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设施总数达1143万台!推动新能源汽车使用绿色电力》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 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4-11-13
  • “截至今年9月底,我国充电设施总数达到1143万台,有效支撑了2800万辆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高速公路服务区安装的充电设施已经超过2.88万台,覆盖停车位4.48万个,重大节假日的充电服务保障能力也得到了明显提高。”在日前召开的第四届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技术创新大会上,国家能源局电力司电网处处长孙嘉弥表示。

    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副秘书长、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电动交通与储能分会会长刘永东介绍,经过1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构建起世界上覆盖面积最广,服务车辆最多,充电桩数量最大的充换电网络体系,有力支撑了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未来应进一步坚持绿色发展,推动新能源汽车充新能源电,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不断提升充换电设施产品质量,保障充电安全。”刘永东表示。

    促进终端可再生能源消费

    根据《中国汽车低碳行动计划研究报告》中的数据,从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来看,车辆周期碳排放占比约为46%,燃料周期碳排放占比接近54%。以2030年1亿辆电动汽车的规模测算,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2亿吨,相当于1.2亿立方米森林蓄积量吸收存储的二氧化碳总量。在此背景下,推广新能源汽车充换绿电,使用来自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电力,不仅能够进一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还能通过与电网的智能互动,提升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的新型电力系统整体效率。

    此次会议发布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充换绿电地图》(以下简称《地图》)也明确,新能源汽车使用绿色电力,可促进终端可再生能源消费,推动电动汽车充电行为与风光新能源发电进行有效匹配,为集中式可再生能源的并网与消纳带来机遇。

    在绿电充换电场站建设方面,据《地图》中的数据,截至今年6月,全国共1108座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场站使用绿色电力,分布在31个省区,绿电来源为自发自用(包括光储充)的场站有211座,占所有绿电场站的数量比为19.04%;通过绿电交易采购绿电的场站有883座,占所有场站的79.69%;通过绿证交易作为绿电来源的场站共有18座,占所有场站的1.62%。

    提前布局新型充换电技术研发运用

    通过有序充电等技术应用,充放电设备将成为车网互动的桥梁。所谓车网互动,即电动汽车通过充放电装置与公共电网、微电网等供电系统或楼宇、住宅等配电系统相连,将动力电池作为移动储能或可控负荷聚合参与电网运行的灵活性资源,实现电动汽车与电网间的能量流、信息流双向互动。国网智慧车联网技术有限公司移动储能高级经理王明才表示,目前车网互动包括有序充电、双向充放电(V2G)等形式,可通过车网互动释放海量新能源汽车作为“电力海绵”的灵活性价值。

    对于电动汽车车主来说,可利用有序充电桩在电价低的时间段进行谷时充电,减少充电费用的支出;在双向充放电场景下,可利用V2G桩将电动汽车作为移动储能单元进行峰时放电,从而获取一定的收益。王明才表示,车网互动可将动力电池作为移动储能将充电变为可控负荷参与电网运行,实现电动汽车与电网间能量流、信息流双向互动,有效提升配电网对大规模新能源汽车的接入能力,促进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消纳。此外,电动汽车作为移动储能在经济性上也具有一定的优势。预计到2030年,电动汽车移动储能双向充放电成本约为每千瓦时0.1元,远低于火电改造、抽蓄、储能及其他需求侧响应资源,是新型电力系统最经济的灵活性资源。

    王明才表示,未来仍需持续加强新技术研究,以提升充电设施涉网性能为保障,增强对频率、电压扰动的耐受力和主动支撑能力,推进源网荷储协同,提升电力系统稳定性。要以构网型控制技术为支撑,增强配电网就地平衡和对主网的支撑作用,实现电力系统高效运行。

    刘永东建议,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充换电设施的智能化管理运营,并顺应汽车网联化的发展趋势,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智能充电网络,提前布局和关注新型充换电技术的研发和运用。

    对于新型的充换电技术,记者在此次会议上了解到,相关企业已经开始对无线充电、自动充电以及移动充电等领域的研究和布局,并且部分已经开始投入试点应用。如黑马原力目前已推出了储充一体式的移动超充机器人,可以在多个场景下,为电动汽车进行快速充电,打破了以往依靠固定充电桩补能的方式,实现从“车找桩”到“桩找车”的转变。

    孙嘉弥认为,应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和核心技术研发,促进车、桩、网各环节有效衔接,加快制定工程建设类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项目规范》,持续开展车网互动领域的标准研究,持续完善充电基础设施的标准体系,不断提升标准国际化的引领能力。


  • 原文来源:https://news.bjx.com.cn/html/20241113/1410525.shtml
相关报告
  • 《全国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达1060万台》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9-02
    • 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全国充电设施总量达1060万台,有效保障了2500多万辆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需求。一线城市中心城区的公共充电服务半径已经和加油站相当。目前,95%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已经具备了充电能力,形成了“十纵十横两环”的城际充电网络。全国已经有超过三分之一的省份将充电设施布局到了所有乡镇。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万劲松介绍,近年来,国家能源局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从规划布局、建设运营、配套电网、价格奖补等方面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并进行具体工作部署。累计发布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相关标准106项,覆盖了21个专业领域,产业链安全管控水平进一步提升。目前我国大功率直流充电标准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无线充电、充电漫游等领域也有突破,已经形成了与美国、欧洲、日本并列的中国充电标准体系。 目前,充电站运营企业中民营企业设备规模占比超过70%。国家能源局提出,逐步建立起以用户为核心的充电服务体系,确保“有人建、有人管、能持续”;促进充电云服务与汽车、金融、出行等行业相结合,形成“互联网+充电”的产业生态。 万劲松表示,局部地区和个别时段充电慢、充电难的现象将进一步得到缓解,广大车主的充电体验也会更加舒适。
  • 《859.6万台!覆盖95%服务区!2023年我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发展概况》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4-01-28
    • 1月25日,国家能源局举行新闻发布会,从中获悉:我国充电基础设施体系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23年底,充电基础设施总量达859.6万台、同比增长65%,全国共有6328个服务区配建了充电设施、占服务区总数的95%。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副司长、新闻发言人张星表示,近年来,国家能源局持续完善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政策体系,加强统筹规划,推动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 充电网络加快完善,北京、上海、河北、安徽等15个省市高速公路服务区已全部具备充电能力。积极推动农村地区布局充电设施,截至2023年底,广东、广西、海南、江苏、湖北等12个省市已实现充电站“县县全覆盖”、充电桩“乡乡全覆盖”。 为发挥新能源汽车作为移动储能的调节能力,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的实施意见》,大力推动智能有序充电,鼓励开展车网双向互动试点示范,并对技术攻关、标准完善、电价和市场机制优化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工作部署。 下一步,国家能源局将加强统筹谋划和政策制定,持续完善充电网络,提高设施服务能力,提升充电保障水平,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购置和使用新能源汽车需要,助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