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多方携手探索中医药领域产教融合新模式、新路径》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平台
  • 编译者: 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11-16
  • 中新网上海11月13日电 (记者 陈静)中医药产教融合共同体13日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启动。中医药领域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行业组织、院校、医院、科研院所等积极携手,以产业发展和中医药人才需求为导向,不断探索适合中医药特点的产教融合新模式和新路径。


    据悉,上海明确提出要“打造新型的产教融合载体”,重点推进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建设工作。中医药产教融合共同体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发起,联合相关企业携手职业院校牵头组建。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杨振峰希望,中医药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后,能深入推动校企合作与协同发展、着力健全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耦合机制,打造中医药科学研究领域多元化、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加快推进新兴专业的建设和传统专业的升级,不断努力为中医药振兴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持。


    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季光指出,学校获批立项了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为中医药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将健全中医药学术人才和应用人才分类培养体系,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比重;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成长路径;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产学结合培养模式改革,增强复合型人才培养能力;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


    相关企业方面认为,中医药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成立是中医药行业产教融合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提升中医药行业竞争力、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一个重大突破。上海震旦职业学院校长蒋心亚希望,各成员单位高效协同、创新模式,共建职普融通新平台、共享职业教育新成果,精准对接市场需要和目标导向,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和适用性。据了解,中医药产教融合共同体是校地政企协同育人的共同体,也是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协同育人的共同体。


    中医药产教融合共同体启动仪式后,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会)会议召开,计划通过三年共建共享,着眼于课程创新、技术攻关、创新创业等建设方向,使中医药行业前沿科技与高等教育优势互补,推动最新科研成果快速形成新质生产力,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技能中医药人才,同时助推中医院校人才培养更加贴合产业需求,推动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中医药产教融合共同体理事单位与会代表纷纷表示将携手扩大中医药行业和产业“朋友圈”,助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战略。


