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科学家开发出借助细菌清理油井的技术》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6-25
  • 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新闻处24日表示,该校和俄罗斯联邦消费者权益保护和公益监督局下属的俄罗斯“矢量”病毒学与生物技术国家科学中心的科研人员取得了俄罗斯首项借助细菌清理油井的技术专利。

    该校消息说:“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技术转让和商业化中心和俄罗斯联邦消费者权益保护和公益监督局俄罗斯‘矢量’病毒学与生物技术国家科学中心的科研人员开发出了微生物学方法清除开采井中在运营过程中形成的沥青树脂石蜡沉积物的技术。”

    该方法基于石油有效破坏性菌株。从开采地点(汉特-曼西斯克和亚马尔-涅涅茨自治区)被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出石油有效破坏性菌株,从中选取了对石油具有高分解能力和生长率相对较高的菌株,使用含有这些菌株的浓缩剂对油井进行清理。

    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技术转让和商业化中心副主任安德烈·萨夫琴科解释说,将带有细菌的浓缩剂倒入井中,通过泵的运行开始循环。最后,细菌传播并开始破坏已经形成的沉积物,对开采油井的所有组件,包括最难以接近的组件进行清理。

    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指出,这种方法避免了长时间地关闭油井,以及将设备移至地面然后进行拆卸和清理的大量劳动和昂贵过程。细菌是有需氧菌,因此当不再需要它们时,只需停止向其供应空气一段时间,井中的液体即可轻松地将它们清除。

    科学家们已经获得了所使用细菌的技术和发明专利,目前正就在俄罗斯石油公司油井现场测试进行谈判。

  • 原文来源:https://www.nengyuanjie.net/article/92931.html
相关报告
  • 《科学家用激光开发出更低成本的高效水处理技术》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2-12-21
    • 清洁用水,正成为全球范围日益受到重视的一大资源利用问题。为了确保不断增长的全球人口能够获得清洁的水,开发新的水处理方法也被提上了日程。 你可能想不到,当一种叫做高铁酸盐的铁暴露在特殊光线(激光)下并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或将成为水处理技术的一大加持。据悉,高铁酸盐产生的有毒副产物比氯等化学物质更少,而且可能比复杂的臭氧处理系统更便宜,更容易部署。 这种新处理手段比较棘手的问题就在于,它需要与其他化合物结合或被光能激发,才能使高铁酸盐发挥最佳的水消毒净化效果。 近日,美国罗德岛大学(URI)的一组研究人员使用一种涉及超高速激光和X射线脉冲的技术,揭示了高铁酸盐暴露在可见光和紫外线下发生化学反应的新细节。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化学学会杂志》(JACS)上,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优化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罗德岛大学化学助理教授、该研究的通讯作者Dugan Hayes表示,高铁酸盐的光激活此前从未被详细研究过,这项研究中他们的团队首次揭示了其中的一些光物理性质。 高铁酸盐是一种氧化剂,这意味着它可以通过“窃取”污染物的电子来分解污染物。高铁酸盐本身是一种相当强的氧化剂,但当被光激发时它会产生一种更强的氧化剂,称为Fe(V)(或Fe5+)。然而,在这项新研究之前,人们并不知道生产Fe(V)需要多少能量,以及可以生产多少能量。 为了明确这些方面,Dugan Hayes实验室的博士生Cali Antolini牵头开展了一项瞬态吸收光谱实验,这其实是一种利用超高速激光脉冲研究光化学反应的技术。 Cali Antolini借助罗德岛大学的设施,利用紫外线和可见光脉冲进行了实验。此外,她还在芝加哥阿贡国家实验室的先进光子源大型同步加速器平台上使用X射线进行了类似的实验。 在该实验中,最初的脉冲负责启动反应,而后续的脉冲则负责探测反应的过程。激光脉冲的速度大约为千万亿分之一秒,这让研究人员可以详细记录哪怕是最短时间内的反应产物。 研究结果表明,高铁酸盐与高活性Fe(V)的转化率约为15%。这项研究还发现,从紫外光谱延伸到可见光光谱的一系列波长应该能够产生Fe(V)。 研究人员表示,这一重要发现有两个原因:首先,可见光产生紫外光所需的能量更少,这使得高铁酸盐激发的能量效率比之前假设的更高。此外,可见光在浑浊的水中散射较少,这意味着Fe(V)可以在各种各样的水条件下产生。 该研究还有助于找到一种能够弥合大型城市水处理系统和小型农村水处理系统之间“清洁水差距”(clean water gap)的方法。高铁酸盐净化系统的建造更小型化、成本更低,相比昂贵而复杂的臭氧处理系统而言实用性有望得以提升。此外,高铁酸盐也有望减少对氯等刺激性化学物质的依赖,甚至可能消除氯无法去除的顽固污染物,其中包括在美国各地水系统中越来越常见的化学物质——全氟/多氟烷基物质(PFAS)。但在高铁酸盐系统被广泛应用之前,科学家们需要更好地了解高铁酸盐的化学性质。 这项研究的合著者、罗德岛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助理教授Joseph Goodwill表示:“高铁酸盐中强氧化剂的形成很难从机理上理解,这阻碍了工艺优化和在水处理应用中的全面实施。而这篇论文中得出的结论提高了我们对高铁酸盐体系的基本理解,为这一应用打开了大门。” 研究人员希望这些关于高铁酸盐光化学工作原理的新发现将有助于扩大铁基水处理的使用。目前这项研究已经得到了美国能源部(DE-SC0019429和DE-AC02-06CH11357)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2046383)的支持。
  • 《俄开发出抗菌纺织品》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03-24
    • 俄罗斯国立研究型技术大学MISIS研究人员与其他大学的同事们合作开发出一种新技术,使非织造布材料具有抗菌性能。该技术的基础是通过在低压下使用射频气体放电等离子体对材料进行改性。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材料快报》上。   这项欲使非织造布材料具有抗菌性能的研究是在新冠大流行开始时启动的。众所周知,新冠重症患者的免疫力低下,导致他们易发生继发性细菌感染。因此,科学家们为自己设定了任务:研制具有抑菌效果的材料,以用于制造一次性医用服装、床单、尿布和其他产品。使用这种材料将有助于遏制病原菌在医院环境中的传播。   该研究的作者之一、国立研究型技术大学生物材料科学研究人员伊利亚·拉林称,为了使非织造布材料具有抗菌性能,首先将其置于两个电极之间的封闭系统中,空气被抽空到中度真空,同时将氩气注入系统。当电磁场产生时,它从阴极加速到阳极,并“轰击”产品,从而破坏聚合物的分子键。然后将功能化的表面浸入到装有浓缩银纳米粒子胶体悬浮液的罐子中,用抗菌剂浸渍。之后用甲烷—氩气混合气体处理具有抗菌性能的材料。甲烷是许多聚合物中的单体,被用作非织造布材料表面的构建块,将抗菌剂结合到表面。然后将得到的产品在高压灭菌器中灭菌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