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在手性印迹SERS策略实现绝对对映体区分研究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10-25
  •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陈令新团队在手性印迹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检测技术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基于手性分子印迹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检测策略用于绝对对映体区分”(Chiral molecular imprinting-based SERS detection strategy for absolute enantiomeric discrimination)发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手性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手性分子是与其镜像不能重合的分子,对映异构体间很多理化性质相同,但生理活性往往有很大的差别,因而对单个对映体的选择性识别与检测在生命科学、环境监测和食品安全等领域至关重要。然而单个对映体的识别存在很多挑战。首先,理想的手性区分策略需要外消旋体中的绝对对映体识别方法和高灵敏度的传感器件,并且保证对多种手性分子广泛适用,如何抑制对映体在手性区分传感器上的非特异性结合是关键。其次,对映体间具有相同的分子大小和官能团,仅结构呈现镜像对称,因此不能根据一般传感器上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结果一概而论。此外,大多数手性识别策略高度依赖手性分子的细微结构特征,无法适用于复杂多样的手性化合物。

    海岸带是关乎人类社会发展的地球关键带。人类活动通过多种途径影响海岸带生态,使其被开发利用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态脆弱、灾害较多等问题,发展海洋生态固碳、保护生态环境是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氨基酸是海洋有机碳和有机氮的重要组成部分,氨基酸的手性转化是海洋微生物固碳的重要过程,了解手性氨基酸的结构和功能对于海洋固碳机制研究非常重要。然而,海岸带区域环境中的手性氨基酸含量很低、赋存介质复杂,因此亟需发展能够进行分离富集、降低和消除基质干扰的高灵敏手性分子检测技术。

    基于上述挑战,陈令新团队创新性发展了基于手性分子印迹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CIP)检测策略,成功实现了对海水中精氨酸、组氨酸、天冬氨酸等8种氨基酸手性对映体的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分析检测。手性分子印迹聚合物(CIP)具有在形状、大小和官能团三方面与目标氨基酸分子互补的空腔,能够高特异性结合目标手性分子,在手性氨基酸识别方面表现出了独特的优势。由于聚合物框架和手性分子的官能团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可避免的非特异性结合参与手性识别问题一直是挑战。研究发现,可以通过发展先进的CIP识别机制并通过抑制非特异性结合提高CIP对映体识别特异性。在利用SERS对CIP非特异性结合来源进行详细研究后,团队开发了一种检测识别机制来探索CIP的空间状态,并借此区分特异性结合和非特异性结合的氨基酸对映体分子。通过对映选择性测试、外消旋混合物分析以及在复杂实际样品中的手性识别表明,这种机制能够满足理想的手性识别策略的要求,并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该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国际博士后项目等项目的支持。文章的第一作者为Maryam Arabi助理研究员,文章通讯作者为王运庆研究员和陈令新研究员。

    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33448-w

  • 原文来源:http://www.yic.cas.cn/ky/kydt/202210/t20221018_6533764.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在海洋防污损聚合物膜电位型传感器研究中取得系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10-18
    • 开展海洋环境要素以及环境污染物长期原位监测,对于海洋生态环境评价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聚合物敏感膜电位型传感器具有体积小、操作简单、不受样品颜色及浊度影响等优点,在海洋环境长期原位监测中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聚合物敏感膜的表面疏水性强,在海洋环境中极易吸附蛋白质、油类、微生物等物质,从而在电极膜表面引发污损,导致检测信号失真、使用寿命缩短等严重问题。为此,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秦伟研究员课题组对防污损传感器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系列研究进展。 为了减少亲脂性有机物质(如蛋白质、油等)在传感器表面的附着,课题组开发了基于亲水性涂层的防污损策略。采用贻贝仿生多巴胺表面修饰方法,将亲水性的聚多巴胺修饰于聚合物敏感膜表面,改善了聚合物敏感膜的表面亲水性,有效降低了蛋白质在传感器表面的附着,提高了传感器的防污损性能(Anal. Chem., 2019, 91(10), 6424-6429)。此外,进一步采用多巴胺辅助共沉积表面修饰方法,将两性离子聚合物-聚甲基丙烯酸二甲基丙基磺酸胺乙酯(PSBMA)修饰到聚合物敏感膜表面,借助PSBMA结合水分子的能力,显著提高了聚合物敏感膜的水下疏油角(达到141.5o),所构筑的传感器对油类污染物展现出优异的自清洁能力(Anal. Chem., 2021, 93(18), 6932-6937)。 微生物污染物具有生长和繁殖能力,即使有少量的微生物附着在传感器表面,它们也能够通过不断地生长和繁殖,形成遍布整个传感器表面的生物膜,造成严重的传感器污损。