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高铁要实现“近地飞行”?》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7-06
  • 日前,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张卫华在2018年世界交通运输大会上透露,世界上时速最快的超级高铁试验线正在成都搭建,预计将在今年年底前建成并投入试验测试。

    据介绍,中国版超级高铁将采用“高温超导磁悬浮+真空管道”技术,且目前已着手探讨时速1500公里的可行性。

    国家磁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林国斌曾对媒体表示,1500公里/小时只是目标的试验性速度,是否可行尚有待验证,即便在试验线上达到了,能否载人、能否实际应用等问题仍然需要解决。从目前的研究阶段来看,超级高铁投入商业化运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前瞻性基础研究必须扎扎实实进行,欲速则不达。”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机车车辆动力学专家沈志云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为后高铁时代做准备

    “超级高铁”的概念是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2013年在自己博客中提出来的。按照他的设计,“超级高铁”车厢像一个胶囊,每一个胶囊被放置于真空管道中,像炮弹一样被发射到目的地。

    “超级高铁”最高速度可达1200公里/小时,超过目前飞行速度最快的客机之一波音787(最高速度800公里/小时~1000公里/小时),从上海到北京仅需1小时。美国很多科技公司都在积极研制“超级高铁”的相关技术,不过目前还在可行性分析和试验阶段,尚未有一个成熟的项目。

    “人类对提高地面交通速度的追求是一个永恒的历史课题。”沈志云表示,在多年自主创新和实践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中国铁路成功实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如今高铁“中国标准”正逐渐超越过去的“欧标”与“日标”,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

    沈志云认为,人类地面交通的发展当然不会就此止步于高铁。“平行于高铁发展的是不断进步的技术,例如采用磁悬浮技术,常导、超导,低速、高速等等,层出不穷,人类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止过。”

    “受粘着、弓网和噪声等制约,轮轨交通技术时速临界线为600公里。”张卫华认为,下一步,高速磁悬浮轨道交通将成为未来轨道交通技术发展的主攻方向。

    中国对高速列车的研究由来已久,后高铁时代也早为学术界热烈讨论过。2004年,沈志云在中国科协举办的院士论坛上作了《真空管道高速交通》的报告。他在会上提出,真空(或低压)管道式地面交通是达到超高速的唯一途径,并认为我国应将目标定位在发展时速600至1000公里的超高速地面交通上。

    “我们不主张急功近利,技术还未突破前绝不搞大量集资,搞工程化。”沈志云坦言,真空管道高速交通技术可能要到20到30年以后才能实现,“但这项技术对高铁来说是又一次颠覆,从现在起就要开始研究,才能确保中国能在引领高铁时代之后,继续引领后高铁时代”。

    技术路线选择明朗

    资料显示,今年年底前将建成并投入试验测试的全新的试验线是直径4.2米、长140米的特制管道,将在低气压环境中测试,实验车车底布满特制的高温超导材料,依靠液氮形成的低温达到超导和磁悬浮效果,悬浮高度10毫米,承重200公斤,测试时速最高可达400公里/小时。

    “实验室已验证过,‘磁悬浮+真空管道’创造的低阻运行环境,能有效提升未来高铁的速度。”张卫华向《中国科学报》透露。

    所谓高温超导,是指在零下196摄氏度的液氮环境中,特殊材料制成的超导体具有零电阻效应。低温超导是指在零下269摄氏度的液氦环境中,超导所具有的特性。高温超导磁悬浮有自稳定、自导向和能静浮的优点,换句话说,把高温超导体放在永磁轨道上后,可实现列车在低速甚至静止状态下,具有稳定的导向力和悬浮力。

    张卫华进一步介绍称,由西南交通大学承担的“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是在1500米可模拟不同低气压环境的真空管道里,开展不同磁悬浮模式比例模型车运行测试,包括高温超导磁悬浮模式在内,试验速度超过音速。据张卫华透露,我国最快将于2021年4月达到1500公里试验时速。

