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院滕元文团队在乙烯抑制梨花青苷合成调控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3-20
  • 2023年3月14日,The Plant Cell在线发表了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滕元文教授团队的题为“The ethylene-responsive transcription factor PpERF9 represses PpRAP2.4 and PpMYB114 via histone deacetylation to inhibit anthocyanin biosynthesis in pear”的研究论文。

    花青苷是一类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果实中花青苷的含量很大程度上决定其色泽、营养、抗氧化性等品质。乙烯是一类被人们所熟知且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小分子气体植物激素,参与植物生长发育及应对外界胁迫等多种生物学过程。研究表明,乙烯诱导苹果、葡萄等多种果实的花青苷合成;而滕元文教授团队前期研究发现乙烯抑制梨花青苷合成(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2020)。在本项研究中,该课题组鉴定到受乙烯诱导的抑制型转录因子PpERF9,该转录因子直接结合PpMYB114的启动子并抑制其表达,从而抑制梨果皮的花青苷合成。同时,该研究还鉴定得到受乙烯抑制的激活型转录因子PpRAP2.4,该转录因子直接结合PpMYB114的启动子促进其表达,进而促进梨果皮的花青苷积累;而PpRAP2.4的表达也受PpERF9的转录抑制,因此形成了乙烯-PpERF9-PpRAP2.4-PpMYB114-花青苷的调控路径。该研究进一步发现PpERF9通过其蛋白结构中的EAR基序招募TOPLESS蛋白PpTPL1形成PpERF9-PpTPL1共抑制复合体,介导组蛋白去乙酰化过程降低PpMYB114和PpRAP2.4基因座上的组蛋白H3乙酰化水平,抑制靶基因的表达,最终抑制梨果皮花青苷合成。总之,该研究系统阐明了乙烯通过PpERF9-PpTPL1共抑制复合体介导的组蛋白去乙酰化效应抑制PpRAP2.4和PpMYB114的表达,从而抑制梨果皮花青苷合成的分子机制。

    近年来,该团队致力于乙烯调控梨果皮花青苷合成的分子机制研究,前期研究发现乙烯诱导促进型转录因子PpERF105的表达,PpERF105则进一步激活抑制型R2R3-MYB转录因子PpMYB140的表达,PpMYB140通过形成M(140)BW抑制型复合体并影响激活型MBW复合体的形成,进而抑制花青苷合成相关结构基因启动子的表达,最终抑制红梨果实的花青苷合成(Plant Journal,2021)。这些研究从转录调控、组蛋白修饰等多个层面明确了乙烯抑制梨果皮花青苷合成的分子机制,不仅丰富了激素调控植物色素合成的分子生物学理论,还为定向改良梨果皮色泽的分子育种提供了新的思路。

    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倪隽蓓副研究员为本文的第一作者,滕元文教授和白松龄研究员为通讯作者。此外,该团队在站博士后魏佳和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王东升研究员等人参与了研究工作。该研究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等项目的资助。

    参考文献:

    Ni J, Premathilake AT, Gao Y, Yu W, Tao R, Teng Y, Bai S (2021) Ethylene-activated PpERF105 induces the expression of the repressor-type R2R3-MYB gene PpMYB140 to inhibit anthocyanin biosynthesis in red pear fruit. Plant Journal 105:167-181

    Ni J, Zhao Y, Tao R, Yin L, Gao L, Strid A, Qian M, Li J, Li Y, Shen J, Teng Y, Bai S (2020) Ethylene mediates the branching of the jasmonate-induced flavonoid biosynthesis pathway by suppressing anthocyanin biosynthesis in red Chinese pear fruits.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18:1223-1240

    论文链接:https://academic.oup.com/plcell/advance-article/doi/10.1093/plcell/koad077/7077024?searchresult=1

