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炭在多流式反应器中进行二氧化碳气化的行为》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 chenss
  • 发布时间:2015-08-07
  • 两种不同生物质炭(云杉和椰壳)的不同大小粒子(150-250,500-600μm)不同温度下(800、900、1000°C)在多流动状态下气化产生CO2。CO2浓度也被控制在5-20%之间变化以确定其效果。我们发现将粒度降低到0.5mm以下可能显着改进气化效率。这一发现来自于云杉炭,其在最低粒度时表现的转化率最高(≈50 %)。实验还发现低活性炭(椰壳)对于粒度和温度变化的气化

    是不敏感的。通常在原生物质气化中,热解过程在转换过程中拥有最重要的位置。在1000°C下的气化中观察发现了无焦油组件。作为一个整体,本研究对于生物质炭的多流气化过程提供了有用的视角。

相关报告
  • 《山地侵蚀会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排放》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8-05-11
    • 通常认为,陡峭的山脉可以从大气中吸收CO2。随着侵蚀作用的发生,新岩石不断暴露,岩石中的矿物质和空气中的CO2发生化学反应,即风化作用,并利用CO2来产生如方解石等的碳酸盐矿物。 然而,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WHOI)的科学家们开展的新研究否认了这一说法。研究人员于4月12日在《科学》(Science)上发表的一篇论文认为,侵蚀作用的不断进行也能产生新的CO2气体,并能将其释放到大气中,且速度远远快于被新暴露的岩石吸收的速度。 论文的第一作者、哈佛大学博士后研究员Jordon Hemingway提到,这一结论与前期的假设相反,多山脉意味着多侵蚀、风化和CO2。 这种额外的CO2来源并不完全是地质意义上的,它也是山区土壤中微生物的副产品,它们“消耗”了岩石中的有机碳,当微生物新陈代谢时便会排出CO2。研究人员通过研究世界上最易受侵蚀的山脉之一的台湾中心山脉后,才意识到这一点。这种陡峭的山脉每年都被三次以上的台风袭击,且均是通过强降雨和大风来机械地侵蚀土壤和岩石。 Jordon和他的同事们研究了取自中心山脉的土壤、基岩和河流沉积物的样本,意在探寻样本中有机碳的迹象,而得到的结果又让他们大吃一惊:最底层的土壤基本没有风化的岩石,但会看到岩石松动,但还没有完全破碎,这说明基岩上的有机碳已经完全消失了。 WHOI海洋地球化学家Valier Galy提到,目前还不知道这是由哪种细菌作用的结果,还需要基因组学、宏基因组学和其他微生物学工具的帮助。这也是他们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微生物释放的CO2量,不足以对气候变化产生任何直接影响,且释放CO2的过程发生在较长的地质时间尺度上。WHOI团队的研究可能会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基于山脉(岩石圈)的碳循环过程。 (刘思青 编译)
  • 《二氧化碳负排放的生物物理和经济限制》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1-03-18
    • 为使将温度升高控制在2 °C以下的概率达到50%以上,近期大多数综合评估模型(IAMs)的情景都显示需要应用更大规模的负排放技术(NETs)。这些技术可以实现从大气中净去除温室气体。我们将不同负排放技术(NETs)对不同因素(例如土地、温室气体排放、水、反射率、营养素和能源等)的潜在全球影响进行了量化,以确定更大范围内应用这些技术的生物物理极限和经济成本。对资源的影响因技术不同而存在差异,要使负排放技术(NETs)在实现气候目标中发挥重要作用则要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