    提到磁悬浮列车,不得不提的是世界上首条投入运营的磁悬浮线——上海浦东机场线,其采用的是德国常导磁悬浮技术。列车最高时速达430公里,平均运行时速380公里。

    “常导磁悬浮技术利用磁场吸引力实现悬浮,是一个不稳定系统,需要强大的人工控制设备,才能保证悬浮高度。任何控制都需要时间,称为时迟,运行速度越高,容许的时迟越小。偶有不慎,就可导致失稳。”沈志云介绍,德国试验线上就曾发生类似事故而烧毁了一辆车,故德国目前没有继续发展常导高速,并且连试验线都拆掉了。“常导高速磁悬浮在世界上唯一保存下来的运营线路只有上海浦东常导磁浮机场线了,能否有更大突破,还要拭目以待。”

    “超导利用的是同性磁极相斥原理,靠排斥力把车辆悬浮高达100毫米以上。它是自稳定系统,不需要任何控制装置,即可自动保持设计的悬浮高度。仅此一点,高速列车采用超导技术相对于常导技术的优势就不言自明了。”沈志云说。

    离商用还有时日

    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最新研制的“复兴号”动车组最高设计速度为400公里/小时,在测试中速度曾达到420公里/小时,而在实际中,仍以350公里/小时的速度运行。

    “当时为了保证350公里/小时运营速度,我们建立了600—500—400公里/小时试验体系。即:地面模拟运行试验达到600公里/小时,使线路上的试验速度能达到500公里/小时,用以保证运营最高速度能达到400公里/小时。”沈志云介绍,对于超级高铁,要保证能以1000公里/小时的速度运营,地面模拟最高速度要拟定为1500公里/小时,这样不仅能确保初期1000公里/小时的运营速度,还可为以后运营速度的提高预留试验手段。

    1000公里的时速并非不可能实现,而是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无论是真空技术还是磁悬浮技术,并非没有突破的可能,而是需要推动落地试点。“原理上行得通,但要加快发展工程,把商业运行和科学实验结合起来。”中国工程院院士、空气动力学专家乐嘉陵在一场有关海底真空磁悬浮列车项目的研讨会上建议。

    “超级高铁”在开始工程化以前,还有许多基础性研究要做。沈志云说:“我们已经取得小型环形线试验的突破,正在进行大管道(4.2米直径,140米长,0.05~5.0标准大气压)中加速到450公里/小时的动模风洞试验。已确定在成都市天府新区建设1.5公里管道,进行1500公里/小时超高速的动模风洞试验,研究解决‘超级高铁’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然后才能够在铁路总公司领导下,进行工程化的1000公里/小时示范线建设。”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铁路总公司总工程师何华武表示,上海虹桥到杭州预留了“超级高铁”的条件,在这条线路上继续深化,十年内是有可能实现的。

    沈志云认为,真空管道高温超导磁浮沪杭线将是第一条示范线,建成后的发展是不可限量的,包括速度的提高。“应当说2000公里/小时,甚至4000公里/小时的超高速都是可以纳入视线之中的。”

