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系铀、锂、镓、锗、稀土关键矿产时空分布与协同勘查技术方法》

  • 来源专题:关键矿产与绿色冶金
  • 编译者: 欧冬智
  • 发布时间:2025-07-21
  • 煤系富含铀、镓、锗、锂、稀土等资源,都是我国新型产业发展所需的关键金属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如关键金属锗我国主要来源于煤矿开采,是世界工业锗的最主要来源。煤系已成为新型战略性关键金属矿产资源勘查的重要方向,例如煤铀兼探、煤下富铁矿勘查都取得了重大找矿突破成果。由于煤系中战略性金属元素的分散性和微量性,以及其与煤共生共存的特性,很难作为一种独立矿种进行勘查开发。为了充分勘查开发煤系矿产资源,还需要基于煤与煤系战略性金属矿产的基本特征,开展煤与煤系战略性金属矿产协同勘查方法研究。协同勘查是指多矿种的协同和技术方法的协同,在勘查部署的理论指导、技术方法的协同运用、最大效益的获得、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等诸多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地质条件、地球化学条件和地球物理条件及其勘查方法原理,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以煤与煤系关键金属矿产(铀、锂、镓、锗、铌?锆?镓?稀土)为研究对象,总结了煤与煤系战略性金属矿产资源的主要组合类型(包括煤?铀矿床、煤?锂、镓矿床、煤?锗矿床、煤?铌?锆?镓?稀土矿床)以及时空分布规律。根据不同岩石及矿产的物性差异,总结了不同勘查技术方法的响应原理及特征。基于煤和煤系战略性金属矿产的勘查技术方法,遵循经济效益最大化和勘查方法最优化原则,提出了合理的煤与煤系战略性金属矿产的协同勘查方法。本文研究成果,对指导全国煤与煤系关键金属矿产勘查具有重要参考。
  • 原文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g2NjY1NDY0NA==&mid=2247549952&idx=2&sn=b9996ae74180e39d42938a127f2c88d0&scene=0
相关报告
  • 《新兴关键矿产,中国不能被“卡脖子》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8-31
    • 新兴关键矿产,也被称为新兴战略性矿产,是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原材料。在8月28日—29日召开的香山科学会议上,专家呼吁,中国亟待提升对新兴关键矿产资源的富集机理研究、开发利用和统筹规划水平。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到处都是新兴关键矿产的用武之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杨丹辉介绍,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锂是锂离子动力电池正极材料和有机电解液的重要原材料;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铷、铯是卫星导航产品的重要原材料。 曾有学者计算,20世纪80年代的计算机芯片仅含有12种化学元素,而21世纪的高速大容量集成电路则包含61种化学元素。新增加的49种元素中,包含15种稀有矿产。 “新兴关键矿产不但具有重要的经济性,同时分布极不均衡,又存在较高供应风险。”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秦克章说。 以钴为例,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梁华英介绍,中国的钴消费量约占全球一半,但钴资源量仅为全球1.1%,95%以上依赖进口。 由于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欧盟、美国、英国等发达经济体对新兴关键矿产十分重视。 “去年12月美国总统特朗普签发美国第13817号行政命令,即确保关键矿产安全和可靠供应的联邦战略。”秦克章介绍,今年5月,美国内政部又公布了35种关键矿产清单。 秦克章提出,可根据中国的社会发展和矿产资源供需特点,将中国新兴关键矿产分为3类:一是资源短缺性矿产,如钴、铼、铂族元素等;二是技术制约型矿产如铍、钛、镓等;三是能够调控国际市场的优势矿产,如稀土、铟、铌、锗等。 与会专家认为,目前国内新兴关键矿产家底不清,开发利用和统筹规划还存在诸多不足。 例如,铼是地球上最稀有的金属之一,常被用于高性能飞机发动机涡轮上,因此被誉为改变航空业的金属,但目前中国的铼储量尚不清楚。再比如,中国锂资源储量丰富,但由于开发滞后,大量锂资源依然依靠进口。 “我国一方面急缺关键矿产资源分布不清、潜力不明,另一方面稀土、稀散元素虽然具有绝对优势,但尚未获得应有重视,开发利用技术水平不高。”会议发起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福元认为,应将研究新兴关键矿产形成规律和超常富集机理、研发针对性的分析与勘查技术、寻找更多新兴关键矿产资源、增加战略储备、拓展关键矿产应用技术作为一项重大国家任务。