为解决这一问题,课题组发展了具有释放杀菌功能的聚合物敏感膜电位型传感器。以环境友好且具有杀菌性能的有机小分子6-氯吲哚作为防污活性材料,采用掺杂法将防污材料引入聚合物敏感膜中,构建了具有自灭菌功能的传感器。研究结果显示,6-氯吲哚能够有效杀灭附着于传感器表面的微生物,达到缓解微生物污损的效果;聚合物敏感膜中的6-氯吲哚释放缓慢,传感器对微生物的灭杀性能可保持45天。该防污损方法在传感器原位、长期监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Anal. Chem., 2020, 92(18), 12132-12136)。 为了进一步提高传感器的防污损能力,课题组发展了防附着和杀菌相结合的防污损策略,通过将具有亲水性和抗菌性的纳米材料同时引入传感器表面,构建具有防止污染物附着和抑制生物膜形成双重功能的聚合物敏感膜电位型传感器。采用层层自组装法将氧化石墨烯(GO)修饰于聚合物敏感膜表面,利用GO的亲水性提高聚合物敏感膜的表面亲水性,从而降低海洋微生物在传感器表面的附着量。此外,GO还具有接触杀菌性,突破了防附着屏障的少量微生物能够被GO灭杀,抗菌率达到了53.1%(Anal. Chem., 2019, 91(20), 13268-13274)。为了提高传感器表面抑制生物膜形成的能力,利用亲水性的聚多巴胺将具有更强杀菌能力的银纳米颗粒修饰于传感器表面。研究结果显示,修饰的电极表面细菌粘附数量降低了31.5%,抗菌率达到了93.3%(Sens. Actuators, B, 2021,328,129014)。考虑到传感器表面防污活性材料流失以及生物膜逐渐堆积对传感器的防污损能力带来的不利影响,课题组进一步研制了可更新式防污损聚合物敏感膜电位型传感器,合成了具有亲水性和抗菌性的磁性纳米颗粒作为防污活性材料,利用磁控自组装技术将防污活性材料修饰于聚合物敏感膜表面,通过调控外加磁场实现防污活性材料的快速更新(Anal. Chem. 2022, 94, 34, 11916–11924)。 此外,课题组基于在防污损聚合物膜电位型传感器领域的研究积累,近期在《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期刊上发表了题为“Anti-fouling polymeric membrane ion-selective electrodes”(防污损聚合物膜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综述论文(TrAC Trends Anal. Chem., 2022, 150,116572)。文章系统介绍了聚合物膜离子选择性电极在复杂环境中的污损机理,讨论了电极的防污损策略,归纳总结了防污损电极的制备方法,并对未来防污损电极的发展进行了展望。该综述对于防污聚合物膜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研制以及促进电极在复杂环境样品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C14007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山东省联合基金项目(U2006208)、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中心重点部署项目(COMS2020J06)等多项的资助。  相关论文: 1) Longbin Qi, Rongning Liang, Tianjia Jiang*, Wei Qin*. Anti-Fouling Polymeric Membrane Ion-Selective Electrodes. TrAC Trends Anal. Chem., 2022, 150,116572.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trac.2022.116572 2) Zhe Liu, Tianjia Jiang*, Wei Qin*. Polymeric Membrane Marine Sensors with a Regenerable Anti-Biofouling Coating Based on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a Dual-Functionalized Magnetic Composite. Anal. Chem. 2022, 94, 34, 11916–11924. 论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full/10.1021/acs.analchem.2c02672 3) Longbin Qi, Tianjia Jiang, Rongning Liang, Wei Qin*. Enhancing the Oil-Fouling Resistance of Polymeric Membrane Ion-selective Electrodes by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a Zwitterionic Polymer-Based Oleophobic Self-Cleaning Coating. Anal. Chem., 2021, 93(18), 6932-6937.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21/acs.analchem.1c01116 4) Longbin Qi, Tianjia Jiang, Rongning Liang*, Wei Qin*. Polymeric membrane ion-selective electrodes with anti-biofouling properties by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Sens. Actuators, B, 2021,328,129014.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snb.2020.129014 5) Tianjia Jiang, Longbin Qi, Chao Hou, Shengtao Fang, Wei Qin*. Self-Sterilizing Polymeric Membrane Sensors Based on 6-Chloroindole Release for Prevention of Marine Biofouling. Anal. Chem., 2020, 92(18), 12132-12136. 