  • 原文来源: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7/415183.shtm
相关报告
  • 《专家:美超级高铁可行性报告有“硬伤”》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0-23
    • 网红名词的“超级高铁”,很难甘于寂寞。10月17日,超级高铁公司Hyperloop One又“更新”进展:首次公布美国密苏里州超级高铁可行性研究结果,“每年可节省4.1亿美元交通费用,行程最大可缩短3小时”。 不过,这一可行性报告是否真“可行”? 可行性研究:一份带“硬伤”的报告 有细心者发现,报告中遗漏了一件重要事情:建这条超级循环到底需要多少钱? 特斯拉和太空探索技术公司CEO埃隆·马斯克曾预估从洛杉矶到旧金山路线修建超级高铁的耗费约60亿美元,即每英里1150万美元。 事实上,仅研究阶段,超级高铁就很“烧钱”。成都超级高铁试验线相关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坦言:“最缺资金和社会支持。一公里试验线约需2亿元资金。” 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钧也曾表示,涉及磁悬浮的项目投资额都会是不小的数字。以京沪高铁1300公里线路为例,磁悬浮预算是4000亿元,轮轨造价预算约1300亿元。轮轨造价最终实际建造花费也约在2200亿元。由于造价过高,磁悬浮在实际中推广也相对困难。超级高铁可想而知。 超级高铁要可行 至少需突破几大难 此前,国防科技大学磁浮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教授李杰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依据磁浮原理,磁浮列车速度可以“无极限”。1000公里时速,理论上完全可行。 中车首席专家杨颖表示认同。他介绍说,实际研究表明,在非真空情况下,轨道交通时速极限值就约为600公里左右。而这一极限,主要受制于“风阻”影响。“风阻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1000公里时速,比300公里时速的高铁速度大了3倍多,阻力也就约翻了10倍。超级高铁方案通过采用真空是可以解决风阻问题,不过,却带来了很多难以解决的其他问题。”杨颖说。 比如,列车行驶路线通常“弯弯绕绕”,不可能是两点间的“直线”。而一旦“绕弯”,就涉及“拐弯半径”问题。拐弯半径,也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目前,高铁拐弯半径大致为7公里左右。1000公里时速,拐弯半径则需在几十公里。换言之,时速千公里的超级高铁,几乎只能走直线。“在建设路线上如果存在障碍物,几乎不能‘绕道’而行。否则,千公里时速无法克服转弯时的离心力。因此,本身为建造超级高铁寻找一条理想的无障碍直线路线就很难。”当然,超级高铁并非完全不能“绕弯”,但必须通过降速来实现。只是来回加减速过程,会耗费不少时间和距离,原本的速度优势就被“灭”掉了。 超级高铁在运行中的经济性也值得考虑。杨颖介绍,高铁商业化运营的“盈利点”,主要在起点、终点间的“经停站”客流上,而非起始点城市。但超级高铁站在几百公里内设置诸多经停站,则会失去其超高速带来的益处。不过,少了中间客流的支持,盈利则很困难。 更重要的还有“每小时运送乘客数”,即“运能”的实现困难。“从北京到上海同样修一条线,假设建设费用相同,但超级高铁的运能最多都不足高铁十分之一。要和高铁保持同样的盈利,意味着票价至少要高于其10倍。” 两年前的一次柏林会议上,杨颖曾询问过该公司副总裁,如何实现超级高铁胶囊的设计运能?胶囊载客量最多为二三十人,只有高铁运量的百分之二,为达设计运能,只能加密车次,缩短追踪间隔到20秒内。而该副总裁称,胶囊能实现10秒钟“追踪”,即每隔10秒发车一趟。“没法想象,即便要求乘客在两分钟内完成上下车,按照10秒的发车间隔,单向就有十几列高铁需要进站。10秒内如何实现高铁站上下人时,从真空到大气间的‘切换’?” 据悉,现高铁两辆车最小追踪间隔为3分钟,地铁最小追踪间隔为两分钟。不过,高铁每趟载客在千人以上。如按高铁追踪间隔时间发车,就更无法实现其对可行性报告中提出的客流量运载,也就无从谈及“4.1亿美元”的节约额。“400公里距离,高铁完成大约为1小时15分钟。报告中说‘缩短3小时’,应为相对汽车运行而言。”杨颖补充。
  • 《向新的“老站” 向上的“铁鞋”》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7-11