    作为推动中医药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2025届上海市高校毕业生招聘会医药专场同期在上海中医药大学举行,此次招聘会是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指导下,由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上海市卫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和上海中医药大学联合举办的大型医药专场招聘会,聚焦上海市“三大先导产业”中的生物医药产业,汇聚了全国18个省市300余家优质用人单位,提供了涵盖医疗卫生、生物医药、教育科研、医疗器械等多个领域9000余个就业岗位,其中公立医疗机构占比逾50%,吸引了数千名学生参会。招聘会为相关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丰富的就业机会,也为生物医药产业的蓬勃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 原文来源:https://www.zyctd.com/zixun/204/1069021.html
相关报告
  • 《南京集成电路大学“开课”,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1-02-03
    • 业界技术专家进行案例解读、国内各大高校团队分享案例参赛经历、出题企业和高校专家共同点评……紧扣产业人才需求,1月24日,南京集成电路大学线上学习平台启动,第一期案例课程同步上线,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 据介绍,作为传统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补充,南京集成电路大学以技能为本,以实训带教为主,生源主要为具备专业知识的在校生(大四本科生、硕士、博士)、企业在职/初级工程师等,这些有志于从事集成电路相关工作的人员,可登陆南京集成电路大学官网进行注册报名。 目前,大学紧扣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探索出了案例课、研讨课、项目实训为结合的人才培育模式。其中,案例课程以知识技能为基础,研讨课程以优化创新为特征,项目实训则以实践作品为标志,形成任务型学习、分享式学习,终生教育的学习交流平台。 紧扣产业人才需求,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 从2020年10月22日成立至今,90多天,南京集成电路大学破土成长,肉眼可见。作为信息技术产业核心的集成电路,是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产业人才是集成电路发展的关键。 面对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紧缺的状况,产教融合是主要解决途径。国家相关部委采取有效举措推进产教融合。2003年成立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2014年设立示范性微电子学院,2019年建设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2020年设立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 如何深化产教融合?南京集成电路大学应势而立,以学员为中心,以“做中学”为特色,是一个衔接企业与高校的开放学习平台。学校以任务型学习、分享式学习为特征,实现终生教育的目标,培养热爱集成电路事业、拥有良好职业操守、具备扎实专业知识、较强实践能力、有强烈创新意识的集成电路复合型产业人才。 案例、研讨、实训依次推进,从“入门”“进阶”到“高阶” 有了良好的产业生态和育人环境,南京集成电路大学紧扣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实践“C(案例课course)—W(研讨课workshop)—P(项目实训project)”人才培育模式。案例课程以知识技能为基础,研讨课程以优化创新为特征,项目实训以实践作品为标志,形成任务型学习、分享式学习,终生教育的学习交流平台。 案例课程即Course阶段,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点,通过案例课程解读、案例分享和专家点评,将分享式学习贯穿始终,引导学员明晰项目选择、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解读案例中的产业需求点,分享案例中的问题和难点。学员复现项目案例,通过来自企业、高校专家的考核完成案例课程学习。 研讨课程即Workshop阶段,学员有机会与行业大咖进行“面对面”的互动交流。通过行业大咖启发式演讲、学员创新方法报告和专家点评,不断提升学员创新能力,促进创新成果落地。 项目实训即Project阶段,学员选择企业提出的实训项目,依托共享实验室完成项目作品,提升学员实践能力,培养能进入企业直接上手的产业人才。 案例课程、研讨课程、项目实训依次推进完成培训,这是从入门到进阶再到高阶的过程。各阶段也可以独立完成学习。项目实训成果既可以丰富研讨课程的内涵,也可以成为案例课程分享的来源。 启动线上学习平台,推出第一期案例课程 伴随着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南京集成电路大学线上学习平台(www.nicu.cn)也正式启动,为学员提供广阔的学习交流平台,其中特别在大学首页设立校办信箱,各学院首页设置“技术交流”版块,帮助学生答疑解惑,便于学员和老师、学员与学员之间互动交流。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的老师有三分之二都是企业师资,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实战经验,均具备硕士以上学历。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学员可以采用机动灵活的时间安排,通过实践考核完成结业。” 学校五个学院、师资与学员服务办公室、就业与创业指导办公室也在学习平台亮相,其中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学院、微电子学院示范基地和集成电路现代产业学院工作已启动,各学院都推出第一期案例课程。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学院推出8个案例课程,微电子学院示范基地推出6个案例课程,集成电路现代产业学院推出6个案例课程,各学院案例课程将依据实际情况,陆续上线。此外,集成电路国际学院和未来技术学院也在同步筹建中。 在国家级新区和自贸区南京片区双区联动的新时期,创新变成了江北新区的代名词,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给了南京集成电路大学坚实的保障。大学也秉承着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赋能“芯片之城”。
  • 《甘肃探索中医药“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模式》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平台
    • 编译者: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06-28
    • 27日,记者在“加快中医药传承创新 推动定西高质量发展”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甘肃省聚焦中医药振兴发展,持续加快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探索形成了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甘肃模式”。 当日,甘肃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发言人来了”新闻发布活动(定西专场)——“加快中医药传承创新 推动定西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在该省定西市陇西县举行。 甘肃省中药材资源丰富,种植使用历史悠久,目前中药材人工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1位,是全国唯一的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 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刘伯荣在发布会上透露,该省是全国中药材主产区,现有中药资源3626种,人工种植(养殖)220余种,规模化种植(养殖)110余种,道地药材30余种,有“千年药乡”“天然药库”之美誉。 甘肃民众历来有利用中医药防病治病的传统习惯,“爱中医药、信中医药、用中医药”氛围浓厚。刘伯荣说,人文始祖伏羲、医祖岐伯、三国名医封衡、针灸鼻祖皇甫谧等都是甘肃人。武威汉代医简和敦煌医学是中国中医药文化资源宝库。 为了更好满足广大群众的中医药需求,甘肃已连续多年投入专项经费开展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建设。目前,甘肃所有综合医院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现中医馆全覆盖。 刘伯荣表示,甘肃中医药发展政策措施已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相对成熟的政策体系,有力推动了中医药在新时代的传承创新发展。 甘肃省还相继出台了《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甘肃省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利好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文件。 刘伯荣说,甘肃在1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16家岐黄中医中心(学院),累计诊疗患者约18万人次,培训境外医师200余人;吸引国外300余名学员来甘培训,招收22个国家200余名留学生攻读学位。 据介绍,甘肃省现有规模较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6个、中药材产地市场10个、千吨以上仓储物流企业35家、限额以上中药材批发零售销售企业151户。建成75个县级电商中心,培育“琪祥阁”“当归人家”“岷府人家”等一批中药材网货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