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 皮层调节对疼痛中的人的帮助行为》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1-25
  • 2024年1月24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洪暐哲团队在Nature 期刊发表了题为Cortical regulation of helping behaviour towards others in pain 的研究论文。

    尽管先前的研究表明,人类和动物能够感知其他个体的状态和需求,但个体如何针对他人的特定需求和目标作出有针对性的帮助行为,以及其背后的神经机制仍然不清楚。虽然这些帮助行为需要个体能够识别他人的状态和需求,但是如果旁观者仅仅理解他人的需要而不采取行动来提供帮助,这对那些有需要的个体来说价值有限。帮助行为是如何发生的?它在神经网络中是如何被编码和调控的?这些行为过程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并不清楚。

    该研究使用小鼠作为模式生物,对动物间的帮助行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揭示了大脑中编码和控制这种行为的重要神经生物学机制。

    研究团队在之前的研究中发现,小鼠能够表现出亲社会的安慰行为(allogrooming behavior)以向经历了负面刺激而处于焦虑状态的同伴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在这一发现的基础上,研究团队进一步发现,小鼠对处于疼痛中的同伴能够表现出有针对性的帮助行为——小鼠会有针对性地舔舐同伴的受伤部位,以帮助他们应对疼痛。这种帮助行为被作者称为targeted allolicking。它由其他小鼠的局部疼痛和伤害引起,并且能够减少受伤个体自己舔舐自己伤口的需求。这种帮助行为在动物界广泛存在。作者们的研究提供了确凿证据,表明小鼠能够感知处于疼痛中的个体的特定需求,并通过targeted allolicking帮助其他小鼠应对疼痛。这为研究这种行为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奠定了基础。

    利用这一行为模型,研究团队深入研究了大脑皮层区域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在编码其他个体的疼痛状态,以及调节这种帮助行为方面的作用。作者们发现,ACC中的单个神经元和整体的神经活动能够编码其他个体的疼痛状态,并且与对其他个体正常状态的神经反应有显著不同。此外,ACC中存在不同的神经元参与编码两种不同形式的亲社会行为——针对其他个体局部疼痛的目标性帮助行为(targeted allolicking)和对其他个体的安慰行为(allogrooming)。这些发现为ACC如何感知其他个体不同形式的负面状态,并根据不同情境调控不同的亲社会行为提供了新的见解。有趣的是,与这项研究的发现类似,过去的研究使用脑电图发现人类幼儿表现出的安慰和助人行为也与不同的神经活动模式相关。

    最后,研究团队通过光遗传学和化学遗传学提供了功能上的证据,证明了ACC神经元在控制这种帮助行为中的因果关系。该研究发现,抑制ACC的神经元会导致allolicking减少,而激活ACC可以增强针对受伤部位的allolicking行为。