    • 盛夏的齐鲁大地,万物勃发,绿意盎然。海岱之间,条条电力银线如长龙般延伸向远方。 沿着时光的隧道向前追溯,在淄博电网发展征程中筑就的一个个山东电力“第一”、“率先”,就像标尺一样,度量着发展的步伐,见证着历史的沧桑,绘就出一幅幅电网发展的壮阔画卷,成为一代代淄博电力人热血沸腾的共同记忆。 山东电网第一站,不染华发尽青葱 在淄博市城北的高楼大厦之间,至今仍耸立着山东电网第一座220千伏变电站——位庄变电站,以饱经65年沧桑的目光,注视着身畔从荒野田园变成车水马龙。 淄博电网起步早,历史久,上世纪五十年代就拥有多座大中型发电厂。为了支援济南发展用电需求,1957年2月,淄博建成山东省第一条110千伏线路——神济线(神头—济南),形成山东第一个跨地区电网——鲁中电网,这也成为山东电网的起源。 位庄变电站始建于1959年,随着全省用电负荷增长,1973年,位庄变电站改造升级为220千伏变电站,成为山东电网第一座220千伏变电站,同时拥有10千伏、35千伏、110千伏、220千伏四个电压等级,运行有四台主变。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位庄变电站是山东西电东送、南电北送的重要枢纽,创造出众多先进经验。 1964年,还是110千伏的位庄变电站首次实现安全供电1000天,在当时人员专业知识和运维管理经验缺乏的情况下,这个纪录在全国来说实属来之不易。 升级为220千伏变电站初期,技术、管理几近空白,淄博电力工人通过实践摸索出了蜡烛测温、一日一次抽签考问、一听二看三闻判断设备状况等许多运行管理“土办法”,逐渐成为全国知名的变电站经验“输出地”,各地前来学习交流的络绎不绝。 突出的管理成就,也让许多国内先进技术在此落地试点:全省第一套高频保护在位庄站最先使用并推广开来;从多油开关、少油开关到六氟化硫开关的转变在这里率先应用;继电保护也是先行先试,经历了电磁保护、整流保护、集成电路保护、微机保护的转变。可以说,在众多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上,位庄变电站始终领先一步。 其间,位庄变电站经历了1981年、1990年、1996年、2000年等6次大规模改造升级,每一次都是脱胎换骨般的嬗变。 2011年的一次改造,使它再次汇集了众人的目光,成为全省第一座智能化改造的220千伏变电站,运行着2台18万千伏安、2台15万千伏安变压器,并像初建时那样,再次拥有了从10千伏至220千伏4个电压等级,跃身山东电网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220千伏变电站。 此后,这里又有了智能运维监控装置、智能机器人巡视等技术,变电站的通风、降温、除湿全部实现自动控制。这座在大多数人眼中的“老站”,不断焕发崭新面貌,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电能,守护着这座城市的万家灯火。 2020年,位庄变电站内建成全省首批变电集控站;2021年,全国首批通过新一代设备集中监控系统验收,并完成一键顺控、智能巡视改造。 如今的山东电网,特高压跨越湖海、翻越千山,绿色能源在蓝天白云和青山环抱中动力强劲,星罗棋布的站与线织成一张前所未有的超级网络,数字化、智能化等应用迎来能源互联网的高光时刻。岁月更迭,初心依旧。位庄变电站这座年轻的“老站”,也正继续用电流的脉动,见证着地方经济社会与卓越山东电力的高质量发展。 世界第一双铁鞋,创新驱动勇攀登 攀登是一种向上的姿态,也是一种追求的过程;攀登意味着体力的付出,更意味着意志的坚定;攀登不仅是登高的位置变化,更是创新境界的开拓。由淄博电力工人发明的世界上第一双铁鞋,就是攀登精神的一个电力传奇,沿用至今无可替代,见证着淄博电力人60多年来的创造精神。 时间追溯到1959年8月24日,一场暴风雨造成淄博电网35千伏神南线、10千伏六南线等数十基电杆倒杆。时任淄博供电所主任郑培民命令:“克服一切困难,迅速抢修恢复供电。”当时24岁的青年员工张克京就在抢修队伍中,看到师傅们在雨中使用三角板爬杆,操作起来又慢又累,不小心滑下来就摔得鼻青脸肿,就萌生出一个想法:“我要发明一种工具,让爬杆就像走平地一样。” 张克京的构想得到车间领导的支持,在物资异常贫乏的上世纪60年代,想有一条一米长的钢筋非常困难,领导特批张克京可以利用废旧钢材发明铁鞋。 从此,张克京一有空就琢磨,既要防滑还要实用,既能伸缩配合电杆下粗上细,还要把双手解放出来从事工作。通过一年时间的反复试验和改良,这些设想逐渐变成了由橡胶块、伸缩弯梁组成的“克京式铁鞋”。 为了结实,第一双铁鞋使用的是实心方钢,份量重,登杆不久脚腕子就酸了,同事们并不愿意使用。张克京又跑到当地的博山电机厂借了2米无缝钢管,又到炼钢厂的烘炉上加工成扁管,做出来的铁鞋小巧轻快、伸缩自如,大受同事欢迎。 1966年,原国家水电部在辽宁省鞍山市举办了全国带电作业经验交流大会,主要项目就是带电作业比武和表演,比的是看谁速度快。