界各主要国家正在集中攻关的高价值核心技术,竞争极其激烈。中山大学蔡鑫伦、余思远课题组与其合作者,研制出大带宽、低损耗、高效率、高集成度的硅基电光调制器。所有材料与加工工艺完全依靠国内自主条件,具备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

    6. 采用反向外延技术实现晶圆级亚50nm周期的多层膜光栅器件制备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欧欣教授与其合作者,提出了一种制备大面积超高线密度光栅的新方法,在2英寸晶圆上实现了>20000线/毫米光栅器件的制备;通过与高效率X射线多层膜相结合,实验角色散性能比现有成熟技术制备的最高线密度光栅(5000线/毫米)高6倍。该技术已经获得三项中国发明专利和一项德国专利的授权,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7. 高性能蓝光单模微纳激光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张龙研究员领衔的微结构与光物理研究团队发现一种新型全无机钙钛矿RbPbBr3材料,成功实现高性能蓝光单模激光输出,对高性能微纳激光器件、多色激光器及激光显示等的研究具备重要意义。

    8. 突破线性界限制的光纤量子密钥分发系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首先在理论上提出了免相位后选择的双场量子密钥分发协议,有效降低双场类协议的执行复杂度。基于这一协议,郭光灿团队突破了异地孪生光场制备和长距离信道相位补偿两项核心技术,在300km常规光纤信道中,完成了超越线性界限制的高密钥生成率实验系统,为无中继长距离城际量子密钥分发网络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9. 动态平面光子元件

    南京大学胡伟教授、陆延青教授团队与其合作者,通过设计掺入光控手性翻转分子机器的自组装螺旋超结构,实现了工作波段连续可调、共轭相位分布光控变换的平面光子元件,提供了一种动态平面光子元件的实用方案。

    10. 基于有机打印微纳激光阵列的全色激光显示

    中国科学院化学所赵永生课题组充分发挥有机材料在溶液加工方面的优势,利用喷墨打印的方式精准构建了红绿蓝微纳激光阵列作为显示面板,首次实现了主动发光平板激光显示,解决了当前激光投影显示无法用于手机、平板、可穿戴设备等领域的问题。

  • 原文来源: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3/437223.shtm
相关报告
  • 《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揭晓》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dingxq
    • 发布时间:2019-02-27
    • 根据得票数排名,“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分别为: 基于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成功克隆出猕猴 创建出首例人造单染色体真核细胞 揭示抑郁发生及氯胺酮快速抗抑郁机制 研制出用于肿瘤治疗的智能型DNA纳米机器人 测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数G值 首次直接探测到电子宇宙射线能谱在1TeV附近的拐折 揭示水合离子的原子结构和幻数效应 创建出可探测细胞内结构相互作用的纳米和毫秒尺度成像技术 调控植物生长-代谢平衡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 将人类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历史推前至距今212万年 据介绍,“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评选至今已成功举办14届,旨在宣传我国重大基础研究科学进展,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热情和奉献精神,开展基础研究科普宣传,促进公众理解、关心和支持基础研究,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 具体获奖项目简介如下: 01 基于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成功克隆出猕猴 非人灵长类动物是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动物。因可短期内批量生产遗传背景一致且无嵌合现象的动物模型,体细胞克隆技术被认为是构建非人灵长类基因修饰动物模型的最佳方法……
  • 《科技热点 | 2023年度十大科技名词揭晓!【中国科讯】》