论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analchem.0c03099 6) Tianjia Jiang, Longbin Qi, Wei Qin*. Improving the environmental compatibility of marine sensors by surface functionalization with graphene oxide. Anal. Chem., 2019, 91(20), 13268-13274. 论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analchem.9b03974 7) Xiaojing Jiang, Peng Wang, Rongning Liang*, Wei Qin*. Improving the biocompatibility of polymeric membrane potentiometric ion sensors by using a mussel-inspired polydopamine coating. Anal. Chem., 2019, 91(10), 6424-6429. 论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full/10.1021/acs.analchem.9b00039   
  •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在贝类寿命研究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10-18
    • 抗衰老机制一直是生命科学前沿热点问题,这个问题在人类和陆生模式生物中已进行了较为深入广泛的研究,但是鲜有关于海洋无脊椎动物寿命决定机制的研究报道。紫扇贝和海湾扇贝同为Argopecten属扇贝,但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演化出截然不同的寿命。海湾扇贝的寿命一般不超过14个月,而紫扇贝的寿命可长达7-10年,海湾扇贝与紫扇贝的种间杂交一代寿命比海湾扇贝显著延长,且表现出极其显著的生长优势,因此紫扇贝和海湾扇贝是研究自然条件下海洋动物寿命决定机制的理想模型。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王春德研究团队利用生物信息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开展系统研究,首次揭示了IIS通路核心基因的遗传变异在两种扇贝寿命决定中的重要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分别发表于Aquaculture和Frontiers in Physiology。 胰岛素/IGF-1信号(IIS)通路是陆生模式生物调控其衰老和寿命的保守途径,其中FoxO和PTEN作为重要调节器在该通路中起着关键的调控作用。团队利用前期完成的紫扇贝和海湾扇贝的高质量基因组,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FoxO和PTEN在进化过程中受到了选择,PTEN的特征基序HCxxGxxR邻近位点和FoxO蛋白邻近AKT磷酸化位点的氨基酸发生了变异。此外,两种扇贝的FoxO在转录激活结构域附近发生了变异,可能会导致不同的FoxO转录活性。因此,推测这些关键位点的变异可能导致FoxO和PTEN活性的改变。在陆生模式生物中,营养限制可导致IIS通路活性被抑制,提高FoxO和PTEN的活性,从而延长寿命。团队发现,营养限制导致两种扇贝的FoxO和PTEN表达均显著上调,但海湾扇贝对营养限制响应速度更快、幅度更大。电离辐射刺激后,紫扇贝的死亡率显著低于海湾扇贝,表现出更强的抗损伤和修复能力。辐照后FoxO的表达量在紫扇贝闭壳肌中显著升高,而在海湾扇贝中显著降低;PTEN的表达量在紫扇贝闭壳肌中显著升高,而在海湾扇贝中则无显著变化。敲降FoxO和PTEN基因的表达后,抗氧化酶SOD和CAT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降低,同时老化标志酶β-半乳糖苷酶活性显著升高。这些研究结果表明,IIS通路的核心基因FoxO和PTEN可通过营养感受、DNA损伤修复、抗氧化等作用实现代谢保护、基因组稳定性维持以及有害自由基消除,从而证明IIS通路关键基因的遗传变异在海湾扇贝和紫扇贝的寿命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将为动物寿命决定机制的研究提供新思路,提升对动物衰老和寿命决定机制理论的认知,同时可为培育长寿命杂交扇贝提供理论基础,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山东省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和烟台市科技计划项目的支持。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王媛(博士研究生)和许瀚之分别为两篇论文的第一作者,卢霞副研究员为两篇论文的通讯作者。 论文信息:Yuan Wang, Xia Lu*, Chunde Wang, Junhao Ning, Min Chen, Ke Yuan, 2022. Potential roles of FoxO in promoting longevity in larger Argopecten scallops. Aquaculture, 561: 738690. DOI: 10.1016/j.aquaculture.2022.738690. Hanzhi Xu, Xia Lu *, Chunde Wang, Junhao Ning, Min Chen, Yuan Wang, Ke Yuan, 2022. Potential roles of PTEN on longevity in two closely related Argopecten scallops with distinct lifespans. Frontiers in Physiology, 1386. DOI: 10.3389/fphys.2022.872562 论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4848622008079 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phys.2022.872562/full?utm_source=dlvr.it&utm_medium=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