淄博供电所也派出了参赛小组,带上5双铁鞋参加了比武。当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参赛选手还在使用三角板一步一步往上爬时,他们已经凭借铁鞋成功登顶完成了项目。这双“铁鞋”立即引起全场轰动,没等比赛结束,其他省市的选手们就一拥而上,抓住铁鞋全抢走了。 1973年,国家水电部又在北京举办了一次带电作业经验交流会,这时有的参赛队已经开始使用铁鞋,但不如淄博改良后的好用。淄博电力工人杨发福凭借铁鞋再次夺得比武第一名。 1974年,国家水电部专门到淄博召开鉴定会,对铁鞋的安全性、便利性、承载力进行试验和鉴定,认为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发明。自此,“克京式铁鞋”一举成名,全面推广。从此开始,铁鞋也迈开了它从淄博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的脚步。直到今天,全球无数电力、通讯、市政等行业工人,仍在借助铁鞋攀登作业。 淄博地处齐文化发源地,素有“尊贤尚功、革故鼎新”的文化传承。电力人与生俱来的创新基因,也决定了不惧挑战、敢于尝试的无畏品格,在求真务实中形塑着一代代电力人的创新姿态。 循着“铁鞋”的创新足迹,淄博公司的创新成果获得市级、省级、国家级和国际大奖“大满贯”,实现每个基层单位都有全国创新成果一等奖的“满堂红”,创新成果、发明专利位居全省系统前列,一个又一个的“张克京”走上前台,成就了一个接一个的“铁鞋”故事。 再登高、走在前,接续奋斗新见证 一次次突破,一次次登高。平凡的岁月里,因为无数个这样的瞬间而变得不凡,无数个电力人的艰苦奋斗和担当奉献,汇聚成这个时代的灿烂风华。 在位庄变电站和“克京铁鞋”的见证下,淄博电力人正接续奋斗,续写一个又一个新的故事:淄博公司实现供电服务三年“零投诉”,建成国网系统首个变电站区域型智能巡视示范,取得供应链绿色数智发展示范基地国网唯一绿色、星级、零碳“三认证”。 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因为“对企业的热爱”,淄博公司在位庄变电站建成“老变精神”宣讲阵地,经常性讨论“我能为公司做什么、我要为公司做什么”。对企业的热爱,成为淄博公司蓬勃发展的深厚根基,创出了许多率先、领先,夺取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淄博烧烤”爆火,面对全国人民的热情关注和前所未有的供电服务保障压力,淄博公司第一时间召开电力保障部署会,加强海月龙宫、八大局等28个重点场所用电保障,圆满完成1600余项烧烤相关电力保障任务,淄博市委称赞“共同守卫了淄博的荣光”。 千锤百炼出好钢。因为“对工作的执着”,淄博公司倡导员工涵养“十年磨一剑”的韧劲、“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全力做好本职工作。用“赛马”机制推动“千里马”竞相奔腾,高标准建成实训站,擂台比武、岗位比拼,累计培育高端人才56人,新员工国培优秀率、“双优”数量全省系统最多,竞赛调考总成绩连续两年全省系统第一,连续9年在淄博市高质量发展考核中获评“优秀”。 奋楫者先,创新者强。因为“执行上的主动”,淄博公司紧抓“登高先行年”行动契机,发扬“四实”作风,打造出多个在全省全国领先率先的高水平成果。建成国网新型供电电压管理示范区,全省系统内率先实现35千伏及以上线路逐基远程可视,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着强劲电能保障。构建从办电到用电“全周期服务”流程,三年来累计为420个招商项目、2.57万家用户提供“三省”“三零”服务。创新推行每天早会“1+3”安全管控模式,由具体负责人讲案例、说风险、定措施,让讲的人有压力,听的人有收获,连续两年实现国网无违章示范班组、党员示范岗、先进个人“大满贯”。 向最高去对标,向最好去看齐。因为“干就最优的标准”,淄博公司在位庄变电站推行“设备主人制”措施,激励全员勇当事争一流的领跑者。如今,在淄博电网的每座变电站里,都有一块“设备主人公示牌”,时时提醒着设备主人“以站为家”,做“有责任心的明白人”。今年来,淄博公司2个班组获评国网全业务核心班组建设“标杆班组”,1个集体被授予“山东省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获评电力行业安全生产示范单位,并被授予电力行业优秀电力企业。 不断扩展的年轮里,历史与当下交织交融。最早的“见证者”正不断被越来越多的最新“见证者”并肩、超越、替代,在书写着时代发展的同时,也描绘着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