  • 《我国天然铀产业多个关键技术协同攻关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8-14
    • 近日,天然铀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2024年度理事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奇蓁出席会议。联合体年度工作报告显示,2023年以来,多家单位积极融入天然铀产业多渠道科研项目协同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了多项新进展。 会议强调 联合体要落实推进新型举国体制建设,落实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落实优化创新资源配置,落实提升产业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落实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一要持续深化顶层设计,精心谋划天然铀产业美好未来;二要充分发挥协同创新优势,加快构建联合攻关新模式;三要聚焦攻克卡点技术,引领发展天然铀产业新质生产力;四要一体化推进天然铀产业高水平人才培养,构筑天然铀产业发展人才竞争优势。 1 成矿理论创新发展支撑铀矿“攻深找盲” 针对“砂岩型铀矿矿体形态及形成机制”、“红色建造成矿机理与识别”、“热液型铀成矿构造体系与深部预测”等关键问题,中核地质科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南大学、辽河油田、东华理工大学联合攻关,深化了砂岩“渗出”铀成矿作用对红杂色建造中铀矿找矿的理论指导;梳理了南方花岗岩型铀矿构造、蚀变等关键成矿要素,深化创新了热液型铀成矿理论,完善了南方热液型矿床深部成矿模式。以成矿理论为指导,结合野外勘探工作,支撑四大盆地圈定成矿靶区,落实一批砂岩型铀资源量。 2 高效智能铀矿勘查装备初具规模 针对“无人机地球物理探测”、“自动化安全作业钻探技术装备”和“高精度直接测铀测井系统”等关键问题,由中核地质科技、成都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陕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协同攻关,成功研制了砂岩型铀矿自动化钻机、无岩心随钻测井车、野外岩心扫描系统等一批先进的高效低成本铀矿勘查装备,构建了高效、智能的铀矿勘查装备体系。该项目实现铀矿勘查技术装备国产化,野外测量效率显著提升,较现有方法提高2-3倍。 3 先进地浸采铀技术支撑 “国铀一号”示范工程建设 针对“基于铀煤同时开采地下水位调控技术”“地浸生产智能化装备”等关键问题,中核内蒙古矿业联合中核矿业科技、安徽理工大学、东华理工大学等单位建立了铀煤同采多场耦合模型,开发出Umine地浸全流程协同系统。研发的数据建模-流场模拟-井场设计-二次成井的四步法数字建井技术,解决了纳岭沟矿床全生命周期采、冶、退可视化设计与调控技术难题;研制了CUP1000全球最大通量铀水冶装备,有力支撑了“国铀一号”示范工程开工建设。 4 智能矿山建设迈向新阶段 针对“井下遥控采矿、露天采矿智能装备”等关键问题,中核广东矿业联合中核矿业科技、清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同方软件、长沙矿山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了5G+WiFi6井上井下融合系统,实现井下采矿装备无人操控、人员厘米级精准定位、地面选冶远程控制和无人机巡检,基本建成硬岩井下开采智能矿山,生产本质安全度大幅提高。理事会还审议通过了联合体变更理事等事项,为新加入的华北电力大学和石家庄铁道大学两家理事单位授牌,发布2024年度“揭榜挂帅”十大项目清单,与会理事和代表就联合体的工作和未来发展进行了充分讨论和交流。天然铀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成立于2022年8月25日,由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发起,依托中核铀业有限责任公司牵头,联合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和优势企业等50家单位深度参与。该联合体旨在通过联合体公共平台,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国际领先技术创新体系,共同开展天然铀产业技术创新攻关,加快前沿引领技术和成果创新突破,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人才和创新队,共同引领天然铀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