    目前人们对于帮助行为的神经编码和调节这一有趣的问题还知之甚少,因此这项发现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发现对动物感知其他个体的特定状态和需求并表现出亲社会行为的神经机制提供了关键见解,并为亲社会行为的神经机制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3-06973-x
相关报告
  • 《从传递疼痛到自主修复,电子皮肤离人类皮肤还远吗?》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
    • 编译者:icad
    • 发布时间:2021-01-04
    • 电子皮肤 ,是对人类皮肤进行模拟甚至是还原,从而使 机器人 拥有像人类一样的触觉。  通常情况下,为了模仿人类皮肤的功能和机械特性、能够像衣服一样附着在设备表面,电子皮肤多由轻薄、透明、柔软、拉伸性优良的材料制成。  理想的电子皮肤应具有快速响应的 触觉感知 和反馈能力、良好的扩展性和耐用性。  早在 2018 年,英国《每日邮报》6 月 22 日报道称,研究人员已经打造出一种能感知疼痛和触感的电子皮肤,包裹这种电子皮肤的假体能够有效帮助截肢者避免受伤。  这种电子皮肤是由橡胶和织物打造的薄层,它能够覆盖假手的指尖并且产生电脉冲。当电子皮肤与物体接触时,这些微小的脉冲就会刺激假肢中的神经来模拟一种真实的触感。  约翰 - 霍普金斯大学毕业生 Luke Osborn 说:“感知疼痛对于功能齐全的肢体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种感觉可以帮助我们躲避危险、保护我们的身体。疼痛当然是令人讨厌的,但是它也是目前截肢者缺少的重要防护性触感。” 该电子皮肤的问世,在很大程度上给截肢者带来了希望,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截肢者可以想正常人一样生活,进而放下心中的不平衡。 在 2019 年 7 月 18 日,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在新一期美国《科学·机器人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从人类的感觉神经系统获得灵感,历时一年半开发出一种名叫“异步编码电子皮肤”的人工皮肤。 该电子皮肤采用的是和传统电子皮肤不一样的构造。它的传感器不像传统电子皮肤那样是互相连接的,而是让所有传感器都可以连接到一个共同的导体,且每个传感器独立工作。 这样一来,只要传感器和导体之间存在一个连接,ACES 使能的电子皮肤就可以继续工作,从而不容易受到损伤的影响,而且还可以进一步扩大接收器数量,实现大范围感知。 此外,该电子皮肤作为一种神经模拟架构,可以同时传输热触觉信号,同时保持极低的延迟。 基于它的构造,与传统的电子皮肤相比,其最突出的优点就是超强的反应能力和抗损能力。 异步编码电子皮肤是人类在电子皮肤领域的一大重要成果,意味着电子皮肤更进一步地接近人类皮肤。 在今年 12 月 1 日,据国外媒体报道,目前,专家指出,现已研制出一种结实、有弹性、灵敏度较高的人造皮肤,可以自修复 5000 多次,未来可用于假肢修复。 该电子皮肤是由沙特阿拉伯国王阿卜杜拉科技大学研制的。研究小组称,未来这种电子皮肤可用于监控人体健康或者建造飞机,因为它和人类皮肤一样敏感。虽然这不是科学家第一次尝试以电子方式复制人类皮肤,但之前的尝试都无法与该产品相媲美。 这款电子皮肤可以感知 20 厘米范围内的物体,在 0.1 秒内做出反应,并自修复 5000 多次。这是此前任何电子皮肤都不能做到的。 从传递痛苦到可自主修复,电子皮肤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改变,尽管目前电子皮肤离人类皮肤还相差很远,但相信随着人类不断的深入研究,在未来的不久,电子皮肤一定会成为人类的福音。
  • 《Nature | 灵长类动物内耳皮层的心理导航》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6-13
    • 2024年6月12日,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在 Nature 期刊发表了题为Mental navigation in the primate entorhinal cortex的文章。 认知地图是一种结构适当的表征,可以利用以往的经验进行新的计算,例如在熟悉的空间中规划新的路线。在哺乳动物身上进行的研究发现,在空间和非空间领域的外源感官输入情况下,都有这种表征的直接证据。 该研究检验了最初认知图谱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设:认知图谱支持内源计算,而无需外部输入。在一项心理导航任务中,研究人员记录了猴子内侧皮层的数据,该任务要求猴子在没有看到中间地标的情况下使用操纵杆在一对视觉地标之间产生一维向量。猴子能够完成任务并将其推广到新的视觉对,这表明它们依赖于地标的结构化表征。任务调制神经元表现出与地标的时间结构相匹配的周期性和斜坡性,并显示出连续吸引子网络的特征。路径整合的连续吸引子网络模型增强了类似希比安的学习机制,从而解释了该系统如何能够内生地回忆地标。 该模型还做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预测,即内源性地标会暂时减缓路径整合速度,重置动力学,从而降低变异性。这一预测在对发射率变异性和行为的重新分析中得到了证实。该研究结果将内侧皮层的结构化活动模式与心理导航过程中认知地图的内源性招募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