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亚等地石油恢复供应而需求不振 国际油价跌近3%》

  • 来源专题:油气开发与利用
  • 编译者: cncic
  • 发布时间:2020-11-10
  • 据路透中文网13日消息,国际油价承压周一收盘下跌约3%,因利比亚、挪威及墨西哥湾区的原油生产即将恢复。纽约商品交易所11月交割的西德州中质原油(WTI)期货价格下跌1.17美元,跌幅2.9%,报价每桶39.43美元,收于一周来最低水平;伦敦洲际交易所布伦特原油12月期货价格下跌1.13美元,跌幅2.6%,报价每桶41.72美元。报道指出,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员国利比亚最大的油田Sharara油田被解除不可抗力,该油田原油日产量可能将增长至35.5万桶。由于利比亚被豁免减产,其石油产量上升将使OPEC及其减产同盟国为支撑油价而抑制供应的努力受到挑战。瑞穗能源期货主管Bob Yawger表示,利比亚将有大量原油涌入市场,“而你正好不需要这些新供应,这对供应侧是个坏消息”。与此同时,刚刚过去的周末,飓风“德尔塔”已降级为后热带气旋,上周其对美国墨西哥湾的能源生产造成了15年来最大的打击。此外,周日,美国海湾地区近海油田工人结束罢工返回生产平台,油气生产已经有所恢复,并很快将恢复正常。报道指出,上周,两份近月合约价格都上涨了逾9%,创下布油自6月以来的最大单周涨幅。但在挪威石油公司与工会官员达成协议,结束可能导致该国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减少近25%的罢工后,两大指标合约上周五双双下跌。这次罢工导致北海原油产量每日减少了30万桶。

相关报告
  • 《供需失衡导致国际油价下跌》

    • 来源专题:油气开发与利用
    • 编译者:cncic
    • 发布时间:2020-09-02
    • 受欧元区经济复苏放缓、印度原油进口量下降及美国原油开采活动增加影响,上周国际原油市场供需形势再度趋向不平衡。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价格21日下跌,布伦特原油整周下跌约1%。截至当天收盘,纽约商品交易所10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下跌0.48美元,收于每桶42.34美元,跌幅为1.12%。10月交货的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下跌0.55美元,收于每桶44.35美元,跌幅为1.22%。上周,布伦特原油下跌约1%,而美国原油上涨近1%。市场研究机构埃信华迈公司21日公布数据显示,8月欧元区制造业和服务业综合景气指数为51.6,低于市场预期的54.7和7月份的54.8,这一数据引发市场对欧元区经济复苏和原油需求增长的担忧。美国油田技术服务公司贝克休斯表示,美国活跃石油钻机数量环比持续增加,显示能源开采活动正在恢复。另有数据显示,印度7月原油进口量达到2009年4月份以来的最低点。美国“重新投资”资本管理公司创始合伙人约翰·基尔达夫说,当前市场无力再吸收更多的原油供应。美国价格期货集团高级市场分析师菲尔·弗林则认为,现在担心原油需求萎缩及疫情持续蔓延是国际原油价格走低的主因。国际黄金市场上,黄金价格在冲高后连续回落,美元指数上涨是原因之一。21日纽约商品交易所黄金期货市场交投最活跃的12月黄金期价比前一交易日上涨0.5美元,收于每盎司1947美元,涨幅为0.03%。据财经信息供应商FactSet提供的数据显示,黄金期货价格在上周的整体交易中累计下跌了0.3%,这是金价自截至3月20日以来首次出现两周连跌。根据Kitco21日公布的对华尔街15位专业人士所做的黄金周度调查结果,由于金价在2000美元附近遭遇强劲阻力,市场已形成双向通道,且短期人气持续下滑,价格走势可能相当波动。
  • 《国际油价能否重振旗鼓-国家石油和化工网》

    • 来源专题:油气开发与利用
    • 编译者:cncic
    • 发布时间:2017-11-10
    • 国际油价能否重振旗鼓 日期: 2017-1-5 石油输出国组织 (欧佩克) 和非OPEC产油国减产协议1月1日正式生效, 协议有效期6个月, 减产量为每日180万桶。   1月3日早盘,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WTI原油价格开盘即触及54.13美元/桶高位。   减产意在去库存目前表现良好的原油市场并未消除市场关于承诺减产的各方能否如约落实减产协议的忧虑不过卓创资讯的原油分析师高健却认为不必为各方减产态度分神太多理由是, 无论是OPEC还是非OPEC国家, 主观上都没有将油价推至100美元/桶左右历史高位的欲望和需求。在此背景下, 少量的减产不仅不会影响产油国石油生产的总体格局, 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产油国石油储存成本, 产油国没有损失。   高健指出, 减产协议只规定了生产总量, 却没有规定出口总量, 生产总量低不意味着出口总量就不能增加, 而出口总量才是决定国际原油价格的关键。基于此, 此次执行减产协议的真正目的或许只是出于产油国去库存的考量。   高健强调, 在全球经济低迷带来的原油需求端不景气的背景下, 过高的油价反而会进一步抑制需求端的继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