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所在海洋多糖、寡糖调控小麦碳氮代谢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 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8-07-30
  •         日前,美国化学会(ACS)出版的农业领域Top期刊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以封面文章形式刊发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李鹏程研究员团队在海洋多糖、寡糖调控小麦碳氮代谢研究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研究结果为壳聚糖、壳寡糖作为新型生物刺激素的深度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如何提高小麦产量及抗病害能力是农业领域的重大课题。该论文报道了来源于虾、蟹等甲壳动物外壳的壳聚糖,经水解得到壳寡糖。壳寡糖不但可以激活植物的固有免疫来抵抗病害,还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巨大的应用开发潜力。然而,由于水解得到的壳寡糖聚合度不确定,很难明确具体哪些活性寡糖分子在发挥作用,信号转导途径及代谢调控机制也不甚明了。

      为揭示壳寡糖促进植物生长的构效关系及代谢调控机制,李鹏程研究团队在国内外率先分离纯化出多种高纯化的单一聚合度壳寡糖单体,并进一步通过多组学手段深入研究了小麦对不同聚合度壳寡糖单体的代谢响应机制。研究表明,壳寡糖可以促进小麦PSⅡ放氧复合体的组装,提高光能利用率,进而提高小麦的光合作用;同时,壳寡糖促进小麦碳氮代谢、激发小麦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应答,WAK、CCaMK、PI-PLC等可能参与了壳寡糖信号在植物细胞内的识别与转导;另外,WRKY51、NAC4等转录因子以及miR156、miR159a、miR164、miR171a、miR167c、miR319和miR1127等miRNAs也参与了壳寡糖对小麦生长发育的调控。本研究为壳聚糖、壳寡糖作为新型生物刺激素的深度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文章第一作者为张小倩博士,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海洋公益专项和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科技创新专项项目资助。

            近年来,李鹏程研究员团队已在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Carbohydrate Polymers等JCR一区刊物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海洋生物多糖作为生物刺激素激发植物抗性、促进植物生长等方面的原创性成果,展示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应用于陆地农业领域的国际前沿地位。

相关报告
  • 《海洋所在黄海铜藻金潮研究领域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liuzh
    • 发布时间:2018-08-08
    •   近日,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 期刊在线刊发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刘峰(第一/通讯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Insights on the Sargassum horneri golden tides in the Yellow Sea inferred from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data。研究聚焦近两年在我国黄海出现的大规模马尾藻金潮,首次揭示了黄海漂浮铜藻的核酸型结构组成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对深入认识铜藻金潮的成因和生物生态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马尾藻金潮在中南美洲、非洲、日本等都有报道。同绿潮一样,大规模的马尾藻生物量会对生态健康和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破坏性影响,成为世界上广泛关注的生态现象。在我国黄海,浒苔绿潮和水母灾害连续多年频繁发生,但大规模的马尾藻金潮灾害较为少见。2016年冬季至2017年春季,出现在我国黄海的铜藻金潮给江苏紫菜产业造成重创,大规模的漂浮铜藻袭击了苏北紫菜养殖区,造成紫菜养殖设施的大规模损毁及紫菜养殖区的大面积绝收,盐城、南通二市紫菜行业的经济损失高达5亿元;此外,几十万吨的铜藻生物量沉到黄海海底,也给黄海生态系统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该研究在鳌山科技创新计划项目“近海生态灾害发生机理与防控策略”资助下,通过2016年、2017年多个航次的实地以及沿岸调查,对黄海海域及沿岸出现的漂浮铜藻进行了大范围时空取样和系统分析。研究发现:2017年春季在苏北海区出现的大规模漂浮铜藻,其成熟期在种群内部存在显著差异,且成熟的藻体更易沉到海底,难以完成生殖过程。通过新开发的多个分子分型标记,首次发现2016-2017年不同季节出现在我国黄海不同地域的巨大铜藻生物量仅有2个优势核酸型构成,遗传多样性极低,来自多个分子标记的数据表明在江苏紫菜养殖区的铜藻与在荣成地区海带养殖筏架上的铜藻遗传多样性一致。研究结果为追踪漂浮铜藻的来源和认识成灾铜藻种群的分布提供了关键的遗传学信息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有助于铜藻金潮的防控和治理。   铜藻(Sargassum horneri)隶属马尾藻属,是西北太平洋特有的一种大型褐藻,在我国南北方沿海较为常见,藻体由固着器、主干、侧枝、叶片、气囊和生殖托构成;幼苗阶段固着生长在岩石上或低潮带石沼中,成体阶段通过发达的气囊可以实现漂浮生长和远距离迁移,目前已经入侵到了美国和墨西哥的太平洋沿岸。   论文引用:Liu Feng*, Liu XF, Wang Y, Jin Z, Moejes FW, Sun S (2018a) Insights on the Sargassum horneri golden tides in the Yellow Sea inferred from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data. Limnol Oceanogr. Doi:10.1002/lno.10806.
  • 《海洋所在水母毒素致死机制研究方面获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01-10
    • 日前,美国化学会(ACS)出版的蛋白质组学研究领域Top期刊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 以封面文章形式刊发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李鹏程研究团队在水母毒素致死机制研究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该研究结果为研制水母蜇伤治疗药物以及应对重症水母蜇伤患者的急救提供理论指导。 水母蜇伤是全球普遍存在的严重的公共健康与安全问题之一。每年由水母蜇伤引起的致伤或致残甚至死亡人数众多,严重威胁滨海地区的游客、渔民、军人等涉海人员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近几年在我国北戴河、营口、大连、威海、青岛等沿海出现多起水母蜇伤致死事件。然而,目前我国尚无应对水母蜇伤治疗和应急的特效治疗药物,对水母蜇伤造成的毒性损伤和致死原因也不甚明了。 为揭示水母蜇伤机理和毒素致死机制以及研制水母蜇伤治疗药物,李鹏程研究团队以白色霞水母毒素为研究对象,运用毒理学和病理学分析方法,结合蛋白质组学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以及实验验证等方法,深入研究了水母毒素毒性作用及致死机制。结果表明,该水母毒素可造成血液及心脏、肝脏、肾脏等多器官损伤;其中,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率和血压降低等心脏毒性作用是造成水母毒素中毒身亡最重要的原因。另外,通过进一步研究表明,水母毒液中的金属蛋白酶类毒素在致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视。该研究结果可为应对重症水母蜇伤患者的急救及研制水母蜇伤治疗药物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文章第一作者为李荣锋博士,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