  • 原文来源:http://www.cab.zju.edu.cn/chinese/2023/0316/c11148a2729315/page.htm
相关报告
  • 《武汉植物园在乙烯调控葡萄叶片低温应答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3-16
    • 葡萄(Vitis)是世界上广泛种植的水果作物。低温胁迫是影响葡萄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环境因素。因此,研究葡萄在低温条件下的响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乙烯(ETH)在植物的各种发育过程和胁迫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葡萄中,ETH在低温胁迫下显著增加,并正调节耐寒性。然而,ETH在葡萄叶片冷胁迫下的转录调控作用目前尚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联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生物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湖北省农科院、新疆农业科学院吐鲁番农业科学研究所等多位科研人员,选取冬季极耐寒的野生葡萄品种山葡萄(V.amurensis)的叶片作为实验材料,研究了低温胁迫下葡萄叶片转录组和植物激素的变化,鉴定了在低温胁迫下ETH调控的基因,并讨论了ETH与其他低温诱导的植物激素之间可能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AP2/ERF和WRKY转录因子(TF)是两个高度富集的TF家族,在低温胁迫下持续上调,但被AVG抑制。通过比较葡萄叶片在低温处理下和低温并外源喷施AVG处理下的转录组,可以鉴定潜在的ETH调控基因。受ETH正向调控的基因在溶质转运、蛋白质生物合成、植物激素作用、抗氧化和碳水化合物代谢等方面富集。在低温胁迫下,ETH、IAA、ABA的合成和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上调,而AVG则抑制这种上调。ETH、ABA和IAA在低温下的含量变化与转录组数据一致,表明ABA和IAA在低温胁迫下的响应可能是通过ETH信号通路调控的。   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植物低温胁迫下ETH的复杂调控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也为培育抗寒葡萄品种提供了新的契机。相关论文以“Dissecting the effect of ethylene in the 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of chilling treatment in grapevine leaves”为题在线发表于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博士研究生侯雨君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生物研究院Darren C.J. Wong为该论文第一作者,武汉植物园辛海平研究员为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技术创新重点项目等项目的资助。
  • 《农药团队在核酸农药创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3-10-16
    •     近日,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李建洪教授领衔的农药毒理学与有害生物抗药性团队分别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和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发表了题为“Overcoming resistance in insect pest with a nanoparticle-mediated dsRNA and insecticide co-delivery system”和“Metal?Organic Framework-Based Insecticide and dsRNA Codelivery System for Insecticide Resistance Management”的研究论文,报道了两种基于RNAi技术的害虫抗药性治理方法,研究采用dsRNA与杀虫剂共递送的方式,突破了害虫抗药性治理和新农药创制的传统思路,为我国棉花、水稻等作物杀虫剂减量使用和绿色高质量安全生产提供了新途径。 基于RNAi技术的害虫抗药性治理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有害生物防治策略。然而,dsRNA在环境中的不稳定性使其无法直接应用于农业生产。为解决这一问题,团队采用纳米载体同时负载杀虫剂和dsRNA,以害虫关键抗性基因为靶标,实现了害虫的绿色高效防控。纳米载体可以显著提升dsRNA的环境稳定性,并实现杀虫剂和外源dsRNA在植物和害虫体内的高效递送,显著提高了杀虫剂对害虫的生物活性。研究结果为抗性害虫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有害生物绿色高效防控方面具有巨大应用潜力。     基于共同递送杀虫剂和dsRNA的策略,构建了基于表面粗糙中空介孔二氧化硅(RHMS)与沸石型咪唑盐框架8(ZIF-8)纳米载体的RHMS/IMI/dsCYP6CY13(图1)与imidacloprid/dsNlCYP6ER1@ZIF-8(图2)共递送系统。RHMS利用其中空介孔结构高效负载杀虫剂,并进一步通过静电作用与dsRNA结合形成纳米级复合物,保护dsRNA免受核酸酶降解。由于RHMS/IMI/dsCYP6CY13具有独特的结构,可穿透棉蚜(Aphis gossypii)体壁,将杀虫剂与dsRNA共同递送至棉蚜体内,抑制关键抗性基因CYP6CY13的表达,提高了杀虫剂的杀虫效果。imidacloprid/dsNlCYP6ER1@ZIF-8共递送系统具有均一的粒径和良好的分散性,能够将吡虫啉与dsRNA高效递送至水稻茎基部,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取食后,抑制抗吡虫啉褐飞虱关键抗性基因(NlCYP6ER1)的表达,从而提高了褐飞虱对吡虫啉的敏感性。     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博士研究生吕海翔和于畅分别为论文第一作者,何顺副教授和马康生副教授为论文的通讯作者,李建洪教授和万虎教授参与了相关研究工作,以上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湖北省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