    •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 编译者:于彰淇
    • 发布时间:2023-12-28
    • 12月26日,“2023年度十大科技名词”在京发布。“大语言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脑机接口、数据要素、智慧城市、碳足迹、柔性制造、再生稻、可控核聚变”入选。十个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科技名词,为公众描绘出一幅科技发展的生动画卷。“2023年度十大科技名词”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事务中心联合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平面媒体中心、蜜度微热点研究院、万方数据、百度百科、百度指数、《中国科技术语》杂志社等多家机构联合发起,并于今年9月启动。经过数据收集与备选词筛选、聚类分析与候选词筛选、专家评审与公众投票、综合评选与公布解读四个阶段,以确保选出的科技名词不仅具有时代意义,还反映广泛的社会共识和科技进步的真实脉络。 十大科技名词的具体解读如下:大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LLM)大语言模型是基于海量文本数据训练的深度学习模型。它不仅能够生成自然语言文本,还能够深入理解文本含义,处理各种自然语言任务,如文本摘要、问答、翻译等。2023年,大语言模型及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已成为全球科技研究的热点,其在规模上的增长尤为引人注目,参数量已从最初的十几亿跃升到如今的一万亿。参数量的提升使得模型能够更加精细地捕捉人类语言微妙之处,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类语言的复杂性。在过去的一年里,大语言模型在吸纳新知识、分解复杂任务以及图文对齐等多方面都有显著提升。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它将不断拓展其应用范围,为人类提供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的服务,进一步改善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generative AI)生成式人工智能是利用复杂的算法、模型和规则,从大规模数据集中学习,以创造新的原创内容的人工智能技术。这项技术能够创造文本、图片、声音、视频和代码等多种类型的内容,全面超越了传统软件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2022年末,OpenAI推出的ChatGPT标志着这一技术在文本生成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2023年被称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突破之年。这项技术从单一的语言生成逐步向多模态、具身化快速发展。在图像生成方面,生成系统在解释提示和生成逼真输出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同时,视频和音频的生成技术也在迅速发展,这为虚拟现实和元宇宙的实现提供了新的途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业、各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量子计算(quantum computing)与经典计算不同,量子计算遵循量子力学规律,它是能突破经典算力瓶颈的新型计算模式。量子计算机,作为执行量子计算任务的设备,以量子比特(qubit)为基本运算单元。在量子计算中,基于量子叠加原理,量子比特的不同状态可被同时存储和处理。量子计算为解决某些经典计算机难以处理的复杂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有望在密码破译、材料设计以及人工智能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研制量子计算机是实现量子计算的关键,量子计算机包括离子、中性原子、光子等天然量子比特路线,以及超导约瑟夫森结、量子点等人工量子比特路线。在过去的几年中,这些系统都取了巨大的进展,且已在某些特定的采样问题上实现了量子优越性的展示。我国对量子计算机的所有路线均有布局,2023年,光学系统(“九章号”)和超导系统(“祖冲之号”)均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CI)脑机接口技术是一种变革性的人机交互技术。其作用机制是绕过外周神经和肌肉,直接在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建立全新的通信与控制通道。它通过捕捉大脑信号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实现信息的传输和控制。2023年,科学家们开发了可以将神经信号转化为接近正常对话速度的语句的脑机接口。全球首例非人灵长类动物介入式脑机接口试验在北京获得成功,促进了介入式脑机接口从实验室前瞻性研究向临床应用迈进。随着脑科学、人工智能和材料学的发展,脑机接口技术的不断进步,它将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个性化和精准化医疗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数据要素(data elements)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已快速融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和社会服务管理等各环节,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数据要素是指那些以电子形式存在的、通过计算的方式参与到生产经营活动并发挥重要价值的数据资源。在数字经济中,数据要素的角色可与传统的生产要素(如劳动力、资本和土地)相提并论。数据要素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是赋能行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的重要支撑,也是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2023年正式成立的国家数据局,负责协调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建设,统筹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统筹推进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规划和建设等,不仅体现了对数据资源的战略性管理和规范化利用的需求,也体现了国家层面对数字经济发展和数据治理的重视。智慧城市(smart city)智慧城市是以发展更科学、管理更高效、生活更美好为目标,以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支撑,通过透明、充分的信息获取,广泛、安全的信息传递和有效、科学的信息处理,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改善公共服务水平,形成低碳城市生态圈而构建的新形态城市。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智慧城市已成为今后城市规划的新方向。2023年,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投资持续增加,技术不断革新,主要发展领域包括智慧政务、智慧应急和智慧交通等。智慧城市不仅能够提高城市治理的效率和质量,而且在应对环境变化、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展望未来,以人为本,城市数智化转型、绿色低碳发展和技术创新多元化发展,包括数字孪生、元宇宙等新兴技术的深入应用,将使城市服务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碳足迹是用来衡量个体、组织、产品或国家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指标。碳足迹的计算涵盖了产品或服务从生产、运输、最终使用到废弃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的排放。这种全面的评估方法使我们能更准确地了解和评价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碳足迹概念的推出,旨在提醒人们要意识到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通过计算和了解个人或组织的碳足迹,可以帮助人们识别和实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策略,进而对抗全球变暖。2023年,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快提升国内重点产品的碳足迹管理水平,促进相关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助力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随着对气候变化影响的深入理解,以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正在采取更多的减排和碳中和措施。这些措施正深刻地影响我们的生活、工作方式,或将重塑整个社会经济结构。柔性制造(flexible manufacturing)柔性制造是指一种应对大规模定制需求而产生的新型生产模式。它能够快速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产品设计的更新以及制造过程中的变动。柔性制造强调在生产过程中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其核心优势包括高度定制化和出色的适应能力,这使得它能够有效应对大规模定制需求。随着工业4.0的兴起,柔性制造正成为制造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工业互联网、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改变了传统工业的生产与管理方式,让“个性定制”“一件起订”的柔性化生产模式变为现实。在面临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和全球竞争环境的背景下,柔性制造将在定制化、响应速度和资源效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再生稻(ratooning rice)再生稻是一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桩上休眠的腋芽重新萌发成穗,再收一季的水稻。我国种植这种水稻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1700年前的晋代。2023年,我国在中国空间站成功进行了再生稻实验,“太空水稻”获得了再生稻的种子,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我国科学家成功克隆了全球首个水稻再生力基因,揭示了其参与调控水稻再生力的分子机理。再生稻通过提高收获指数来增加粮食产量,对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可控核聚变(controlled nuclear fusion)可控核聚变是可控的,能够持续进行的核聚变反应。在地球上建造的像太阳那样进行可控核反应的装置,称为“人造太阳”。可控核聚变的目标是实现安全、持续、平稳的能量输出,其潜在优势使其成为最理想的终极能源形式之一。与核裂变相比,可控核聚变释放能量大,原料来源丰富,产生的放射性废物少,且具有更高的安全性。2023年,我国在该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已经在多个实验中取得了重要成果;核聚变大科学装置“中国环流三号”面向全球开放,邀请世界各国科学家来中国集智攻关。目前可控核聚变的商业化应用仍然面临许多技术上和工程上的挑战,而一旦实现突破,它将为人类提供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